■蘇州吉光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江蘇蘇州 215000) 邢曉峰

邢曉峰
我從小就對機械充滿興趣,長大后更癡迷于一切自動化運行的裝置,后來如愿進了機械制造工廠工作,一直至今。
在車間里我很享受各類機器運轉所發出的美妙聲音。在多年的實踐工作中,我很榮幸地參與了這些機械裝備的設計和現場調試,一直執著于這種“人機合一”的工作氛圍。
由于我工作刻苦、勤奮且肯鉆研技術,很快就從一名普通技工不斷提升為車間主任、廠技術副總經理。職務變了,肩上的擔子也更重了。一天,我得知機加工車間一臺進口的臥式四軸加工中心機床“罷工”了。急忙趕到現場查看,發現機床主軸在斷電的情況下,Y軸不聽指令仍會不停往下滑落,就如汽車在高速行駛中剎不住車。要知道在電動機正常通電時,上面這1t多重的主軸電動機和齒輪箱,是全部壓在Y軸絲杠上的,如不排除這一險境,輕則機床損壞,重則要發生人身安全事故。
偏偏這臺設備又擔負著產品零件加工的主要任務,如不趕快解決誤了交貨期,是要承擔巨額罰款的。怎么辦?我立即召開車間和設備各部門緊急會議,最后大家的結論是:①迅速請機床生產廠家派人員來維修。②將零件迅速轉外協加工。兩害相較取其輕。當即請銷售部門與國外機床廠家聯系,可對方的回答是必須換一套新的,修不了。緊接著又去咨詢日本電動機廠家,回復說他們不管維修,要修必須與在北京的總部聯系,但要我們將電動機直接送過去,并告知還要看電動機損壞的程度而定。修理費用至少2萬元以上,能否修復還不一定,而且時間需要一個月。最后說如等不及,可以直接付3.8萬元買套新的,但時間至少也要一星期以上。
看來這條路是走不通了。但如果放棄修復轉外協,時間和費用的主動權都不在我們手里。我憑著多年來對機床操作及其結構運行原理的不斷鉆研,初步判斷癥結在于機床Y軸伺服電動機制動部分出了問題。于是連夜翻閱了該設備的有關技術檔案,從厚厚的資料中了解到,電動機是日本的,機床是韓國的,而機床電動機的聯軸器又來自于德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橫下一條心,決定冒著會失敗的風險自己動手修復。
第二天,我挑選了兩位技工助手,準備好所需的工量器具,立即到現場投入了這場不知結局的戰斗。他們嚴格按照我制定的程序,從拆卸第一顆螺釘開始,拍照、編號,清潔后歸放到指定點,一步步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入夜,我們仍在滿頭大汗地工作著。喧鬧了一天的車間,此時顯得從未有過的靜寂。當拆到電動機時,必須打開端蓋,才能看到其癥結所在。我們用常規的三爪拉馬去拉,端蓋怎么用力也拉不開。我認真地檢查電動機外觀各部,確認必須從這里下手,于是加長了拉桿柄,并用小錘在端蓋外周不停地敲擊以產生振動來松動它。就這樣一邊用力拉、一邊不斷地敲,端蓋終于一點點地從機殼中被拉了出來。原來日本人為防止泄密,涂了一種封閉的特種膠,害得我們在此耗費了很大功夫和時間。當我從電動機中取出摩擦片時,發現里面有不少散落的黑色粉末,經驗告訴我這是摩擦片在制動過程中留下的,我們立即將其清理干凈,并立即安裝至原位。
此時,窗外的路燈已熄滅,天已大亮。我們卻毫無倦意,大家想一鼓作氣將其他零件對號入座安裝到位。由于求勝心切,我立即對機床通電并起動。在機床平穩地上升時,我果斷按下急停開關,以驗證Y軸是否停在原處不動。結果令人遺憾的是它仍在不斷地往下滑落,且比未修前還要嚴重。
不服輸的性格驅使我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我和兩位助手仍按原方案對機床再一次拆卸,當拆開電動機取出摩擦片仔細察看時,發現了一個易被忽略的細節。摩擦片的正反面如圖1所示。我用精密分厘卡尺測量了摩擦片磨損面和尚未磨損面的數值,兩面相差達0.5mm,我恍然大悟:這里才是關鍵所在。第二天我就著手平磨、涂層,修復好摩擦片的磨損面,經過兩天的不懈努力,再次將其安裝復位,對機床通電試車,主軸沒有出現下滑現象,最后又負重反復起動機床升高,并用百分表測量主軸位置,結果沒有絲毫下降,始終保持在正常平穩狀態。我們成功了,我懸著的一顆心終于放下了。
通過對國外設備進行維修和技術攻關勝利這件事情,我深切感悟到,在困難面前,如果止步退卻可以茍且偷安,但什么也得不到。如果憑自己多年鉆研和積累的經驗,奮發圖強、堅定信心地去干、去闖,定會有所斬獲。

圖1 摩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