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公平是基礎教育公平在語文教育領域的要求。課堂作為語文教育的主陣地,實現語文課堂教育公平對促進語文教育公平發展無疑起到重要的作用。課堂層面的語文教育公平是就同處于一個學習環境之下的不同學生而言,其本質在于促進課堂教學中每位學生得到應得發展,維護不同發展起點學生的語文學習公平性。本文從語文課堂教育不公平現象分析入手,并提出策略,以期引起關注與進一步思考。
一.語文課堂教育不公平現象分析
課堂層面的語文教育不公平主要是就處于同一語文課堂下不同學生獲得的參與和學習機會的不公平,以及該情況下不同水平學生發展的不公平而言。具體包括:
(1)學生參與機會不公平。現代教學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是學生與教師進行互動的空間之一。在課堂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開展學習,落實學生的主體性。但由于傳統課堂教學屬于“一對多”的互動模式,這也就造成全體學生參與語文課堂學習中的機會不一。由于教師自身素質以及與教師期待效應,使得教師往往會受學生的學習成績、性別、家庭背景等情況的影響,對學生產生偏見或者選擇。有學者通過課堂觀察的方式,對語文課堂教師提問環節進行觀察記錄發現“學生參與問答的機會、參與的時間會間、問答題目的難度、對回答問題之后教師的言語反饋,存在明顯的差異。”[1]
(2)師生互動不公平。課堂互動不公平主要體現在互動時間、互動質量、言語特征等上。而不公平產生的原因則主要在于四個方面:學業成就、性別、種族和學生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現代教學論強調。“教學過程是以師生交往為背景和手段的。正是學生與教師一起成為課堂生活的創生者,使課堂本身充滿了生命的活力。”[2]由于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是一對多型的互動,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一方面,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在既定的教學目標之下,教師具有選擇的權利,這必然會導致一部分學生無法參與到與教師以及教學內容的互動過程中;另一方面,在互動過程中,教師與不同的學生進行互動的時間、頻率與質量等方面也是不同的。
(3)教學組織形式單一。我國的語文教學大部分時間主要采用班級授課制的教學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制這一教學組織形式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有利于大面積的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但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由于過分強調同一性,導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難以照顧到每一位學生。新課改強調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便是對這一缺點的指正。但由于每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個體,因此,班級授課制的組織形式之下無法真正滿足考慮到每個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情況,對學生采取“一致化”的教學造成了語文教育的不公平。
(4)教學設計不合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界引入了“任務分析理論”。該理論強調“以學定教”。具體包括“目標分析(目標論)、主體分析(主體論)、條件分析(條件論)。”但理論的先進并沒有帶來語文基礎教學實踐的科學化,在語文教學設計中,仍然存在大量的不合理不科學的教學設計形式。這種教學設計將導致不同水平學生所獲得的發展條件與發展機會的不公平。其中最主要導致語文課堂教學不公平的是關于主體分析的問題。任務分析理論認為,在教學設計中要分析學生的起點能力。學生起點能力不同,所提供的達到教學目標的條件和方法也是不同的。但在語文教學設計中,很多教師容易站在施教者的角度,忽略學生的起點能力或者對學生起點能力判斷錯誤,這就造成了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采用同樣的教學過程,給予同樣的教學條件,但是卻只能滿足一部分學生的需要。
二.促進語文課堂教育公平策略
(1)提高教師自身素質,貫徹教育教學公平理念。教師應該貫徹“平等原則”,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無論學生的家庭背景如何、智力水平高低、語文基礎好壞、教養程度如何,都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3]一旦教師自身缺乏公平素質往往使得教師容易受到學生的家庭背景、性別、學生成績等因素的影響,在課堂中自覺或不自覺的“忽略”或“輕視”部分學生,造成同課堂環境下的學生發展不公平。因此,一方面提高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與職業理念,加強語文教師的職前與在職培訓;另一方面,語文教師自身也要樹立教育公平信念,在課堂教學中,努力面向全體學生,構建合理的教學氛圍,促進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差異性,采用多樣的調查手段,正確判斷不同學生的學習起點,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所需要的學習條件,同時以平等的姿態面對學生的差異,促進語文教育的公平。
(2)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意識,提供多樣化參與機會。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充分激發學生主體性,激勵學生在自主中求知,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態度與意識。比如有的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善于創造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愿意參與語文學習中,并在語文學習中收獲成長與快樂。另一方面,語文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提供保證學生充分參與語文學習的機會。有的語文教師采取在上課后的五分鐘讓學生輪流上臺進行自由演講的方式保證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機會;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給予學生自評作文、互評作文的機會;同時,語文教師還要注意結合語文教學活動的需要,引導學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這些舉措都為學生參與語文學習提供了大量的機會,保證了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的公平參與。
(3)精心設計學習活動,實施差異性教學。課堂教學要做到真正面向全體學生,就必須改變傳統單一性的學習活動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語文學習活動方式。同時教師也要結合教學內容實際,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形式,保證每位學生能夠積極的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中。面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教師要開展差異教學。①設置不同層次類別教學目標。現代學習理論認為,教學目標的本質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準確預期。我國學者根據學習結果理論設置了四類語文教學目標(語文知識、語文技能、語文策略和態度)。[4]同時指出,不同類別的語文教學目標,即語文學習結果存在不同層次。教師在實施差異性教學時,可以根據不同學生需要,設置不同類別的語文教學目標,與此同時,結合學生發展實際,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層次。保證每位學生都能達到教學目標的底線, 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最大限度的、富有個性的發展, 有力地促進語文教育公平。[5]②采取分層教學策略。為了避免語文教學中的學生發展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分層教學的目的在于使得一節或多節語文教學內容能夠滿足不同層次水平學生的需要,保證不同水平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獲得各自的發展。因此分層教學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多個教學環節,制定出不同的“起跑線”和“適宜速度”,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以適宜的教學進度展開教學,并且在教學內容上突顯出層次性。③彈性的教學組織形式。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成績水平、人格特征等情況將學生進行分組,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開展組內互相學習,組間互相學習等,使得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與此同時,語文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采取小班制教學或調整課堂空間,保證學生與教師能夠具有足夠的互動和接觸空間。④進行多元化的評價。差異性的教學強調評價方式的多樣性,強調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多元化的評價有利于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通過多元化的評價,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 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還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和積極的。[6]
參考文獻
[1]陳婷.實現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公平初探[J].語文學刊,2014(9):106-107
[2]葉瀾.教育學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席加宏.課堂教學公平策略探析[J].教育現代化,2018(16):337-339
[4]何更生.基于語文學習結果的語文教學目標分類[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8(19):34-39
[5][6]史亞娟,華國棟.論差異教學與教育公平[J].教育研究,2009(1):36-40
(作者介紹:于浩,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