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蕾 王偉奇
摘 要: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進步,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識到家長對學生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中生也不例外,他們正處在人生的一個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家長這個角色就更顯得尤為重要,家長自身的素質及教育方式都會對學生產生直接影響。本文探討了家長素質及教育方式對高中生的影響,旨在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家長素質;教育方式;影響
中圖分類號:G459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36-0008-02
引 言
家長是學生的親人,也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是與學生有著最多生活經歷的人,對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長自身的行為非常重要,因為家長的素質及教育方式都影響著學生的成長。而高中生正站在人生一個關鍵的岔路口處,所以家長更要注意自身的言行。
一、家長應該具備的良好素質
1.具備豐富的文化素質
部分家長將學習定義為“學生自己的事”,忽略了自身的文化素質、思考方式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但從當前的教育教學活動來看,家長扮演著“第一導師”的重要角色。學生如何解決學習問題、如何確定學習方法、其最終結果如何,都會受到家長行為與思維方式的影響。回顧現階段的青少年教育活動,高中生已經進入一個新的學習階段,此時的學生已經與低年級的學生不同了[1]。這些學生渴望了解更多未知的事物,這也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但不同的是,高中生已經具備一些基礎的思考能力,認識能力也有所上升,對問題的認識也更深刻。同時,高中生的求知欲變得越來越強烈,想要了解的知識也越來越有難度。因此,家長應做好榜樣,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逐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2.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
家長在具備基礎文化素養的同時,還要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一個人的成長進步是非常重要的,不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需要具備這樣的素質。如果家長有了強大的心理素質,學生多多少少會受到影響,從而增強自身的心理素質。高中生面臨著很多的壓力,如青春期的壓力、畢業考學的壓力、成長中的壓力等。所以,一些學生往往會感到害怕、感到迷茫,甚至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因此,家長應具備耐心,也讓學生具備耐心。家長的堅強會影響學生,會讓學生勇敢地面對困難,進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二、家長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存在的誤區
1.過分強調獨立,缺乏合理干預
對于正在接受高中教育的學生來說,其正處于思維轉換、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任何外界干預都會對學生的未來發展產生影響。基于這一特點,家長應積極發揮自身的教育引導作用,利用既有的社會生活經驗、學習經驗引導學生,為其成長保駕護航。但回顧當前的高中生教育活動,家庭教育與學生發展需求之間依然存在著極為明顯的隔閡:大部分家長對學生個體的成長缺乏合理干預。在學生鍛煉個人技能的過程中,部分家長持有“樹大自直”的錯誤觀點,要求學生自主承擔學習、能力建設工作。在完全脫離了家長的幫助之后,學生無法掌握參與相關活動的度,也無法積極應對學習與生活問題,獨立性反而受到了不良影響。部分家長雖然能夠意識到自身在學生教育活動中所承擔的重要責任,但在對學生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僅為學生提供物質上的支持,忽略了學生的精神需求。在精神層面,學生依舊處于“孤軍奮戰”的尷尬境地。要求學生獨立是好的,但家長應把握好度,在學生屢次失敗之后,應與學生交流,鼓勵學生,以免對其后續的學習產生負面影響。
2.管理方式落后,家長依賴心理嚴重
受傳統教育教學觀念的影響,大部分家長一直將學生管理工作視為教師的主要職責,認為自身只承擔輔助責任、協調責任,甚至于不承擔責任。在惰性思想的干擾下,家長會選擇將教育學生的任務全部推給教師,回避學生的發展及教育問題。在新式教學理念下,部分家長雖然能夠參與到學生管理工作中,但依然存在管理效率低、管理方法不當等問題。比如,在學生教育活動中,部分家長的惰性心理極為明顯,其以“缺乏專業知識”“與學生存在代溝”為借口,逃避管理責任;對于無法處理的管理難題,只采取“問老師”“自己想”等方法推卸責任。部分家長雖然愿意積極承擔管理任務,但受到文化素養與教育理念的影響,在對學生進行管理的過程中,經常會用體罰、責罵等落后的管理方式。當家長無法合理控制管理尺度時,過激的管理行為反而會對學生的身體與心靈造成傷害,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
三、提升家長教育效率的方法
1.減少對學生的溺愛和專制
許多教育方式的運用都需要把握一個適當的“度”。如果家長不能更好地把握這個“度”,那么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在傳統的教育方式中,家長總是溺愛學生,滿足學生各種無厘頭的需求,為學生提供各種想要的東西。部分家長還認為,這樣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即家長應該滿足學生的需求,讓學生在學習時沒有后顧之憂。但是,這些家長并沒有意識到這種教育方式給學生帶來的危害。高中生已經與低年級的學生不同了。家長要仔細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不能溺愛學生。相反,家長也不能對學生實施專制,但適當的管理和約束是可以的。總之,家長依舊要把握好各種教育方式的“度”[2]。
例如,當高中生向家長提出各種要求時,家長應該做好調查,看學生是否真的需要這些東西。其實,一些高中生總是打著學習的幌子向家長要手機。家長在這個時候也特別為難,不知道怎樣要求學生、教育學生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利用手機。事實上,家長在這個時候沒有必要與學生發生太大的矛盾,而是應與學生進行溝通。如家長可以讓學生不攜帶手機進學校,如果有需要查詢的問題,可以提前記錄下來,等回到家后,再借助手機查詢自己記錄的問題。作為學生的直接監護人,家長的責任在于對學生進行督促、管理,在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問題、學習問題的同時,避免破壞學生的私人空間,為其提供保留個人隱私的機會。家庭教育是完善學生性格與道德素養的第一平臺。家長應發揮自身的榜樣作用,以平等的姿態與孩子進行交流,尊重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自由性與主觀性,使其在平等的環境中接受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