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璇

爭取來的橄欖枝
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透過窗戶灑在戴田軍的辦公桌上,桌上一本紅色封面的《成功與運氣》,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搶眼,這本書被戴田軍珍藏了近20年。工作之余,戴田軍不時翻開這本書,里面的文字他早已爛熟于胸。“這本書對我有著特殊的意義,書中提到了人生的三次機會,正對接了我自己的人生。”戴田軍說。
時光荏苒,20年恍如隔世。回想當年,戴田軍說是他的三次據理力爭,為他贏得了改變人生的機會。
1974年,戴田軍出生在遼寧朝陽喀左縣,原本的“紅二代”優越感,卻因父母的相繼早逝和生活艱辛而逐漸消失殆盡。也許是失去得太多,戴田軍的心里更渴望擁有。鄉里鄉親,可憐戴田軍小小年紀就要自己種地賣糧掙學費,誰家做點兒好吃的都會給他捎帶一口。看著戴田軍為25元的學費急得團團轉,便一元一元地幫他湊。如今20多年過去了,戴田軍仍在心里記著這樣一筆感情賬:“張家阿媽做的豆角燉肉最香,李家姐姐的壓歲錢給我做了學費……當時鄉里鄉親都不富裕,這些恩情我一輩子都不會忘。”
戴田軍是個情感細膩的漢子,回饋鄉親的恩情是這些年來壓在他身上最重的擔子,也讓他從骨子里形成執著、堅持和拼命爭取的性格。
1997年,本溪冶金高等專科學校的凌鋼集團專場校園招聘會上,一個瘦小的男生成了全場的焦點。別看他身材瘦弱,但氣量宏大。“我雖然只是高爐煉鐵專業的專科生,但是我有繼續學習的能力,一定可以做好這份工作,請給我一次機會!”戴田軍言辭懇切地向凌鋼集團人資部門負責人爭取著人生的第一個機會。
招聘會散場后,戴田軍久久不愿離去。他腦子里浮現出的,是鄉親們送他上學那個“十里黃土路”的場景。他多方打聽到凌鋼招聘人員居住的賓館,登門自薦:“我學習的是鋼鐵冶煉專業,通過專業學習我掌握煉鐵布料方法和配比等多種知識……”沒等戴田軍說完,人資部門負責人就已經被眼前這個執著又有勇氣的男孩深深打動,“招聘會上我就對你印象很深,歡迎你到凌鋼集團來。”機會永遠垂青敢于爭取的人,橄欖枝就這樣被戴田軍緊緊握在了手中。
最年輕的工長
2000年夏天,戴田軍從農村娃搖身一變,成了人人羨慕的鋼鐵產業工人。當時,凌鋼正在興建無料鐘爐頂,這樣的新型高爐密封性更好,鐵水出產率也更高。戴田軍和新入職的工友被抽調到周邊社區幫忙搞人口普查,換句話說,雖然已經入職3年,但他從未真正進過車間,當過一天鋼鐵工人。那些日子,戴田軍期待著站在爐前,看那暈染著紅光的鐵水鋼花歡快地飛濺,那飛濺的力量仿佛就是他向上的動力。
“無料鐘爐頂這幾天就要投入使用了!”8月的一天,所有凌鋼人都被這個好消息振奮著,其中也包括戴田軍。
興奮、緊張又有些著急,戴田軍太想抓住這個機會了。入夜,他輾轉難眠。第二天天剛蒙蒙亮就跑去找爐長田中明。“我想下車間,去無料鐘頂爐搞生產,您給我一個機會吧!”“先把你現在的工作做好再說。”吃了閉門羹,戴田軍并不氣餒,他繼續軟磨硬泡,田中明終于被眼前這個執著的小伙子打動了:“從今天開始王光偉就是你的師傅了,你要珍惜這個上爐的機會。”田中明覺得戴田軍是塊好料,便挑了爐子上最有經驗的老師傅王光偉帶他。
爭取到第二次人生的機會,戴田軍更加刻苦。學習拉風減風技巧、從鐵水花開大小確定含硅量……在室外氣溫達到30℃多的盛夏,戴田軍每次都是守在爐前,頂著60余℃高溫學習最認真的瓦斯工。“鐵花20公分高濺,含硅0.51%,狀態良好;鐵花10公分低濺,含硅0.3%,狀態欠佳……”王光偉將自己總結出的工作經驗,一一教給戴田軍,他還要求戴田軍每天回家默寫工作流程,鍛煉記憶力,讓自己能夠更加準確掌握爐子運行情況。
不分晝夜的三班倒練就了戴田軍過硬的煉鐵本領。2002年,因為一位工長生病,廠里出現一個選聘工長的機會。在凌鋼,選聘工長是大事,一般從最基礎的瓦斯工開始,經歷工長、爐長階段,最終才能成為掌控高爐的作業長。“你想去選工長?”王光偉看出了戴田軍的心事。“師傅,我好幾天都沒睡著覺,我想試試。”“小子,遵從內心,大膽干吧。”在師傅的鼓勵下,戴田軍找到工藝科長陳旭東第三次為自己的人生自薦。“你入職沒滿兩年,資歷不夠,不能報名。”“您讓我參加考試吧,我就想看看我的實際水平。”戴田軍的堅持又一次為自己爭取到了機會。
筆試第一名、廠里最年輕的工長……戴田軍成了凌鋼的風云人物,頂著巨大的壓力上崗了。這一年,他不僅要完成布料、原料配比、計算數據……還承擔了瓦斯工看爐的工作。爐前工作3小時,行走超過一萬步。高爐成了他生活中形影不離的朋友,這種艱苦的高爐生活一直伴隨著他成為2300m?高爐的爐長。
如果說抓住三次人生機會,成就了勞模戴田軍,而十年磨一劍,他也曾放棄了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次機會。2012年,凌鋼正值2300m?高爐籌建,戴田軍因經驗豐富而被選中參與其中。此時,首次參加全國煉鐵技術技能大賽的凌鋼正在選拔參賽選手。在集團技能競賽中,獲勝者不僅可以享受3000元的獎金和技術級別晉升的優厚待遇,未來職業前景也將一片光明。戴田軍做夢都想去“國賽”上開開眼界,但由于2300m?高爐籌建工期緊,他在參加筆試競賽拔得頭籌后,便放棄了這次機會。那一年,他的徒弟雷甲玉脫穎而出,登上了全國煉鐵技術技能大賽的賽場。戴田軍也曾感到遺憾,但他還是覺得人生中僅有的一次放棄,是個不后悔的選擇。
失誤的饋贈
年逾40,是個尷尬的年齡,40而不惑,喜歡回憶。20余年工作忙碌到沒休過一天正經假,串聯起記憶的都是工作場景,有歡愉,更有悲傷。比起歡愉,也許悲傷更讓人刻骨銘心。“真的是上了年紀,這段時間我總喜歡回憶,在眾多的回憶里那兩次失誤讓我終身難忘。”戴田軍哽咽了。
2002年,戴田軍從瓦斯工破格晉升為廠里最年輕的工長。雖進步快,但比起老工長還是顯得經驗不足。“第一次險些造成‘懸料,爐頂都紅了。”雖然時隔近20年,戴田軍仍懊悔不已:“失誤,嚴重的失誤,還好沒出事,否則我會內疚一輩子。”
懸料事件緣于他的預判不足。2002年冬天,他負責的高爐剛剛出完鐵水,正常情況下,應立即進行減風操作,可戴田軍一心想著減風容易造成風口灌渣,擔心鐵水純度不高,便沒有進行相關操作,最終導致爐溫過高,造成爐頂超出30℃的控溫線躥到了40℃,最終爐頂變紅。爐頂變紅會引發安全事故,兩名管工看到情況立刻爬上去進行常規澆水處理,結果不到一分鐘,就被沖了回來。兩個人不停地用頭撞擊地面,戴田軍嚇壞了,有經驗的老師傅知道這是煤氣中毒了,連忙施救。
事后,戴田軍找師傅王光偉講述了整件事情的經過,王光偉一邊安慰他,一邊給他講減風的技術要領,字字珠璣,他都銘記在心。從此,戴田軍的耳旁時常敲響警鐘,他沉下心來開始系統自學《高爐煉鐵技術手冊》。他說:“以前總感覺哪兒不會看哪兒就夠用,這件事讓我懂得偷得一時懶,早晚都要還。”
本以為日子會這樣風平浪靜地過下去,2003年6月,戴田軍又遭遇了人生中一次沉重打擊。因為一次事故,他從工長被降級回了瓦斯工,這一次,他覺得自己的前途和希望都沒了。
常規操作中,布料完成后,需要進行煤氣放閘的操作,將鐘閥提起進行送風作業,讓爐內物料進行充分燒制,還原出鐵水。“我印象中,鐘閥是有提起動作的,但不知道是沒提起來,還是由于某些因素導致它回落復位了,最后看鐘閥確實是在原位。”戴田軍說。因為這個失誤,導致爐內壓力增強,廠里撤銷了戴田軍工長職務。
一時間,戴田軍成為了人們茶余飯后的笑料,猜測聲、質疑聲,負面聲音不絕于耳。這段時光是痛苦的、難忘的,也是幸運的。他有了更多的時間沉淀自己,提升技術,看書學習,跟著師傅王光偉打磨實踐經驗。一年里,進步飛快。
機會永遠垂青有準備的人。一年后,恰巧4號高爐需要一個替班工長,戴田軍的心猶如萬馬奔騰。“我去說,幫你爭取一下這個替班工長的機會。”王光偉看出了戴田軍的心思。在王光偉不遺余力的舉薦和擔保下,廠里同意了讓1號爐的老工長替換到性能不太好的4號老高爐崗位,讓戴田軍到1號爐當工長。
在1號高爐工長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工作了兩年,戴田軍沒出過一絲紕漏。不僅如此,他調到4號高爐后,通過多年的學習積累,還提高了4號高爐的產量。春夏秋冬,寒來暑往,他經歷著四季輪回,體驗著常人難以忍耐的冰火兩重天,最終從工長晉升為爐長。
當上爐長后,戴田軍更忙了。原本可以坐在監控室里察看技術參數,把關布料、配比等技術工作,但他仍然每天堅持下爐3小時,觀察高爐工作情況。正是這樣一點一滴積累出的實戰經驗,在凌鋼籌建占據其產量半壁江山的2300m?高爐時,他準確地提供出技術參數,使凌鋼一次試爐成功,并為生產優鋼、擴大凌鋼特種鋼材在全國市場占有率,奠定了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