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律師 ? 魏凡
從傳統《公司法》理論上來講,公司這種主體,之所以能在市場經濟中占據中流砥柱的地位,就是因為它具有抵御投資風險的制度設計:一旦經營失敗,仍然只在有限范圍內承擔責任。這就避免了過高的風險負擔,有力地刺激了市場活性。
但是任何一項理想的制度,都可能被惡意地利用,有限責任制度也不例外。公司資不抵債面臨破產時,如果股東不積極啟動清算程序,將直接導致債權人債權落空。債權人的利益得不到保護,反過來也會抑制經濟活動。
為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下稱簡稱《公司法司法解釋(二)》)第十八條第二款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東因怠于履行義務,導致公司主要財產、賬冊、重要文件等滅失,無法進行清算,債權人主張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依法予以支持。”
這條規定在文義上將股東一視同仁,統一作為義務人,其司法解釋的初衷是在堅持公司有限責任的同時,制裁惡意逃避債務的股東,理順公司退出機制。然而在實踐中,或給債權人的起訴和舉證創設了絕佳條件,或給部分法院僵化適用提供了權威背書,造成的結果則是不適當地擴大股東清算責任,導致小股東權益受到不當侵害的情形愈演愈烈——部分法院在處理類似案件時矯枉過正,認為只要未能完成清算,就構成怠于履行清算義務,只要具備股東身份就應當承擔連帶責任。比如本期案例中的老于,出資10萬元,即便他這樣不應該是清算義務人的小股東,也可能要承擔數百萬元的債務。
直到2019年11月14日,《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出臺。
新的規定主要加入了因果關系要件,即只有當怠于履行清算義務的行為造成公司無法清算時,才可以認為存在因果關系,從而導致清算義務人承擔責任;只要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舉證證明其“怠于履行義務”的消極不作為與“公司主要財產、賬冊、重要文件等滅失,無法進行清算”的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主張其不應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的,人民法院就應當予以支持。而非一刀切地讓他們承擔責任。
可見股東是否承擔連帶責任,關鍵在于“怠于履行清算義務”的認定。
小股東究竟該如何避免承擔巨額連帶債務?可從這兩方面著手:未實際參與經營、決策的股東,或者為他人代持股的股東,以及中途實際退出但未變更登記的股東,應當特別注意收集保存證據,證明自己對公司的經營決策已經沒有影響力;若公司已經無法完成清算,股東應當從因果關系出發,集中證明自己與公司無法清算的結果沒有關聯。例如:公司財務室發生火災,賬冊與重要文件已經燒毀;公司賬冊均由大股東及所派人員掌控。
另外,對于債權人追索債權而言,新規定也不會造成顯著障礙。與小股東的怠于履行相對的,便是巧用強制清算程序,破解債權人面臨的追債執行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