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瑞
[摘要]新疆的長城資源是中國長城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隨著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通就開始修建,起著保護邊疆和保障古代絲綢之路暢通的雙重作用。新疆的長城資源形成了一條以點帶線,連接絲綢之路的長城護衛線,成為連接東西方文化的重要軍事樞紐。
[關? 鍵? 詞]長城資源;線路分布;體系格局;歷史沿革
新疆的長城資源是中國長城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漢、唐及其他時代中央政府保障西域各族人民生產生活繁榮、保障歐亞絲綢之路大通道通暢、保障國家及邊疆安全的重要防衛體系。它以廣泛分布的烽火臺、戍堡為主要形式,形成了新疆長城資源獨有的特點。
新疆長城資源大多為漢、唐早期遺存,具有極高的價值。但也因為這些遺產大多分布在戈壁、荒漠,受到新疆嚴酷自然條件的侵襲,加上管理困難,大多處于較危險的境地。加之逐漸發展的城市化和居民生產生活的變化,也使遺產的環境遭受考驗。
文獻記載和長城資源調查顯示,新疆長城主要分為漢晉和唐兩個歷史時期。新疆長城主要以烽火臺和戍堡兩種形式為主,分布于全疆40個縣,總數為212處,其中烽火臺186座、戍堡26座。新疆漢、唐時期長城遺存均以點狀形式存在,但又互相關聯,形成烽燧線。
一、歷史沿革概述
公元前59年,漢朝中央政府設西域都護府,開始統一行使對天山南北各地的軍政管轄,此后歷代中央政府基本維持著對西域各地的軍政管理。為了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維護西域地區的社會穩定,加強對西域的經營開發,歷代中央政府在西域戰略要地修筑城池、戍堡、烽火臺,駐軍屯墾,形成了重要的軍事防御系統。這種以絲綢之路為主線,以城為中心,構建烽火臺、關壘、戍堡相結合的軍事防御體系,是新疆境內長城資源的主要特征。
漢代新疆長城是漢北邊長城防御體系向西域延伸時修筑的軍事設施,當時亦服務于屯田和郵驛。新疆地區由于面積遼闊,防御作用大于開發作用,少見連綿的墻體,多為烽燧線,以烽燧線代替墻體,這是漢代長城建設中的重要特征。新疆地區烽火臺位于漢長城最西端,屬于漢代河西漢塞的重要組成部分。河西漢塞包括漢代河西的全部長城,有令居塞、疏勒河長城以及出羅布泊向西的西域長城烽隧線。河西漢塞從修建時間上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筑令居一酒泉塞。《史記·大宛列傳》“而漢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
第二階段: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筑酒泉一玉門塞。“元封元年擊姑師,擄樓蘭王,酒泉列亭障至玉門矣。”
第三階段: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由張掖筑塞至居延澤,和修建休屠城至休屠澤的休屠塞同時進行。《史記·大宛列傳》云:“太初三年益發戍甲卒十八萬,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以衛酒泉。”“使強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澤上。”本年還修筑了外線長城,“漢使光祿徐自為出五原塞數百里,遠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盧朐,而使游擊將軍韓說、長平侯衛伉屯其旁”。
第四階段: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由敦煌西筑亭隧至鹽澤。《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李廣利伐大宛之后,“西至鹽水,往往有亭”。鹽澤即今羅布泊。
第五階段: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修建了從鹽澤西至渠犁的西域長城烽隧線,這段烽隧線也算是廣義的河西漢塞。渠犁在今庫爾勒市,孔雀河從其西流過,應為南與且末,西南與精絕接。
三國時期曹丕創建魏國后,在高昌壁(今吐魯番市的高昌故城)設戊己校尉,開展屯田駐防,接著又在羅布泊西北的鄯善國海頭城(今新疆若羌縣東北羅布泊西北岸)設置西域長史,管轄西域各國。曹魏對西域的管理基本沿襲了漢代的模式。
晉朝承襲曹魏的規章制度統治西域。中央政府仍在高昌壁設置戊己校尉,屯田戍守,在海頭城設置西域長史,都護各國。
唐朝為進一步鞏固在西域的統治,加強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之間和都護府與其下各州縣的聯系,在漢長城的基礎上,進一步利用新疆自然地理特點,在絲綢之路交通沿線及軍事要地附近修筑了諸多軍鎮、戍堡、守捉烽火臺等長城資源軍事設施,形成了“大軍萬人小軍千人,烽戍邏卒,萬里相繼,以卻于強敵”的嚴密防御體系,大大增強了唐朝在西域的防御能力,鞏固了西北邊防。唐朝并未像秦、漢時期大規模修筑長城,轉而在重要地區“筑高墻以備胡”,以重要城鎮為依托屯田、屯牧,以東西交通為聯系,在險關要隘重點設防。
武周長安二年(702年),在北庭設立了北庭都護府,治庭州治所位于吉木薩爾縣城以北的沖積平原上,管轄天山以北的西域。景龍三年(709年)正式由北庭都護府晉級為北庭大都護府,任命楊何為首任北庭大都護,管理天山北麓及新疆東部地區的軍政事務。
二、線路分布及體系格局概述
新疆烽燧線主要與安西都護府以及安西四鎮的焉耆、龜茲、疏勒管轄核心區域相吻合,并且與古絲綢之路“西域中段”的路線基本符合,這是新疆烽燧線的核心分布區域,可分為北道、中道、南道三條道路。
1.西域北道:指自沙州經矟竿道至伊州,再北越天山經庭州,西至碎葉及中亞、歐洲的通道。
2.西域中道:指從瓜州經第五道至伊州或自敦煌經矟竿道至伊州(或自沙州經大海道至西州),沿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西行,經西州、龜茲西去的道路。
3.西域南道:指沙州經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于闐,西逾蔥嶺的道路。
由于新疆長城資源的分布體系與古城之間的關系,各烽火臺、戍堡的歷史格局等研究尚處在開始階段,這部分內容有待進一步完善和補充。漢代長城資源主要有兩條烽燧線,即南、北兩條:
(1)漢南線:分布于若羌縣和且末縣。
(2)漢北線:東起若羌縣,經尉犁縣、輪臺縣、和碩縣,西迄庫車縣。
唐代長城資源主要有三條烽燧線,即南、北、中三條:
(1)唐南線:東起若羌縣,經墨玉縣、和田縣、皮山縣、葉城縣、莎車縣、英吉沙縣,西迄塔什庫爾干縣。
(2)唐中線:東起哈密市,經鄯善縣、吐魯番市、托克遜縣、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烏魯木齊縣、和靜縣、焉耆回族自治縣、輪臺縣、庫車縣、沙雅縣、拜城縣、新和縣、溫宿縣、阿瓦提縣、烏什縣、柯坪縣、圖木舒克市、阿圖什市、巴楚縣、伽師縣,西迄疏附縣。
(3)唐北線:東起伊吾縣,經哈密市、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奇臺縣、吉木薩爾縣、阜康市、呼圖壁縣、瑪納斯縣。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這些文化遺產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稀有性的特點,已成為新疆最具特色的地方性資源,對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促進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具有特殊重要的現實作用和深遠意義。
作者單位:新疆庫爾勒市文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