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軻
我曾有過一段短暫的健康生活,那時我每天晚自習下課都去樓下跑步。一個課間,三首歌的時間,剛好跑完一條路。學校道路旁栽著兩排香樟,也就是后來因校園施工改造而被移走的那些。
夜跑時的我,幸福而自由:選擇我的路徑,控制我的速度。夏日微風習習的夜晚,月光不一定朗照,淡淡的云層鋪滿大半個天空,在某處顯出朦朧的光暈,藏著或圓或缺的月亮。視線往下是建筑物,最后是灰黑的柏油路。沿途皆是立成兩道風景的香樟,空氣中浮著一股若有若無的香氣。路燈是有一段沒一段的,人在其中奔跑,就像穿過一個時空去往彼方,即使是原地繞圈,也像是跨越了整個地球,再見起點時難掩喜悅。
轉眼又是夏季,月光依然是淡淡的,而香樟卻不見蹤影。我聽到被參差鋼筋扎傷的低空的啜泣——也許不是它,是我。
十七八歲的我們,渴求自由與獨立的人格,為生命標榜新的意義。于是,我們為現有的規章制度貼上否定的標簽,在網絡空間里表達對學校施工的憤怒——因為我們的自由被學校限制了。
可是哪一種改造的代價,不是長久的煙塵和噪音?只不過我們都缺乏奉獻意識,不愿意為下一屆犧牲罷了。
一個學校的改造擴建,必然要舍棄一些舊的事物。如果以成長的過程來比喻,大概叫作“青春的陣痛”。
如今,學校到處都在施工,我也失去了一條完整的香樟夜跑道。但好在15分鐘的月光依舊能夠照亮自由的我。于是我將接受種種打磨,定義為我對瞬息萬變的世界的試探性回應。
我的香樟夜跑道,它超越了一個運動場所的存在,蔓延成我成長的道路。它讓我不再沖動地否定一切,開始想明白什么。
于是,我的香樟夜跑道,它仍然是完整的。
“導游”的話
以上是一份不完全的逛校園指南,更準確地說,不是單純的“逛”,而是一份校園生活指南。只有你自己花時間去解鎖校園的角角落落,才能使之真正完整,真正屬于你。
成為一個“沒有感情”的“學習機器”,一定不是青春的正確打開方式。當你從“兩點一線”“三點一線”的生活軌跡中跳脫出來,在一次次行走、探索校園的過程中,你的內心更加豐盈,你的思緒更加靈動,于是,你的成長之路越走越廣闊,越走越多彩,越走越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