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媚



深圳市龍華區創新實驗學校以“創新實驗”為名,說明學校敢為先鋒,旨在創建教育教學新機制,為面向未來辦教育。我校的中長期發展目標提出,要建設一所全面實現開放式內涵發展和改革型創新發展的學校,一所質量高、聲譽好、適合創新人才成長的全國領先的九年一貫制創新型未來學校,學校的大部分育人活動主要依托課程形式進行展開,因此,我校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將大力推進課堂改革,實施課程素養化工程。
一、課程素養化的定義及意義
課程素養化指的是實行以培育學科素養、學習素養和創新素養為主要目標的課程,構建學科素養課程、學習素養課程、創新素養課程等三維素養課程體系。具體實現形式是構建“學養課堂”,即: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方法,以學定教,以學促教,教案變“學案”;變革教學組織形式,推進選課走班,因材施教;學校的工作圍繞學生的“學”開展,以學的方式方法現代化為核心推進學校教育質量現代化;以學的方式方法現代化倒逼和倒推教的方式方法現代化、教育教學內容現代化、教育教學評價現代化和教師隊伍現代化,從而達到培育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最終目標[1]。
實施課程素養化,可以為課堂“提效不提質”的普遍問題尋得一種解決辦法。“學養課堂”通過日常素養課程的開展,穩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讓每一個孩子從容、自信、有尊嚴地成長成才,發現自己的閃光點,活出自己的未來。
二、課程素養化的路徑探索——數學、科學課程雙螺旋結構發展
一直以來,在義務教育小學階段,數學和科學都是以兩門分立的課程獨立開展教學。雖然這兩門學科經常出現共通點,比如一年級的科學學習了如何對一個實際物體進行觀察并測量,一年級的數學學習了如何從各個不同方向觀察同一個物體,但兩門學科在實際授課中卻幾乎沒有交集。相應地,中小學課外活動的開辦同樣是存在著形式各樣的“科技節”、“數學節”,但都沒有深挖兩門學科學習方法的本質,為學生揭示打通數理工科類學習的“學法”。因此,筆者根據學校近一年來“數創未來”數科節的實踐經驗和反思,大膽設想兩門學科今后發展關系上的一種可行性——DNA雙螺旋結構發展關系,討論數學、科學課程雙螺旋結構發展(以下稱“數科雙螺旋結構發展”)對小學階段課程素養化的促進作用。
(一)數科雙螺旋結構發展的定義
平日里,數學和科學學科根據各自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基礎性授課,如同DNA雙鏈結構中的各自鏈條,自行螺旋上升;但學生在小學六年生涯的三個不同的階段,還需要參加側重點不同的模塊式學習素養訓練課程和“數創未來”數科節綜合素養課程。
三個階段分別指的是低年段(Lowergrade,通常指1-2年級)、中年段(Middlegrade,通常指3-4年級)和高年段(Highergrade,通常指5-6年級)三個時間段;模塊式學習素養訓練課程包括科學筆記(paper)模塊和成果展示(presentation)模塊;“數創未來”數科節綜合素養課程一年開展1-2次,每次根據本學期學習的重點進行半命題項目式學習。在不同的階段中,模塊訓練側重點不同,并且根據學生們的成長速度和接受程度,可進行具體內容的調整,做到分層教學、因材施教;“數創未來”數科節作為學生展示自我的大舞臺而存在,力求展現每一位學生在學習上的閃光點,通過豐富的活動形式,達到學生主動分享學習成果、找到學習樂趣的目的。
這兩大類素養課程就是數科雙螺旋結構中的紐帶,老師充當導師,負責找到數學、科學學科的內在共通點進行整合、提煉,并帶到課堂上、活動中進行分享,接著利用模塊課進行訓練,最后由學生自己內化成學習這兩門學科的有效“步梯”,即學習方法,指導他們今后對兩門學科進行自主探索、學習,在“數創未來”數科節上展示自己的風采。
圖1數學、科學課程雙螺旋結構發展圖
(二)如何實現數科雙螺旋結構發展
數科雙螺旋結構發展主要通過搭建螺旋“步梯”而成立,模塊式學習素養訓練課程作為基礎綜合課程,“數創未來”數科節綜合素養課程作為展示提升課程。下面重點來講如何實施模塊式學習素養訓練課程。
在低年段,模塊訓練側重于科學筆記模塊訓練,強調讓學生學會記錄科學筆記。通過結合課堂上講授的知識點和課題,學生可自主搜尋生活中與課題相關的信息,一開始通過色彩、圖形和較為簡短的文字進行記錄和整理,逐步養成探究精神,記錄習慣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另一方面,對于成果展示模塊訓練來說,可以在期末選取合適的時間點,統一將學生漂亮的科學筆記進行展覽,通過展覽的方式,既能讓學生彼此交流學習,增進感情,又能成為班級文化展示的一部分,同時符合我校“以學生學習成果展示為本建設校園顯性物質文化”的思想。
在中年段,科學筆記模塊訓練和成果展示模塊訓練并重,通過二者的交叉作用,讓學生得到快速進步,并初步掌握邏輯性思維和科技論文寫作要領。在這一階段,對某一課題的學習必須學會“輸出”,所以科學筆記模塊一開始主要以句、段練習為主,嘗試形成傳統實驗報告模式;后期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梳理因果邏輯關系,形成創新型科技論文模式。對于成果展示模塊課,在這一階段將引入更多元的方式,除了筆記分享外,還可以使用PPT答辯、情景劇表演和辯論比賽等其他方式,進一步鍛煉和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舞臺表現力。
在高年段,教學側重于成果展示模塊,一方面加大成果展示在教育中的占比,另一方面也鼓勵學生將科學筆記形成真正的文章,并嘗試發表。到了高年級階段,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被有效激發,此時可以鼓勵學生脫離課本,從身邊時事、社會現象和國內外新聞中找到值得研究的課題,教師僅充當引領者和解惑者的角色,切實幫助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資源,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質疑精神,共情力、責任感和發現美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綜合素養,未來還可以將素養遷移到別的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去,遷移到初、高中甚至大學的學習中去,更遷移到生活中去,做真正有“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的創新人才。
圖2兩大模塊式學習素養訓練課程在三個學年段的不同側重點
三、展望
數科融合后,數學課不再以枯燥無味的知識點進行鋪就,不再以“題型”、“算法”的傳授作為最根本任務,而更側重于實戰,即側重于數學與生活(即身邊的科學)的廣泛聯系及應用,重視學習素養的培育,即重視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等最為關鍵的能力。科學課不再把紛繁復雜的材料操作當作每一節課的亮點,而是通過校本化的綜合素養課程為抓手,每一次只針對某一重點討論的科學現象進行專題研究,抽絲剝繭式理清其中蘊含的內在數學邏輯。通過數科融合的課程學習,重點提升學生品德、身心、審美、創新、生活、信息、國際等綜合素養,突出以創造、創作、創編、創設、創意等實踐活動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
更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是,數科融合不僅為學生的“學”打開了新思路,還將對老師“教”提出全新的要求。老師何以能承擔兩門學科的教學?如何消化、提煉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又不失課程標準的本質要求?這必將成為這條路徑上不小的挑戰,值得我們繼續實踐、探索,找到答案。
(作者單位:深圳市龍華區創新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