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擁有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它能“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我們發展的母體。學校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不斷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和榮譽感,堅定他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近年來,寧陽縣復圣中學自覺肩負起應有的責任和道義擔當,以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甘霖潤澤學生稚嫩心靈,以民族文化的鮮活脈動為他們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
一、孕育于時代的發展洪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并把它作為一項極其重要的戰略性、基礎性任務,要求全黨全社會“從娃娃抓起”。山東自古以來就是文明之鄉、禮儀之邦。儒家思想如春風化雨,滋潤著齊魯大地,寫在山東人的臉上,刻在山東人的骨子里。作為孔圣故鄰、儒家文化發祥地,近年來,寧陽縣以展現儒家文化,弘揚苦學、仁人、執著、勤儉的治學處世精神為目的,努力做大做強“復圣”傳統文化品牌,在寧陽大地掀起了崇圣尚賢、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
與時代同頻共振、與人民同聲相應。近年來,學校飽蘸時代激情,緊緊圍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等重大時代主題,努力書寫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結合文章、落地文章,弘揚了主旋律、唱響了好聲音、傳播了正能量。
二、植根于生活的真實土壤
與歷史對話,與傳統共鳴,就要賦予傳統文化更多的現實意義和生活氣息,讓其更好地融入當代社會的生產生活;就要創新表現和承載方式,進一步挖掘和釋放其內在活力,使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同時,傳統文化必須有所附麗,要把現實生活作為傳統文化與學生之間的“翻譯官”和“鏈接器”,讓亙古通今的優秀傳統文化穿越歷史長河,“隔岸花分一脈香”,真正與學生實現“有溫度的連接”,才能確保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落地落實。
復圣中學把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文化知識學習、日常生活起居,融入環境建設、課程實施、社會實踐各個層面,積極構建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全方位育人機制,為實施傳統文化教育建立了肥沃、厚實的生活土壤。建筑,一向給人冷冰的感覺。然而,當融入了文化和智慧,便有了溫度、有了故事、有了亮點。在復圣中學,“崇德”“崇真”“思齊”“至善”,每座樓房都有一個古色古香、意蘊深遠的名字,讓校園氤氳著“明德求仁、道阻志堅、篤學親師”的顏子思想,讓學生時刻沐浴著傳統文化的熏陶。在顏子塑像前,同學們與圣賢對話,顏子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儉樸品質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執著精神撲面而來,直擊心靈深處,豐盈著他們的生命底色、厚重了他們的人文內涵。
三、融匯于社會的廣闊舞臺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盧梭說:“社會就是書,事實就是教材。”別林斯基說:“創造人的是自然界,啟迪和教育人的卻是社會。”教育專家陳鶴琴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社會是個大課堂,是一本生動的教科書。社會教育是一種活的教育,為人們源源不斷地提供著豐潤的文化和道德滋養。教育部《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堅持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要注重發揮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要堅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形成育人合力。”先賢圣哲的智慧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國家的大政方針為學校教育實踐指明了正確方向。
復圣中學堅持以文化人、知行合一,注重教育的實踐性和開放性,積極利用各類社會教育資源,為學生搭建多元化傳統文化學習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親身體驗和直觀感受,促進其感知領悟與價值認同的自然升華。“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于典墳;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結合研學旅行活動,學校組織學生到孔廟舉行“拜師儀式”,為他們播下尊敬師長、明理求學、崇學向善的種子;組織學生到顏廟、顏林開展故事傳講等“文化探幽”活動,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在寧陽復圣公園,同學們信步“春生塘”畔、端坐“居敬亭”下、躑躅“思勉橋”上、流連“明心湖”邊,在耳濡目染中汲取“圣賢之道”,培養了一種自我修身、自我警醒的文化自覺。學校積極開展“文化名家校園行”系列活動,邀請書法、繪畫、戲曲、科技等名家走進校園,開展專題講座、作品分享、同臺獻藝等文化交流活動。同學們與高手同行、與大師對話,擇高而立、取法乎上,彰顯了“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的文化氣場。
行得春風化秋實。2019年,中央電視臺《中國影像方志》欄目組、山東電視臺電視紀錄片《顏子》節目組到學校錄制鏡頭。復圣中學“博我以文、約我以禮”的文化環境,課程教學“蒙正養善”的豐富實踐,同學們“謙謙君子”的儒雅形象,通過鏡頭聲名遠播,讓人交口稱贊、嘆為觀止!
(作者單位:山東省寧陽縣復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