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其鐘 李玲


一、深度追問的內涵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新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學會“數學的思考”和“做數學”。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也指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要有一系列的問題作為學習的素材。數學學習中,問題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解決問題能引發學生思維活動的驅動力。而這些問題,除了學生提出的淺層次、不明確、思維價值小的問題以外,深度、有價值、富有探索性的問題,常需要老師的追問來激發學生提出。
何謂追問?追問其實就是課堂上常用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是課堂提問的一種形式。它是在師生互動,生生協作完成一個學習任務后,為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鞏固知識,進而引發更深一度的思考,老師緊扣前面問題,在內容、方法進行的補充、完善、深化,或者要引出新的問題,有所指向的再次提問或多次提問。追問是聯系師生活動的紐帶,是促進學生深入思考的助推器,是架設學生由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的橋梁。而深度追問較一般追問更深刻,突出體現在一個“深”字。它可以針對對一個知識點,也可以針對一堂課,還也可以針對一個單元。但最根本的特點是基于課程標準的要求,針對學習目標的達成,更能引發深度思考,引領學生從低階思維走向高階思維,進而提高數學綜合能力,升華數學核心素質。
二、深度追問的策略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培養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并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在解決問題中培養學生深度思考的習慣和能力。深度追問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措施,深度追問或追根問底,直達目標;或根據問題的最近發展區,引申產生新的知識;或產生啟迪,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完成更深層次的學習。它作為一種更深層次的教學活動,給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度把握教材,樹立問題意識,設計好精煉出思維價值高的問題,并適時、適度、靈活、合理、有效地施行,來達到預期的目的。
1.問題提出,體現引導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現深度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也是數學能力之一。新課標要求學生要“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數與代數問題的過程”。現行的教材一般是先呈現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提出問題進行研究。但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常常因為學識水平低,或生活體驗缺少,提出的問題往往或答非所問,離題萬里。或者過于膚淺,沒有研究價值。為盡快進入研究的主題,這就需要老師把握、駕馭學習活動的方向,當好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對學生的思維加以誘導,不斷修正,使學生的思維進入一種與研究問題相聯系的狀態中,意識到問題情境中蘊含的數學問題,處于一種“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此時,教師利用富有啟發和引導性追問,使學生開動腦筋,推動學生的思維想朝正確的方向前進,提煉出明確的核心研究問題,或者提出以核心問題統領的問題串。例如教學百分數(二)時,課本呈現出王伯伯“十一”黃金周接待游客情況統計表(自駕游,去年480人,今年540人……)這一情境圖,學生讀圖以后,按課本“你能提出什么問題?”的寬泛提問,學生會不經思考提出一些低價值的問題,例如,“去年和今年的自駕游一共有多少人?”“今年自駕游和團體游一共有多少人?”……,問題膚淺,缺乏深度,不扣主題。此時老師可以加以引導,①我們能提出關于分數的問題嗎?②我們能提出百分數的問題嗎?③我們能不能提出一個兩步計算的百分數問題呢?這樣,先開放,再引導,糾正提問方向,逐步追問,步步深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最后形成核心問題:“今年自駕游人數比去年多百分之幾?”
2.困惑之處,啟發思維
在知識的重難點,生長點,創新點等關鍵之處,易錯易混、難以理解的地方,教師就要運用循循善誘的深度追問,巧引妙導,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索,進而解決問題。尤其是遇到困難,困惑不解的時候,老師巧妙有深度的追問,精煉的點撥,往往能起到指點迷津的作用,會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教學乘法分配律后,計算25×104時,有的學生會列豎式來計算,這顯然是沒掌握用定律簡算的方法,不理解簡算的依據。老師在肯定他們的計算正確的同時,又加以指導,進行追問:①你這是簡算嗎?②怎樣把算式中的數字變化一下,使它能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呢?③為什么把104化成100+4,不把25化為20+5呢?④你還能簡算125×92嗎?這樣層層剖析,逐步引導,學生就會思維上產生拓展,突破認知上的瓶頸,豁然明朗:把其中的一個接近整十整百數的數進行裂解變化,化為二數之和或差,再應用乘法分配律簡算。
3.錯誤之處,釋疑解惑
學生的錯誤都是寶貴的,是最鮮活的教學資源,最接地氣、貼近學情。學生出錯,往往是知識掌握不到位、不扎實,理解錯誤,或者解決問題的策略有誤。這時老師就需要根據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采用“產婆術”式的追問,合理有序,追根問底,讓孩子發言,說出自己的想法,弄清原因,把好脈搏,找到病灶,對癥下藥,予以有的放矢的施教,引導學生找出錯誤,明確錯因,加以改正。例如在教學退位減法時,發現有學生出現了42-26=24這樣的錯誤后,老師一連串追問:①你是怎么想的?(2-6不夠減,我就把它倒過來減,6-2=4,4-2=2,所以等于24)。②你為什么這樣想呢?(因為以前學的減法都是大數減小數)。顯然這是對退位減法意義的不理解,找到了癥結,就想到解決的辦法。③你的想法有一定道理。但是遇到如“小明有12元錢,買東西花去了8元,照你的算法,還剩16元,對嗎。那怎么算呢?好好想一想。學生就會開動腦筋沉思,發現自己的做法不對,進而明白不夠減時向高一位借一當十與本位數相加再減的算理。再如在教學商中間有0的除法時,出現1212÷12=11錯誤,結合教學活動進展,教師提出以下追問,①請你說說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計算方法,②除到被除數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寫商,如果不夠除怎么辦?③你能找出錯誤原因并改正嗎?說說為什么這樣改。④請你再來計算120120÷12,注意什么?一步步帶有啟發性的追問,引導學生,回顧知識,修正錯誤。深度追問④又對所學知識又進一步拓展和綜合,學生加深了“不夠除就商0占位”的理解,又進一步鞏固了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這兩個易錯點難點的掌握。
4.引發深思,培養習慣
提出問題的層次決定了思維的層次。多追問為什么,就可以打開創新思維之門。抓住了深度追問,就抓住了通向深度思維的鑰匙,架設起通往深度思考的橋梁。就能鼓勵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養成獨立深入的思考,敢于批判,有理有據的推測。要注重問題意識的培養,適時恰當地進行深度追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大膽質疑,認真求證,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問題得以解決后,再有意識地回頭深度追問,“一定這樣嗎”,“還可能解怎樣?”“還有什么不完善的地方?”“還有沒有其他解決方法?”等問題,引導學生回頭看,進一步內省,引發高階思維,產生認知共振,完善深化結論。例如,教學雞兔同籠(或變式)問題,課本上一般呈現的是用假設法分步解答的:假設全是雞(或兔)算出腿數,然后根據兔與雞腿數的差,再推算出兔(或雞)的只數。學生對這種基本解法掌握后,教師追問,①先假設的是誰?先求出的是誰?②請你列綜合算式解答此題。③你能把這種解法,用一個數量關系式表示出來嗎?經過思考,學生會得出,兔的只數=(腿的總條數-每只雞的腿數×總頭數)÷(每只兔的腿數-每雞的腿數)。④想一想,這個關系式里那些數量是一定的,還能進一步簡化嗎?引導學生把數量關系式簡化為兔的只數=(腿總條數-2×總頭數)÷2。這樣,就把這一類問題,構建成了數學模型。⑤想一想,這個題還其他解答方法嗎?引導學生思考用其他方法解答,學生可能想出有畫圖法,列表法,抬腿法,方程法等等。⑥這些方法各有什么優點,你喜歡哪種方法?這樣一連串的深度追問,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引導性,啟發性強,讓學生不光學會了課本知識,還對知識進行了深化,升華,同時又拓展了知識面,發展了發散思維,施加持久的追問訓練,還會慢慢學會解決問題的策略,養成自覺追思反思、深入思考的習慣。
(作者單位:山東省安丘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