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曼
【摘要】目的 研究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對急診危重癥患者的臨床效果和使用價值。方法 選取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接治的重癥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單盲法將患者進行組別劃分,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按照常規方法進行護理,觀察組患者進行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急救需要的時間和搶救成功的概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搶救時間短于對照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具有統計意義(P<0.05)。結論 急診危重癥患者要做好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方面的各項工作,提高搶救成功的概率,降低負面因素對患者的影響。
【關鍵詞】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重癥患者;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2..01
重癥患者的病情變化非常快速,而且對生命安全的影響較大,需要及時進行處理,保證患者的健康,在處理的過程中,也要爭分奪秒,及時根據患者的情況,制定出對應的急診急救方案,確定治療的措施,提高效率[1]。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發揮的價值較大,提高了急救的成功率,縮短了急救的時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接治的重癥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單盲法將患者進行組別劃分,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患者資料為:對照組:男患12例,女患18例,年齡區間為[38~79]歲,平均年齡(47.6±2.5)歲嚴重創傷、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分別有12例、18例;觀察組:男患13例,女患17例,年齡區間為[39~78]歲,平均年齡(47.5±2.6)歲嚴重創傷、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分別有11例、19例。兩組患者資料在年齡、性別、疾病種類上無明顯差異,不存在統計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按照常規方法進行護理,在收到急救信息之后,以最快的速度趕到現場,對患者進行必要的處理,將患者送到急救室中;做好生命體征的檢查工作。觀察組患者進行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做法為:(1)院前急診護理。醫護人員到達現場之后,與醫院要保持密切的聯系,及時報告患者的情況,并做出對應的指導工作,記錄患者的一般資料,病情的實際情況等,簡化搶救方面的過程,直接將患者送入到急救室,縮短不必要的時間。(2)分診護理。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劃分,重癥類患者:嚴重創傷、外科急腹癥等患者,病情變化非常快,外界因素對患者的影響較大;危急患者:患者的生命體征不穩定,有出血、休克等情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做好分診工作,及時完成對應的準備工作。(3)做好臨床急救輔助護理。及時給予患者氧氣支持,建立靜脈通道,做好病情的記錄工作,遵守相關的急救規范開展相關的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要實現無菌,降低感染出現的概率。(4)做好交接工作。在搶救過程中,如果需要進行醫學方面的檢查,要做好科室之間的交接工作,醫護人員要全程陪同。搶救完成之后,要將患者送到專科病房,接受下一步的治療。(5)觀察和記錄患者的狀態,做好心理護理方面的各項工作,減輕患者和家屬的心理壓力,提高急救的成功率[2]。
1.3 指標觀察
記錄兩組患者的急救需要的時間,所需時間越長,說明患者存在的風險越大,對患者的積極影響越小。計算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的概率,成功率=搶救成功例數÷總例數×100%,數值越大,說明急診護理的效果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0.0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率%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x±s),當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且急救所需要的時間短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見表1。
3 討 論
急診危重癥患者的搶救工作是醫院中的重點工作,體現著醫院的醫療水平和能力,在實際工作中,要爭分奪秒,及時對患者進行處理,最大程度上保護患者的生命安全,提升搶救的效率。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在臨床中發揮的作用較大,對急救工作做出了明確的規范和指導,保護了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了負面因素對患者的影響。在實際工作中,得到了很多家屬和醫生的認可和支持,所以在臨床搶救工作中,要做好相應的推廣。
參考文獻
[1] 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共識專家組.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共識——標準化分級轉運方案[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7,26(5):512-516.
[2] 蘭 超,呂 青,劉 奇,等.體外膜肺氧合對非肺部原發性急診危重癥患者預后影響的Meta分析[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8,27(9):1019-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