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語文
隨著中美在各方面的對抗升級以及中國周邊局勢的復雜變化,中國社會各界對于中美治理優勢的比較與中國經濟的前途命運有了更為廣泛和深入的思考。
在最近的閱讀與學習過程中,從未來2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路徑預判及內循環模式下行業發展方向,筆者有些許心得體會,同時結合A股實際情況做出了新的分析,希望以此拋磚引玉,給朋友們參考。
李錄先生的《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筆者拜讀了一遍。在筆者閱讀該書的過程中,對書中提倡的價值投資理念又重新回顧了一次,但這本書的重點其實不是講價值投資,而是闡述中國崛起的核心經驗和成功原因,以及預判中國未來20年的國運走向。
眾所周知,投資就是投國運。巴菲特之所以成為股神,核心就是生長在美國。美國在過去100年的國運為股神的誕生奠定了“天時”、“地利”的因素。過去40年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功,當下又處于百年未見大變局的拐點,作為中國人,中國國運的選擇在當下顯得尤為關鍵。
按照李錄的總結,未來中國的發展仍然值得期待。一方面,發達國家成功都依靠兩點:一是科技進步;二是市場經濟;與政體無關。這也是3.0文明的本質特征。
現階段,由于中美對抗升級導致中國出口企業在國際環境的處境相對惡劣。這個特點從中國高科技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發展態勢可以看出來。最近微觀調研的情況表明,包括中興等公司在列入”實體清單”后,受美國對中國出口企業的合規限制的影響,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運營與發展有了不同程度的收縮,因此,外部環境的變化使得中國對國內大循環的依賴度提升。建立以內循環為主體的模式,是必然趨勢。
以內循環為主體,并不意味著放棄外循環。而是要實現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效果。中國仍會不斷的擴大改革開放的步伐,尤其是加快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這將為內循環提供更大的資本驅動力。
李錄在書的最后章節結合清華大學文一教授的研究成果作出了歷史比較。對比英國工業革命與中國改革開放經驗的異同可知,市場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鄧小平改革時代的第一個10年鄉鎮企業改革是改革的核心動力;那么,未來中國能否堅持市場經濟與科技進步呢?答案是肯定的。
過去40年的成功經驗表明,中國成功依靠的是市場經濟和科技進步的路徑,未來突然轉向的概率并不大;同時,中國追求科技創新與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會停止,這個應該是中國社會各界的共識。所以,中美摩擦的升級并不會改變中國堅持改革開放、市場經濟與科技創新的戰略路線。
李錄認為,只要中國繼續走3.0現代科技文明之路,繼續堅持主體自由市場經濟及國際和現代科學技術,那么它的主要大類資產的表現,股票、現金的表現仍會遵循過去300年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基本的模式,經濟仍然會持續累進式增長,連帶著出現通貨膨脹,股票表現仍然優于其他各大類金融資產,價值投資理念在中國、美國一樣仍是投資的大道、正道,仍然可以給客戶帶來持續穩定的回報,更加安全、可靠的投資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