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構游戲在幼兒園的游戲開展中不可或缺,其具有結構性、創造性等特征,富有獨特的教育功能。《3~6歲兒童發展指南》規定:“鼓勵和支持幼兒用積木、紙箱、膠合板和其他形狀材料進行建構游戲或生產活動。”本文以幼兒為游戲學習的主體,基于幼兒的發展需求,探討如何創設建構游戲區的支持性學習環境,以激發幼兒的建構熱情,使幼兒習得建構技能,積累認知經驗。
關鍵詞:建構游戲;支持性環境;幼兒園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28-0050-02
引 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當通過環境的有效利用和創設,以促進幼兒的發展。”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建構游戲區支持性環境能激發其搭建的興趣和熱情,發展其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潛能。
一、建構游戲的概念界定
游戲活動在學齡前兒童的學習生活中占據較大比重,幼兒通過游戲釋放情緒、表現自我,進行社會性交往。建構游戲是幼兒對現實世界事物認知的操作反映。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認知視角對建構游戲進行了闡述,史密斯在皮亞杰對游戲的分類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新的類型,即建構游戲,并將其定義為幼兒使用各種材料進行有意識的建筑活動。史密斯根據游戲的描述性特點,將游戲分為功能游戲、建構游戲、表演游戲和規則游戲。其中,他將建構游戲定義為用物體建筑某種形象的活動,如用積木搭建事物[1]。
國內對建構游戲的概念界定,不同的專家學者基于不同的視角做出了相應的闡釋。朱若華聚焦于游戲區的材料投放與幼兒的行為變化之間的關聯,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提出,建構游戲是指利用各種結構材料或玩具進行建筑、構造的活動。楊雙在結合工作實踐的基礎上認為,建構游戲是指幼兒利用各種建構材料和進行與建構活動相關的各種動作來反映實際生活的游戲[2]。
幼兒園建構游戲區常設有室內建構區和戶外建構區。其中,室內建構區設在園所內部,有些園所甚至會在各個班級設置一定面積的建構區,進行區域游戲的劃分與設置;戶外建構區因其場地開闊,幼兒游戲人數與場地面積往往不會飽和,也沒有特定建構場地的規定,幼兒建構環境較為靈活。本文主要探討室內建構游戲區支持性環境的創設,將建構游戲界定為幼兒利用非自然材料如積木、插塑、廢舊物品等,通過想象和幻想進行操作、構造的活動。
二、建構游戲對兒童發展的教育價值
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認為,游戲是幼兒基于生活經驗進行的活動,是對已有認知技能的練習和鞏固。幼兒通過動手搭建、構造,獲得數量、高度、長度、對稱等數學概念,習得空間組合與排列的相關經驗,促進智力與技能的發展。
建構游戲以其材料易準備、形式多變化、內容豐富多樣的特性在幼兒園廣泛開展,也深受幼兒的喜愛。幼兒通過合作和分工建造各種建筑物,創造性地加深了其對事物的認識,促進了其思維的發展,同時隱性積累了邏輯數學和空間認知等方面的關鍵經驗。
三、建構游戲區支持性物質環境的創設
1.場地面積
建構游戲區的場地面積必須按照幼兒園所在地的《幼兒園等級評定標準》進行開創。例如,《四川省幼兒園等級評定標準》要求建構游戲區的場地面積應按照室內人均不少于2平方米的標準進行開創。幼兒經常會搭建與現實生活相符的建筑物,且建構材料包括大中型積木、積塑等,因此在幼兒人均面積的2平方米的下限基礎上,幼兒園應設置一定的彈性空間,保證幼兒有充足的建構場地;同時注意建構游戲區需選址在采光良好的向陽地帶,以免木質材料、玩具等受潮產生蛀蟲[3]。
2.空間規劃
幼兒在建構過程中多基于自身的生活經驗搭建橋梁、房屋等。因此,幼兒園在創設建構游戲區時,在環境色調上可采用與原木相近的顏色,在空間上應有意識地與其他區域設置一定的隔斷,為幼兒在建構中的專注度和堅持力提供支持。
3.材料的投放
《幼兒園工作規程》規定:“應因地制宜地為幼兒創設游戲條件,游戲材料應強調多功能和可變性。”層次豐富的游戲材料不僅為幼兒創造了多樣的玩法,還為幼兒提供了建構關鍵經驗的積累機會。不管出于何種角度,幼兒園選擇的建構材料都需要適宜幼兒的發展特點和年齡特征,以幼兒的建構需求和建構技能為考量標準。
4.建構材料區
在建構材料區,幼兒園應主要投放與幼兒的建構主題密切相關的低結構材料,保證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的建構需求,同時投放廢舊二次利用物品,如廢奶盒、舊紙盒等,以及不同形狀大小的輔助材料,用于在必要時輔助幼兒進行主體的建構。例如,幼兒在搭建“高架橋”時,利用奶粉罐進行架空,然后用長方形積木拼成橋面,從而順利完成搭建。
5.材料加油站
建構游戲后期往往會發展成為角色扮演游戲。因此,幼兒園可以設置資源加油站,為幼兒進行角色扮演游戲時提供相關材料和道具的支持。資源加油站可以是班級其他活動區域的共享區域,也可以設置在一個固定區域,但要保證在幼兒的視線范圍內,以便幼兒隨時用以進行角色扮演游戲。
6.作品展示區
幼兒都渴望受到肯定與褒揚。在建構游戲結束后,教師應及時組織班級幼兒對建構作品進行評價,注意多引導幼兒發言,鼓勵幼兒成為評價的主體。對于出色的作品,教師可設立多種形式的展示區,如平面展示板、立體展示架等。小型的建構作品可放置在展示架上。由于大型積木搭建的作品需要占用一定的場地,教師可先組織全體幼兒觀摩建構作品,對其進行拍照,然后詢問“建構師”的意見,是否可以將其拆除,并將建構作品的照片放置在作品展示區,并附上標簽注明“建構師”或“建構小組”的名字和照片及其在建構過程中的想法與感受等。
四、建構游戲區支持性非物質環境的創設
1.建立良好的游戲常規
游戲常規是指為了游戲的順利進行與后期延伸,避免或減少幼兒在游戲中的沖突,經過師幼共同商議最終制訂的需要幼兒遵守的游戲規則。良好合理的游戲常規不僅可以確保游戲的順利進行,還可以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發展其社會性。因學齡前兒童的思維具有直觀形象性的特點,教師可以制訂圖文并茂的建構游戲常規,具體涉及:建構游戲區人數的上限;在建構游戲區自覺放上自己的照片或貼紙用以標明自己選擇的游戲區域;不要大聲叫喊;小心行走;不破壞同伴的建筑物等[4]。
2.營造適宜的游戲氛圍
幼兒的建構靈感多源于對學習生活的真實認知和體驗,正如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營造適宜的游戲氛圍時,教師可以利用建構游戲區的墻面或大型可移動支架創設生活化的游戲情境,為幼兒呈現生活中的建筑,將教育意圖內隱在建構游戲區的游戲情境中,從而激發幼兒建構的熱情和興趣,同時為幼兒的搭建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教師在建構游戲中要懂得主動讓位,給予幼兒充分的建構時間與空間,不過分干預,但在幼兒建構過程中出現畏難情緒、摔扔材料等行為或與同伴發生口角或肢體沖突等問題時應及時介入,做幼兒的觀察者和引導者。
五、關于建構游戲區支持性環境創設的思考
建構游戲區支持性環境的創設既需要物質環境、現實材料的補位,又要考量幼兒與環境的互動,盡最大力量發掘環境的教育效能。
1.幼兒是建構游戲的主體
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幼兒成為環境創設的參與者,通過師幼及幼兒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碰撞出建構的靈感與火花。例如,幼兒的建構主題可以是孩子和家長一起外出旅行游玩時拍攝的建筑物;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畫筆和畫紙,鼓勵幼兒自己設計建筑圖紙和思路等。
2.隨游戲開展進程及時完善游戲
建構游戲區的布局需要根據每學期的游戲計劃做相應的調整。在進行布局預設時,教師應密切關注、記錄幼兒在建構中與環境的互動,以便對建構游戲開展的時間、內容、出現的問題等進行及時的改進。
3.建立科學的游戲環境評價體系
對游戲進行評價一直是幼兒園的薄弱一環,一般多采用教師觀察、口述或寫成長日記、活動案例等質性評價方式,其主觀色彩較濃,且一直受到教育界的非議。為了提升評價的科學性,幼兒園可參考《幼兒園建構式課程核心經驗》中的幼兒建構關鍵經驗,根據建構常規、建構技能和建構興趣三個方面進行記錄評價,通過多名教師測評、專家檢驗的方式,對量表進行驗證,并與教師的質性評價相結合,通過解讀、分析幼兒在游戲環境中的游戲水平和行為,判斷游戲環境是否對幼兒的建構起到了一定的支持性作用。
結 語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要想改變一個人,須先從他的所處環境著手,環境一旦改變,他的行為也會發生變化。”環境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其作為一種內隱的課程早已進入幼兒教育中。不論是物質環境中場地的劃分、空間的設置,還是非物質環境中常規的建立、游戲氛圍的營造,均是以幼兒為游戲本體,基于幼兒的發展需求進行的。為幼兒創設適合其發展的建構游戲區支持性環境,幼兒能夠盡情地將對現實世界的認知表現在建構作品中,延續建構興趣與行為,優化建構技能。幼兒園環境不在于奢華或盡善盡美。幼兒園是幼兒的活動場所,應本著幼兒的需求,為其創設豐富適宜、蘊含教育價值、飽含隨機教育意義的環境。
[參考文獻]
高嵐.學前教育學[M].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1):4.
邱學青.學前兒童游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朱若華.幼兒園活動區材料投放方式與兒童行為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楊雙.建構游戲 構建課程——幼兒園建構游戲的“思”與“行”[J].當代家庭教育,2019(13):44-45.
作者簡介:黃春源(1993.10—),女,河南信陽人,成都大學師范學院學前教育系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