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熔
關鍵詞:孔子;和而不同;當代價值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可以發現有“和”“同”二字的記載。如在《周禮》《周易》《國禮》《左傳》等典籍中都有關于“和”“同”二字的論述,據《周禮·冬官考工記》載:“和則安。”[1]《周易·系辭上》載:“二人同心,其利斷金。”[1]《禮記·月令第六》載:“天地和同。”[1]等。此時的“和”與“同”意思相近,“和”是和諧、和平、調和的意思,“同”則為相同、平等之義,此二字尚未含有相反的意思。
最早對“和”與“同”進行哲理性探討并論證二者之間辯證關系的是西周周太史史伯。據《國語·鄭語》記載,史伯陽甫在與鄭桓公探討治國得失時,對“和”與“同”這兩個概念進行了一番頗有啟發意義的哲理闡述。史伯指出:“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2]史伯指出,“以他平他謂之和”,事物相“和”才能生成新事物,“若以同裨同”,即事物之間若只有一致性,排斥差異、多樣性,那么事物將無法達到長久的發展。這表明史伯在紛繁復雜的物質世界中,由事物的構成要素與事物之間的關系認識到“和”與“同”的辯證關系,包容多樣性、尊重差異,并通過調和以達到和諧的事物才能生生生不息,排斥差異而形成的事物最終只會走向滅亡。史伯把“和同之辯”延伸至政治領域,他認為國君如果只聽取與自己相同的意見,卻排斥其他不同建議,長此以往,會導致政治腐敗,從而造成社會動亂的局面,危害極大。史伯對“和”與“同”所做的哲理闡述,論證了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具有深刻的開拓意義。
到了春秋時期,齊相晏嬰進一步論證了“和”與“同”之間的差別。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齊景公從打獵的地方回來,晏子在遄臺隨侍,梁丘據也駕車趕來了。因此,景公認為滿朝官員,只有梁一人是與他意見相“和”的。晏嬰回答齊景公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3]大致意思是說,“和”跟做肉羹是一樣的道理,要用水、火、醋、醬、鹽、梅來烹調魚和肉,方能調制出味道恰好的羹湯,若只是用水調和水,便不能調制味道好的羹湯。君臣關系亦如此,臣子不能只附和國君的話,國君認為對的,其中會包含了不對之處,臣下進言指出不正確的地方,使對的意見更加完備;國君認為不對的,其中也包含了對的,臣下進言指出其中正確的,便可以去掉不對的地方。以此可以達到政事平和且不違背禮議的良好局面,百姓也不會有爭斗之心。
周太史史伯和晏嬰所闡述的“和同之辯”,使孔子受到啟發,于是在繼承前人“和同”理論的基礎上,將其進一步拓展延伸,提出了“和而不同”思想,把“和同之辯”由政治論說提升到人格的高度,拓寬了應用領域,強化其普遍意義,并將“和而不同”歸入中庸的范疇,進而演變成“中和”的思想觀點。
《論語.子路》中記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君子善于處理好與自己觀點不同的思想,在尊重不同觀點的基礎上謀求“和”,從而達到實現互補、和諧的狀態。小人的做法則有所不同,他不能容納與自己不同的觀點,或是對別人的觀點盲目趨從,排斥差異,導致走向片面。孔子把“和”與“同”當作區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標準,從而將“和同之辯”提升至人格的高度,在史伯和晏嬰“和同”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拓展其含義,蘊含著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
對待國君的意見,孔子一向主張“和而不同”的做法,認為臣子要敢于直言進諫。在《論語.子路》中記載了孔子與魯定公的對話。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4]魯定公問孔子有沒有一句話會使國家興旺或者滅亡,孔子回答說做國君不容易,而做臣子也非易事,當臣子能夠對國君的話有所取舍,國君說得不正確的地方也敢于指出并勸說改正,輔佐國君制定正確的政策,并對國事提出有效建議時,近乎可以說是“一言而興邦”,而如果臣子不敢違抗國君,對國君的話只會一味順從,國君說得不對之處也不敢指正,便會造成“一言而喪邦”的后果,給整個國家和百姓帶來禍患。此處,孔子通過君臣關系來論證“和而不同”的辯證關系,指出臣子對于國君的話應當采取“和”的態度而非“同”的做法。
此外,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包含著辯證法思維,“和”中包含著“異”,“同”則排斥“異”,事物相“和”才可實現統一。世間萬物千變萬化、多種多樣,要達到“和”的統一需要建立在尊重萬物“不同”的基礎之上,只有在這個基礎之上,事物之間才可以平等相處、互相包容,在求同存異、和而不同中共存、共融,達到和諧的美好狀態。
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后人的思維習慣,在當今時代紛繁復雜的背景下,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仍然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為解決當代政治文明建設、社會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提供重要思想資源。
首先,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對當代政治文明建設具有重要啟示作用。當今世界正處于快速變化發展的階段,各國之間交流日益頻繁,世界已連結成為一個“地球村”。在這個大背景下,國與國之間又因為制度、文明等原因不免產生強烈碰撞。西方文明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之上,主張競爭式思維,注重效率。在過去,這種思維對于促進社會進步的確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這種對立性思維也暴露了十分明顯的缺陷,即在這種思維主導下的國家、社會與民族,遵從“非此即彼”的狹隘性思想,忽視了與其他國家共同探索、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的可能性,從而阻礙國家與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此時,各國在處理國際關系時,若能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原則,努力構建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伙伴關系,在與其他國家無論是在經濟、政治還是文化方面,進行友好交流,做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將有助于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造福全人類。
其次,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在當代社會文明建設中可以發揮重要價值。自工業革命以來,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日漸豐富。然而,在工業文明主導下的當代社會,人們處于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承受著巨大的生活壓力,加上生活節奏快、人際冷漠等因素,給心理健康、家庭道德、社會風氣等帶來了困難和“瓶頸”,從而阻礙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對此,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能夠為當代社會中存在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不相適應的情況提供重要啟示。處于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不僅需要物質基礎作為生存保障,還需要具備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修養以保持一種平衡的狀態,達到“和而不同”思想中的和諧統一。將孔子“和而不同”思想所包含的身心和諧的價值理念注入到社會文明的宣傳教育中,能夠幫助人們建立物質與精神的良性循環,從而推動社會良好風氣的建設。
最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同樣具有重要價值。工業文明的發展,破壞了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嚴峻,人們需要思考探索與自然保持平衡的狀態。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主張與自然和諧共處,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合理開采資源,這為當代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極為有益的思想資源。
注釋
[1] 阮元.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
[2] 國語(下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4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1.1 419.
[4]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