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悅
關鍵詞:毛澤東;革命“兩步走”;一次革命論;二次革命論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內關于革命道路何去何從的問題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在錯誤思想的指導下黨帶領人民的革命也曾走過彎路,錯誤的革命道路選擇不僅會使革命走向失敗,更有可能葬送革命事業。毛澤東根據中國具體國情,深刻剖析了中國革命運動,指出了中國革命的正確方向,在他的帶領下中國人民最終走向了正確的革命道路。國內不少學者對毛澤東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的戰略思想做了全方位多層次的解讀,但時間較為久遠,本文在前人的基礎上,淺談對這一戰略思想的理解。
“二次革命論”內涵。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二次革命論”者主張中國革命應分為兩個階段,先進行資產階級占主導地位的民主革命勝利后在中國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待經過一段時期的過渡后再通過革命推翻資產階級從而實現向社會主義的變革。因為陳獨秀認為社會組織的進化經歷了漁獵時代-封建時代-資本主義時代-社會主義時代的歷程,所以中國革命也應順應發展規律嚴格遵循這一社會進化歷程,民主主義革命成功后不能馬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兩次革命間應存在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過渡階段。
“二次革命論”的錯誤所在。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二次革命論”者對列寧的革命理論做了向右的發展,在緊密聯系的兩個革命中穿插了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發展階段,其實質是一種錯誤的右傾投降主義思想。這是由于他們沒有正確的認識到無產階級的力量,只看到了自身的弱小,過度的強調“每個階級的革命都要建設在每個階級的力量上面”,認為反帝反封必須依靠資產階級的領導,只有資產階級才有領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力量和資格,預備將政權拱手讓人。
“二次革命論”的可行性剖析。但“二次革命論”在中國是行不通的。理論上而言,一是帝國主義的不允許,列強侵略中國目的是為了瓜分和統治中國以獲取更多利益,是以他們百般阻擾不希望中國擺脫殖民統治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二是共產國際的不準許,他們援助中國的目的是希望中國擺脫列強的侵略,建立起一個獨立的社會主義國家以壯大社會主義陣營,因此堅決不會容許中國成為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此外,資產階級的兩面性使他們不具有革命的徹底性,無法承擔革命領導重任,不能帶領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也就得不到人民的信賴與擁戴,廣大人民不希望中國成為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而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起一個“新民主主義政治和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共和國”。
事實上,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二次革命論”者在該思想的指導下放棄了國共一合中革命的領導權選擇了黨內合作的方式,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革命成果但代表階級不同的兩黨觀念不同,對待革命態度也不同。代表無產階級的共產黨具有徹底的革命性堅持推翻一切壓迫革命到底,但資產階級國民黨的軟弱妥協性使他們為了自身利益可以與“帝國主義”達成和平妥協。國民大革命后期,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背叛了革命,調轉槍頭企圖將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扼殺于搖籃之中以維護鞏固自己的政權。不少共產黨員和無辜群眾被殘忍的殺害,革命最終也走向了失敗,事實證明資產階級專政在中國是不可行的,正確的革命道路選擇是將性質不同的兩次革命緊密聯系起來。
“一次革命論”內涵。國共一合失敗后由于對黨內右傾投降主義的長期不滿以及對國民黨瘋狂捕殺共產黨員與無辜群眾產生的憤恨使得黨內出現了瞿秋白、王明等推崇“一次革命論”的“左”傾主義者,聲稱要“舉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因為他們認為資產階級也是必須消滅的敵人推翻帝國主義和消滅資產階級應同時并舉,企圖將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相互疊加通過一次革命而同時完成,革命成功后在中國建立起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一次革命論”的錯誤所在?!耙淮胃锩摗庇衅浜侠碇幩鼒猿终嘁莆赵跓o產階級手中,但過于激進無視了兩個革命之間的界限主觀的放大了兩者間的聯系,將兩個革命任務疊加在一起妄想直接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這是一種錯誤的空想主義。事實上,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是兩個性質全然不同的革命,將他們混為一體是不切實際的,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無法一步登天,需要循序漸進先由新民主主義革命為其掃清障礙、夯實基礎方可成功。
“一次革命論”的可行性剖析。“一次革命論”在中國也是不可行的。當時中國社會階層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特點,其中人數較多的是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的中間階級。面對強大的列強和封建勢力想要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務只依靠新生的無產階級自身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拉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壯大革命隊伍方可完成。且中國資產階級分為大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后者也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也是可以拉攏團結的力量,將其混為一談,一棍子打死是不合適的。
在王明等左傾冒險主義者堅持斗爭一切、否定聯合的錯誤指導下,中共實行了許多極為激進的政策,由于否定中間勢力的存在,使得革命勢力被孤立;由于堅持錯誤的城市中心論,使得黨在白區的組織幾乎全軍覆沒;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又使得紅區革命根據地損失90%、紅軍和共產黨員的人數銳減,給中國革命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紅軍被迫走上了艱辛的長征之路。事實證明,中國革命必須分階段、分步驟的來完成,不能急于求成。

黨內曾出現的“二次革命論”和“一次革命論”等錯誤思想其實質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不斷革命論和革命分階段論的錯誤認識所造成的。主張“二次革命論”的右傾主義者否定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不斷革命論,在革命中間插入了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階段,其實質是停止革命;主張“一次革命論”的“左”傾主義者則是否定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分階段論,操之過急,沒有區分對待性質不同的革命階段。“二次革命論”者與“一次革命論”者教條般的對待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用孤立、靜止、片面的眼光看待問題,沒有與中國國情與具體實際相結合,因此提出的觀點都是僵化的、片面的、不可行的,不僅無法領導革命走向勝利反而還可能葬送革命事業。
馬克思恩格斯不斷革命論。馬克思和恩格斯相信固然資產階級可以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一起推翻封建勢力卻絕不會為了無產階級的利益而變革社會,但無產階級的任務是要推翻一切統治和壓迫,必須革命到底直到執掌政權建立起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作為一個無產階級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其目的在于“力爭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最后完成”,因此在幫助資產階級完成民主革命之后要堅持不斷革命繼續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直到推翻所有壓迫。
列寧革命分階段論。列寧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的不斷革命論但又根據俄國的具體國情做了發展明確指出俄國革命要分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且兩個革命是先后遞進關系;該思想進一步發展完善,列寧又指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革命也應如此。1922年在遠東各國共產黨及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即根據列寧這一理論提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應先進行反帝反封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待革命成功后再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中共早期受共產國際影響較深,代表中共參與大會的張國燾在回國后,將該思想對中共中央進行了匯報。1922年7月黨的二大召開,會上剖析了國內外形勢,依據中國半殖半封的社會性質,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指明中國革命應分為兩步。
中國國情。自鴉片戰爭起,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展開殖民侵略使中國從一個封建獨立的國家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半殖半封的國情決定了近代中國社會有兩大矛盾,一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二是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其中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是以我們首當其沖的革命任務是要推翻帝國主義的殖民侵略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改變近代中國半殖半封的社會形態;其后的革命任務則是使革命進一步向前發展,使中國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國家。
革命形勢與教訓。不管是“二次革命論”還是“一次革命論”指導下的革命最終都走向了失敗,說明它們并不適用于中國,但其中的經驗教訓依舊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岸胃锩摗闭咤e誤的交出革命領導權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使“一次革命論”者和毛澤東更堅持要掌握革命領導權;“一次革命論”者對敵我力量的錯誤判斷所造成的嚴重后果使毛澤東看清了革命形勢的嚴峻,堅定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毛澤東繼承并發展了馬列主義的“不斷革命論”與“革命分階段論”并將之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指出在半殖半封的中國,革命須分為兩步,先進行中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勝利后在中國建立起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和社會;待經濟取得一定的發展、滿足各項條件時再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盡管這兩個革命性質不同但息息相關、不可分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成為社會主義革命掃清了障礙,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所必須要做的前期準備工作,而社會主義革命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的必定走向和結局。
二者的相同點主要是革命步驟、任務和目的相同。它們都認識到當時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半殖半封,是以革命應分為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兩步;都清楚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爭取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是要推翻資產階級統治;都相信經過努力奮斗最終一定會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二者的差別主要是選擇的領導階級和革命力量不同?!岸胃锩摗闭哒J為革命的性質決定了它的領導階級,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應是由資產階級所領導的,勝利后建立起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國家,資產階級是這次革命的領導階級和首要力量;革命“兩步走”的支持者認為要想取得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需要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充分發揮工農階級的力量,革命勝利后建立的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民主主義社會。
二者的相同點在于對革命領導權和革命對象的認識相同。它們都堅信革命的終點是社會主義,堅持中國革命領導權應是掌握在最具革命性的無產階級手中;都主張革命到底推翻一切剝削和壓迫,明確要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這三座壓在人民身上已久的“大山”。
二者的差別主要是對敵我力量認識不同?!耙淮胃锩摗闭哌^度強調了無產階級自身的力量,只看到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性忽視了它的革命性;對當時革命形勢做了錯誤的判斷認為可以一舉消滅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企圖在民主革命階段就開始反對資產階級,將中間勢力看做是“最危險的敵人”因此打擊和排斥了一些本可以團結拉攏的力量,不僅削弱了自身的實力而且給革命增加了困難。革命“兩步走”戰略思想根據中國半殖半封的國情,指出當前首要任務是要消滅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而面對異常強大的敵人作為一個力量較小的新生政黨應團結一切力量,民族資產階級自身也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也是應該籠絡團結的力量。
毛澤東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立足中國國情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不斷革命論和革命分階段論與中國實際有機的相結合,在吸取黨內錯誤觀點所造成的嚴重教訓后,指出中國革命運動應是包含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部分,并條理清晰的闡述了兩個革命間的關聯與差異。不僅是對黨內過去存在的兩種錯誤觀點的拔亂反正,而且指明了中國共產黨應該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走向的正確革命道路,經過了實踐的科學檢驗。正是由于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發展方向的正確把握,使得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實現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并且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和平過渡,不僅在當時具有不可比擬的意義,而且對中國社會后來的發展也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探討。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版。
[2]鐘家棟.從一步走到兩步走——試論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04):17-21+65。
[3]朱漢國.中國共產黨關于“革命分兩步走”戰略思想的探索過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02):52-61。
[4]邢和明.“二次革命論”與“革命兩步走”理論之比較研究[J].黨史研究與教學,1996(03):26-31。
[5]王開良,李躍新.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兩步走的艱辛探索[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4):73-77+112。
[6]孫煥臻.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理論淵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0(06):94-97。
[7]張俊國.略論毛澤東關于中國革命“兩步走”戰略的思想[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5(01):57-61。
[8]李運平.中國革命“兩步走”理論探析[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04):76-77。
[9]劉晶芳.“二次革命論”與“兩步走”辨析[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0(01):11-23。
[10]陳晨.對馬克思恩格斯“不斷革命論”的再認識[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4,26(09):7-10。
注釋
[1]陳獨秀:《陳獨秀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版,第350頁。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85頁。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