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東
關鍵詞:網絡;公眾人物;人格權;侵權;民法典;名譽權
2020年4月20日,上海錦天城(重慶)律師事務所接受時代峰峻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委托,就近期網絡上侮辱、惡意詆毀時代峰峻旗下藝人組合時代少年團的言論,鄭重發布律師聲明,以消除影響并警告侵權人。20日,北京星權律師事務所發布楊紫工作室律師聲明,要求侵犯了楊紫名譽權的網絡用戶立即刪撤相關內容,并表示現已對其中部分用戶完成取證、備訴工作,將即刻啟動訴訟程序,對造謠辱罵、惡意P圖和人身攻擊者都會追責到底。
利用網絡進行侮辱詆毀、造謠、人身攻擊的事件層出不窮,這嚴重侵犯了人身權,從而使得被侵害人的社會評價降低。普通民眾往往選擇不去追究,原因一是法律意識淺薄沒有意識到到對方的行為侵害了自己的權益;二是因為通常由于要求對方賠償的損失與提起訴訟聘請律師的費用難以相比,通常情況下只得自認倒霉。相比之下,公眾人物也越來越善用法律手段積極維權。公眾人物在法律上也是普通自然人,享有法律賦予自然人的一切權利。而且相比路人群體,公眾人物具有更強有力的澄清輿論的能力。
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具有知名度的公眾人物的形象有了極高的商業利益,而傳統的人格權體系側重于對權利人人格尊嚴和精神利益的保護。而隨著媒介手段的日趨多樣及相關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于公眾人物形象所蘊含的商業利益的侵犯范圍也大大擴張。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6章51條的人格權編無疑是本次 神利益之純粹,引入公開權制度對人格財產利益進行保護。
《民法典》第1024條規定 : “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第1025 條規定 : “行為人為公共利益實施新聞報道、輿論監督等行為,影響他人名譽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不過,并非任何新聞報道、輿論監督等具有公共性或公益性的行為都不承擔任何法律后果,第1025 條但書規定,當行為人具有“捏造、歪曲事實;對他人提供的嚴重失實內容未盡到合理核實義務;使用侮辱性言辭等貶損他人名譽”等情形之一時,仍需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
常見的侵害人身權現象包括:發布具有侮辱性、誹謗性的內容,旨在對特定公眾進行惡意的人身攻擊,貶損人格,使公眾人物陷入社會公眾的非議與責難中,嚴重降低其個人聲譽,涉嫌侵犯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這也是公眾人物工作室委托法律事務所處理的常見形式。公民擁有言論自由,但行使言論自由不能超越法律邊界,不能損害他人合法權益,在進行意見表達時,內容應大致客觀、公正,不能使用侮辱性言辭攻擊他人,以“就事論事”為基本原則。一旦超越了前述言論的權利邊界,因故意或過失對對方實施侮辱等行為的,足以使對方社會評價降低的,則可能構成名譽權的侵害。誹謗明星,潑臟水制造假料來吸引眼球成了公眾人物都面對的問題,然而除了部分明星能夠通過法律手段維權,大部分時候也只能譴責一兩句,面對這些不實的言論攻擊,公眾人物反而成了弱勢群體。
據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信息,公眾人物維權案件有著高勝率,這與名譽侵權的判定標準有很大關系。只要有能夠證明侵權人有侮辱、誹謗的傳播行為,且該散播行為造成了受害人的社會評價降低、貶損,就能維權成功。
公眾人物維權目的不在于索要賠償,主要目的在于恢復名譽權、恢復被影響的社會評價,這也是通常公眾人物工作室僅僅發聲明警告侵權者。一方面經過取證與鎖定相關侵權者他們往往提供不了高昂的賠償,公眾人物就不去追究侵權者的責任,侵權者進行道歉聲明從而降低對社會評價造成的不良影響。另一方面網絡上進行人身攻擊的包含很多未成年,他們三觀尚未健全,沒有形成正確的對事件的正確認知和評價,法律意識淺薄,最容易被這些不實言論帶了節奏做出不理智行為或危險的言論,再去影響下一個,惡性循環影響深遠。
網絡在民眾中的作用日益顯著,關系到每個人的生活,我們既要善于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又要謹言慎行,在發揮自己言論自由輿論監督的情況下要注意避免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廣大網絡用戶應當文明健康使用網絡,切勿成為網絡環境惡化的助推者,亦避免因己方之侵權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參考文獻
[1]凌捷.互聯網時代的人格保護[N]人民法院報,2020.
[2]王慧茂.論公眾人物人格財產權益的保護[J]市場周刊,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