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蕊
關鍵詞:生產邏輯;資本邏輯;從抽象到具體
生產一開始是為獲得物質產品而生產,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了為獲得剩余價值而生產,“資本主義生產目的在于包含盡可能多的無酬勞動”,[],兩種生產過程彰顯了生產邏輯與資本邏輯的本質差別?!吧a邏輯”是建立在物質生產的歷史活動之上的理論提煉。在《形態》中已經明確,通過生產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是歷史的第一個活動,與這種“生產邏輯”緊密相聯的是勞動的主體性。之后面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一些現實問題,“生產邏輯”顯得身單力薄,“從人類學意義上的生產邏輯出發并不能解釋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存在特征,更無法揭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問題。要理解后者,就要進入資本邏輯中。”[]通過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推進,以此來圖繪以“資本邏輯”為主導的社會總生產的結構化總體。
物質生產的過程中是人在自我建構的過程,人對自然的改變與對自己的改變是同步的。通過勞動,人的自由程度越來越高,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分工機器大生產促進了物質資料生產的社會形式與社會結構,是歷史進步的一種體現。但從生產邏輯出發,我們僅能把握物質生產的條件、要素及產品,并不涉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耙磺猩a階段所共有的、被思維當作一般規定而確定下來的規定,是存在的,但所謂一切生產的一般條件,不過是這些抽象要素,用這些要素不可能理解任何一個現實的歷史的生產階段?!?sup>[]生產是“現實的人”在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中組織進行的,僅從一般生產邏輯維度出發,我們將不能充分地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全部秘密。剩余價值的生產是資本主義社會新型生產方式,僅僅從生產邏輯出發,資本作為勞動對象與資料是合理的,剩余價值的來源與工人勞動也毫無關系,資本在生產中的地位從而得以穩固,只是我們清楚,這一切都是不合理的,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理解必須立足于資本邏輯自身的生產和運動來展開。
從生產邏輯到資本邏輯。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物質生產是基礎,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不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唯一方式,“當生產邏輯的這一維度充分現實化,人的自由與全面的發展也就在實踐中體現出來”。[]資本的產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勞動在初期使得人與動物區別,但伴隨勞動而來的分工等卻令人與人之間產生差異與不平等。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機器大生產解放了勞動力的同時又使勞動力淪為商品而遭受資本家的奴役和剝削。遵從資本的運作方式,貨幣以工資的形式投入到勞動力身上榨取剩余勞動,實現最大利潤。至此人類社會的發展邏輯由生產邏輯下降為資本邏輯。
不可否認資本邏輯對于社會的發展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沖破原來的生產關系,改變原有的生產方式。但“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sup>[]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資本家必然要不斷的進行變革,雖然說資產階級短時間內創造出來了成果顯著的生產力,然而在動蕩的變革中,原來的關系消失了,新型的關系也無法穩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到底是什么?每個人都不愿去思考。 從生產邏輯到資本邏輯,生產變成了“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sup>[5]277人的地位慢慢下降甚至物化,資本是在奴役勞動者的過程中不斷積累,這種奴役與壓迫是于其對與其對于利潤的追求成正比的,資本刺激下的欲望是無限的,人乃至社會各個領域的被侵占也是不可避免的。在資本的無盡擴張侵略之下,政治治領域、文化領域、教育領域以及社會領域等都無一幸免,全部淪陷。貪婪性是會傳染的,人在這種奴役下也變得貪婪,傳統價值觀對于資本邏輯的沖擊毫無抵抗力,整個社會都崇尚財富,兩極分化嚴重,貧富懸殊過大,而社會的不平等必然帶來社會的不和諧、不安定。
從資本邏輯回歸生產邏輯?!皬恼J識過程看,對生產邏輯的認識是一種回溯性的認識?!?sup>[4]馬克思在《資本論》講過辯證法是我們在對事物的肯定回答中包含對其否定的理解,對任何即成形式都是從動態中去認識。馬克思的辯證法對于其資本邏輯的發展歷程同樣適用,前面已經交流過從生產邏輯到資本邏輯,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一個新的階段,但是經歷了這個否定的過程,資本邏輯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生產邏輯之中,這同時也是資本邏輯唯一出路和未來走向。
資本有其自身難以克服的矛盾性,在資本邏輯下,勞動者是作為資本家的所有物而生存的,當勞動者為資本家進行勞動創造財富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是像在生產邏輯下人們進行勞動的直接關系,而是“表現為人們之間的物的關系和物之間的社會關系?!?sup>[5]654這種物化關系下人有一種撕裂感,勞動是人的本質,勞動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然而在資本邏輯之下,人的勞動的本質與勞動的目的之間是割裂的,人本該是作為主體而存在,但是在勞動中人的主體性不復存在。人在勞動中實現的價值越多,人自身的價值喪失的越多,人在感性世界中的現實性程度越來越低。人本該通過勞動確證自身的存在,但人的勞動與確證自身變得相對立。我們講資本主義這個發展階段生產力大大提高,客觀上的確對人類社會的推動起到一定積極作用,對之后人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然而當下的急功近利慢慢掩蓋了這一切,人不再成為我們的思考對象,在利益面前,人漸漸地變成“非人”,成為了俘虜,“人征服了自然,卻成了自己所創造的機器的奴隸。”[]資本邏輯下的對抗性關系中只能醞釀對抗性的關系,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必然會導致人與物的顛倒,手段與目的的混淆,這也表明了它的存在只是暫時的,資本發展的一定的階段,這些局限性不斷被放大,那個時候我們便清楚“資本本身便是最大限制”[3]189我們只有通過資本來消滅資本。即資本邏輯只是生產邏輯在歷史發展中的一個特殊階段,資本邏輯在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還要遵從生產邏輯的規律,還原到生產邏輯,并在資本邏輯發展的基礎上,形成一種更為成熟的生產邏輯。
辯證關系。將生產邏輯與資本邏輯放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進行思考,二者互相較量也互相成全?!霸谝磺猩鐣问街卸加幸环N一定的生產決定其他一切生產的地位和影響,因而它的關系也決定其他一切關系的地位和影響?!?sup>[3]48資本主義社會前期,資本邏輯處于生產邏輯支配之下,但隨著資本的擴張,資本邏輯成為我們認識社會歷史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某種意義上它是對生產邏輯的進一步具體化,但資本自身內在矛盾也預示著必然回歸生產邏輯。
生產邏輯與資本邏輯在不同地歷史過程中有著不同的地位,在工場手工業這種明顯的生產方式中,“資本邏輯”的顯現程度高于后期的機器大工業生產,但這并不能說明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的剝削不復存在。當我們仔細分析機器大工業生產階段,便不難發現需要從生產邏輯與資本邏輯兩個維度去把握。我們停留于之前的生產邏輯,會導致將焦點完全放在人被物化這一問題,走向技術批判的道路,但要僅從資本邏輯出發,是不能夠把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根本性實質。同時,從客觀角度來看,在歷史情境中雙重邏輯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資本邏輯推動了生產邏輯變革,反過來,生產力邏輯變革促使本邏輯運行機制不斷完善,二者本質上內在統一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在我們認識生產邏輯和邏輯的時候,如果只抓住其中一個方面,既意味著我們肯定了其價值,也說明了我們完全否認里另一個的價值。拋開生產邏輯來談資本邏輯,最終走向的是一種對抗性的勞資關系研究視角,而拋開資本邏輯談生產邏輯,容易會是社會歷史性這一重要維度。生產邏輯超越資本邏輯也存在于資本邏輯所具有的生產邏輯的意義中。資本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工具、生產的物質要素,但也是社會生產關系。資本邏輯本身內涵在生產邏輯之中,它是生產邏輯歷史發展中的一個特殊階段,從本質上將它必然要遵從生產邏輯規律,還原到生產邏輯。生產邏輯無論以何種方式存在,都是伴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而發展。
從抽象到具體的統一關系?!皻v史唯物主義具有雙重邏輯,即‘人類學意義上的一般物質生產邏輯與資本主義社會這一特定時期的資本邏輯?!?sup>[2]62仰海峰教授將此二邏輯看作是制約著馬克思文本深層結構的“認知型”,認為這是馬克思問題域的根本轉換。人類學意義上的生產邏輯一直從《形態》、《哲學的貧困》延續到《1857—1858 年經濟學手稿》,但后來馬克思意識到僅從生產邏輯出發是無法完全解剖資本主義社會的問題,在《資本論》中他進一步完善資本邏輯的結構,在此我們要明確后者不是對前者的替代,資本論也講“生產一般”,因為在其中涉及兩大體系:一個是唯物史觀,一個是剩余價值,哲學意義上的生產即生產一般是唯物史觀的重點問題,而剩余價值的論述也必然遵循資本邏輯去談具體的生產,《資本論》中有生產一般,《1857-1858經濟學手稿》中也講資本邏輯,從生產邏輯到資本邏輯,是從抽象到具體。
資本邏輯中的生產既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一般性勞動過程,也是特殊的價值增值的過程,這意味著資本邏輯在資本主義社會處于主導地位,決定了生產過程與社會性質,一般生產在此時也被吸納進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與資本的運動之中,成為剩余價值生產的手段;但同時我們也發現了生產邏輯在這個過程中始終處于基礎地位,生產邏輯構成了人類歷史性存在與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物質生產是資本增值的主要載體和內容。然而這種“生產過程一般,它是一切社會形態所共有的,也就是沒有歷史性,也可以說是人類的”。[3]280面對具體的資本主義商品世界,一般性的生產邏輯遭遇到了自身理論的界限。,生產邏輯是從物質成果角度理解生產過程,抽離了特定的、具體的生產關系規定,這恰好拋開了“使‘生產工具、‘積累的勞動成為資本的那個特殊”。[3]26-27而為了洞悉社會生產過程與日常生活世界,需要從一般的“抽象”上升到一定的“具體”。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2.
[2]仰海峰.《資本論》的哲學[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96.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
[4]孫東山.論歷史唯物主義詮釋中的生產邏輯與資本邏輯[ J].中國校外教育,2013(03):53.
[5]馬克思.資本論( 第1 卷下)[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275.
[6]弗洛姆.為自己的人[M].北京:三聯書店.1988.25.
[7]翁寒冰.《資本論》視域中生產邏輯與資本邏輯的辯證關系[ 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7,33(0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