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芬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練習課教學占了一學期三分之一的時間有多,目前小學數學練習課教學常常是“炒冷飯”,教師,視同雞肋;學生,味同嚼蠟。基于學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練習教學,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練習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20)34-0175-01
既然是練習課,那就少不了要“練”,很多教師認為練得越多越好,無論哪種題型都想練習一遍,但是,在練習課上如果不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勢必讓練習質量低下,好的練習課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拓展思維。
1.明確數學練習課目標
練習課是幫助學生完善原有的認知結構,教學應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提升,因此,練習課應側重于知識與實際的結合,讓學生經歷深入探索,獲得新的感悟功能,強調知識的實際運用與靈活運用。
2.有效練習課開展策略
2.1 游戲中進行計算練習。
計算練習課很容易被老師上成枯燥的計算技能訓練課,只關注學生計算的熟練程度,而忽視了學生情境的創設,學習方式的變化和學習興趣的培養,從而導致學生討厭計算練習課,降低了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如何讓學生感受數學好玩呢?在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練習課上,本人設計了讓學生在“抽撲克牌”這個游戲中鞏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并能進一步理解計算背后的道理,使數學游戲和數學問題構建起聯系。游戲:兩個人一組,第一個人,從1到9張牌中抽出一張,并根據抽到牌的大小,放在合理的位置,注意放好以后不能調整,然后第二個人從剩下的八張牌中抽出一張,根據自己的判斷,放在合理的位置,這樣兩個人輪流摸出四張牌,就能各自組成一個兩位數乖兩位數的算式,再算出結果,乘積大的獲勝。例如:抽出1、2、3、4這四張數字牌組成一個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算式,第一組列式42×31=1302,第二組列式41×32=1312,1312>1302,第二組獲勝。這樣借助游戲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和運算能力。
2.2 對比練習中突破差錯。
練習課教學,教師應針對學生認知結構中理解模糊和認知錯誤的地方,巧妙轉化為新的教學資源,從而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建構更為科學的知識體系。
針對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運算時學生容易張冠李戴,錯誤百出的現象,本人通過對學生錯題的分類研究,在課前先出示兩位學生課前的錯例,25×(40×4)這道題,生1:25×(40×4)=25×40×25×4=1000×100=100000;生2:25×(40×4)=25×40+25×4=1000+100=1100,然后問生1的題可以怎么改正。有學生說把25去掉,100變成4,10000變成4000,然后電腦出示正確的算法25×(40×4)=25×40×4=1000×4=4000;接著問生2的題可以怎么改,要求改題目,有學生說把括號里面的乘號改為加號就可以了。然后電腦出示25×(40+4)=25×40+25×4=1000+100=1100正確的解法,采取對比練習,讓學生自己面改同學的錯題,增強思考的興趣,加深印象,發展思維的張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2.3 自主列式提高練習趣味性。
練習教學不僅僅只追求讓知識解答過程更為熟練,而是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教師要基于真實學情,幫助學生完善知識體系,讓數學學習“真“的發生,讓學生思維發展走向新的高度。如在一節練習課上,我讓學生用25、17、4、83這4個數字組成一道能簡便計算的算式,再計算出結果。學生列出了17+83,25×4和25×4×(17+83)不同的算式,這樣既讓學生掌握湊整法,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2.4 循序漸進出示練習題。
練習題的設計基于學情出發,循序漸進,學生學得扎實。如在小數乘法1.2×3.4的練習課上,先讓學生算12×34的結果,再算因數變化為120×3400,讓學生知道整數乘法是小數乘法計算的“本質”之后,并快捷地說出相應的算式結果,添上小數點。越往深度練習,練習到的內容就越廣,把整數乘法、小數乘法、整十整百數乘法知識巧妙地串起來,形成良好的知識體系。
3.課堂練習及課后檢測題布置
課堂練習不僅是對教學的檢驗,同時也是學生知識升華的過程,這一環節要有充分的時間保證,要允許學生自己去咀嚼知識,消化理解。以往的教學結構大多將這環節的一部分或全部放到課后去完成,學生知識接受與運用的間隔時間過長,教師得到的反饋周期也相應變長,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的惡性循環。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了這一環節,保證了學生對知識當堂消化理解的時間,這樣更能及時準確地把握教學進程,既提高了教學質量,又減輕了學生的負擔。
怎樣精心選擇素材讓練習課擺脫“繁難偏舊”?怎樣合理設置習題讓練習課走出“機械重復”?怎樣巧妙設計任務讓練習課遠離“枯燥無趣”,作為老師,要理解兒童,改善教法,不能把練習課看成是單純的題目練習,要把它當成是一種思維的練習課,在觀念上要將學生的學習視為整體學習,要把一個知識點與相關的知識點串聯起來,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探索。
參考文獻:
[1] 《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范冰珊.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3):78.
[3] 華應龍.我這樣教數學——華應龍課堂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