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媛
摘 要:目前科學技術發展速度較快,網絡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媒體方面有效應用這兩項技術,迎來了新媒體時代,在這樣環境下新聞傳播模式發生了一定轉變,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多樣。針對這一情況,傳統新聞媒體應開拓創新,探索出新的發展途徑,促進傳統媒體進一步發展。本文主要分析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傳播模式的創新,首先分析傳統新聞傳播,然后探討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特征,最后提出新聞傳播模式的創新。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傳統媒體;新聞傳播;創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7-00-02
近些年我國科學技術以及信息技術不斷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工作以及學習方式,人們應用手機等設備可對自己感興趣的消息進行搜索,從而有效傳播信息,這種傳播信息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傳統新聞傳播模式,所以為保證新聞傳播工作在新媒體環境下順利開展,應將新媒體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創新傳播新聞的模式,確保新聞傳播行業健康、穩定發展。
一、傳統新聞傳播存在的局限性
傳統新聞將廣播、電視、報刊以及雜志作為傳播載體,在這之中紙質載體有著較為繁雜的工作程序,無法實時傳播新聞信息;此外,紙質載體主要是文字以及一些圖片,閱讀起來較為困難;紙質載體沒有良好的感染力和直觀性[1]。而在廣播和電視方面,因為有關部門管制,報道的新聞具有一定約束性,并且其沒有良好的保存性以及可選擇性。傳統新聞在題材選擇上比較嚴謹,通常選用經濟動向、國防軍事、政府政策等政治經濟題材,社會問題及法治報道等社會性題材,醫療衛生、公共事業以及交通等民生類題材。以上題材主要體現宏觀經濟和政治環境,和人們生活聯系性較差。除此之外,傳統新聞傳播的原則是報道真實的新聞,所以較少有辯證式和評論式的風格,社會性題材比較煽情,又過多干預政治經濟類新聞的報道。整體來說,傳統新聞傳播沒有重視受眾主體地位。此外,一些傳統新聞報道中會隱瞞負面新聞和重大災難事件,沒有重視受眾知情權[2]。
二、新媒體內涵
新媒體具有快速傳播、方便瀏覽、較強時效性以及較低成本等特點,使其快速普及,在市場中占有很大的份額。手機和電腦等新媒體載體的特征是方便操作、易于攜帶,新媒體與人們快節奏生活比較符合。因此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具有突出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新聞傳播為獲得良好發展,需不斷融合新媒體,促進自身發展。優化改革傳統傳播模式,滿足現代人們要求,向人們提供質量佳和真實的新聞報道及相應服務。傳統新聞傳播可運用新媒體優勢,加上自身的影響力及威信力,使新聞傳播有更多受眾參與。傳統媒體在信息上有著較高的真實性以及詳盡性要求,按照嚴格程序實行信息的收集和傳播。新媒體雖有著較低成本,但新聞質量較差,通常質量高的新聞是照搬傳統媒體的新聞[3]。總的來說,新媒體和傳統新聞傳播各具優缺點,從而應實現兩者融合,互相彌補,揚長避短。
三、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模式特征
(一)時效性強
傳播新聞信息需要較強的時效性,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傳播新聞信息時效性要求更高。原本是通過電視、廣播及報刊等傳統媒介傳播新聞,其制作和發行需要一定時間,難以保證新聞時效性。在新媒體發展中觀眾可更便捷地獲取信息,并為新聞工作者提供良好條件。獲取信息更加及時,對相關信息有著全方位的了解,便于新聞工作者對新聞信息進行分析、加工以及傳播,將新聞傳播效率提高。在新媒體條件下實現新聞傳播最大的時效性價值,從而打造更多途徑傳播新聞。
(二)互動性較好
傳統新聞載體會對其傳播形成限制,信息傳播方式較為單一,和觀眾互動性較弱,受眾無法根據熱點新聞做出見解或者是討論[4]。有時播出社會類新聞后不能及時采集受眾建議及意見,所維持的社會秩序沒有受眾參與將很難符合其需求。在新媒體條件下,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能有效提升傳播新聞的互動性。民眾針對新聞事件能夠實時參與討論,也可行使公民投票權,有利于媒體收集民意和掌握觀眾的喜好。而新聞互動性能夠使新聞傳播行業進一步發展,并聯系著民眾,民眾可隨時監督新聞行業,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公平性、公正性及有效性。
(三)全媒體化
信息技術發展為新聞傳播帶來一定機會和挑戰。傳播新聞的范圍不斷拓寬,新聞傳播經常會出現跨越地區、語言及種族的情況。傳統新聞傳播傳播模式較為單一,只可通過文字及聲音等形式來傳播信息。隨著新媒體發展,其傳播模式較為豐富,可以實現遠距離的新聞傳播,例如目前的各類社交平可在不同層面滿足受眾要求。傳播新聞的形式較為多變,觀眾無需單純接受新聞,也可自己去挖掘新聞信息,并辨別新聞價值。
(四)全時性
通常情況下傳統新聞傳播具有特定時間點和主題,觀眾被動接收新聞信息,對于所需新聞信息無法選擇。而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觀眾有更多的途徑來獲取新聞信息,且搜索新聞信息不會受到時空限制。新聞類信息很重視時效性,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能夠實現全時放送。新聞類型越來越多,這提升了新聞傳播競爭力,向觀眾呈現的新聞信息不具吸引力,將會被快速遺忘。
(五)新聞傳播主體較為豐富
目前新聞轉播載體發生了變化,其傳播主體隨之轉變,任何人都能作為新聞傳播主體。通過社交平臺進行新聞信息傳播,主要是用戶間的分享,以此種方式革新新聞傳播模式。由于人們間能更方便地聯系,這能夠提升傳播新聞的效率。傳統新聞傳播從采集信息到加工處理,需要較長時間,也會耗費很多人力和物力。觀眾在新媒體環境下作為新聞傳播主體傳播新聞,可節省一定新聞傳播成本。但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會有一些問題出現,例如難以控制新聞質量,因此應創新新聞傳播模式。
四、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模式的創新
(一)確保新聞價值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內容存在嚴重的同質化問題,一些新聞平臺通常為吸引觀眾的眼球,所報道的新聞內容夸張或者是信息不失,會對新聞行業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為確保新聞傳播的可持續性和健康性,確保有堅定立場,對具有價值和深度的新聞進行報道。記者編輯需要具備比較強的新聞信息挖掘能力,更多的報道和人們生活及國家發展有關的新聞,禁止出現獵奇新聞。不僅如此,新聞報道要與主流價值觀相符,通過更加客觀的方式向受眾呈現真實社會生活,保證受眾更良好的感受現實情況,體會生活美好。記者也應對新聞事件后續處理加以監督,以此促進法律以及政策的不斷完善。
(二)保證報道真實性
報道新聞時需要重視其信息的真實性,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信息內容主導者,加上媒體社會化發展,出現許多由用戶產生的內容。因為自媒體發展速度較快,加上云媒體、大數據以及LBS等技術逐漸擴大應用范圍,新媒體技術能夠有效突破發展瓶頸,在一定程度上創新了新聞傳播的模式。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相比,在新聞權威性和公信力方面更具優勢。觀眾更原因接受電視媒體轉達的新聞內容,不信任新媒體傳播的新聞信息,這是因為新媒體傳播信息質量本身良莠不齊。新媒體發展的情況下,電視新聞需發揮自身優勢,使用新媒體技術,有效發展電視新聞。在新聞信息傳播過程中,需在原本基礎上加以優化,確保新聞內容的可靠性和真實性,以此贏得受眾信任。
(三)新聞報道有機融合自媒體
目前信息網絡不斷發展,群眾通過自媒體來追求娛樂。自媒體人將制作的作品上傳至網絡平臺,其目的是將播出效果加強,提升網絡點擊率。新聞媒體人報道新聞時,可充分借鑒自媒體傳播的方式,對有現實意義的新聞進行跟蹤報道,將大眾關注度提高,使新聞價值得以發揮。新媒體環境下,為了將傳播新聞時的互動性體現出來,應該對新聞報道進行跟蹤報道。
(四)提升傳播互動性
以電視為載體的新聞傳播形式會受到制約,通常是單向傳播,無法開展雙向互動,這將難以調動觀眾積極性,傳播新聞效果會受到影響。為了有效應對這一問題,電視新聞應采取信息互動平臺、短信平臺和留言板等多樣的方式采集受眾意見,以此使受眾由被動觀看轉變為主動參與[5]。在新媒體新聞方面,其具有良好互動性,基于此進行突破,并合理優化互動環境、平臺,以及對相應信息進行整理,從而進行傳播活動。
(五)提升監管力度
新媒體的誕生,對于新聞傳播來說是把雙刃劍。新媒體能夠豐富新聞傳播模式以及內容,從而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確保新聞傳播具有良好影響力。除此之外,原本新聞環境比較穩定,但在新媒體誕生后秩序開始變得混亂,這樣的情況下沒有開展良好的管理工作,則很難對其發展加以控制。基于這一情況,相關部門需要對網絡環境進行監管,通過相應的策略對網絡行為加以約束,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觀眾將自身的權利充分行使出來。在目前網絡媒體環境中青年人是最大受眾群體,但其沒有良好的自控力、判斷力,在虛假信息出現時極易進行錯誤的判斷。面對這樣的問題時,在日常應將監管工作做好,避免錯誤引導受眾。
(六)優化閱讀模式
人們現在生活壓力比較大,沒有過多時間閱讀新聞,而新媒體帶來較多信息量,為使受眾在短時間閱讀新聞內容成為一項重要工作。從而可按照不同標準來劃分新聞內容類別,滿足受眾個性化瀏覽新聞要求。此外,應收集受眾意見,將分類整理工作做好,以此來推廣符合受眾需求的閱覽內容。
五、結語
新聞傳播新媒體環境下有著突出特征,有關媒體為創新新聞傳播模式,需要掌握新媒體環境特征,確保新聞價值、保證報道信息的真實性、使新聞報道與自媒體充分融合,以此來傳播大眾歡迎、有價值的新聞,從而促進社會文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高立.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的模式創新[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2):254+256.
[2]彭斌.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創新模式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9,3(15):106.
[3]賈烜銘.基于新媒體環境的新聞傳播模式研究[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6):92.
[4]胥坊煜.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創新模式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7(7).
[5]曾萍.淺析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的創新模式[J].記者觀察,2018(2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