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日暉
摘要:智能手機發展,讓大眾可以更為輕松方便的獲得攝影技術,通過智能手機的使用,大眾不僅對攝影方式進行了創新,而且重構了攝影作品的意義。但是這個過程背后,卻需要我們深思智能手機帶來改變的代價。
關鍵詞:智能手機;大眾攝影;攝影方式;智能設備;攝影意義
現代攝影技術自誕生以來,經過幾個世紀,從笨重的攝像設備逐漸變得精密化,從專業化的攝像設備逐漸變得“傻瓜化”,又逐漸發展為智能化。技術的進步帶來的不僅是攝影設備的變化,還作用于大眾利用設備進行創作的方式。在當前攝影設備已經與通訊設備緊密結合,智能手機隨著技術的發展成為大眾攝影的重要手段,大眾在智能手機的輔助下,攝影方式也在發生不斷的革新和演化。
一、智能手機時代大眾攝影方式的創新
1.攝像手段:專業化調整轉為屏幕觸摸
以專業級別的單反相機和智能手機相比,智能手機在技術的革新下,大眾無需再進行長時間的培訓,弄清楚每一個光學功能的名詞,只需要在屏幕上不斷觸摸即可完成取景。專業相機反復調整光圈、焦距等動作,在智能手機中只需要在屏幕上進行觸摸,相機自動完成對焦、光圈大小和明暗對比等,甚至還可以在拍攝中添加濾鏡等,拍攝過程就是后期制作過程。其畫質并不比專業級別單反相機差。
2.構圖技巧:從傳統思維走向多樣化
專業相機鑒于其體型和畫幅比例為橫向16∶9或者4∶3,其攝影通常延續了幾個世紀,形成了傳統的景別類型: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而其構圖技巧主要在于借助被攝像物體的特征,比如在拍攝古典建筑中,利用飛檐、幾何圖形窗臺完成構圖,這類景別和構圖技巧逐漸被智能手機打破,因為手機的便攜性和靈活性,且攝影主體的多元化、多樣化,構圖技巧得到極大的發展。傳統的構圖技法被解構后重新結構,發展出多種形式的攝影方式。比如通過手機拍攝一張照片,再將手機與被攝像主體放在一起又拍攝一張照片,形成“畫中畫”的相片,或者通過手機的延時攝像等功能將同一主體的不用位置和動作拍攝在同一張畫面中等。大眾在智能手機幫助下已經不再囿于傳統攝影技巧和方式,手機的豎屏已經無法再使用傳統景別解釋,畫面的空間縱深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畫面主題的比例增加,特別是高度比例得到強調。
3.拍攝角度:從客觀轉為主客觀兼顧
“攝像是對真實的記錄”,幾個世紀來,攝像技術影響到了社會各個領域和方面,警察調查取證、企業拍照記錄等,攝像從一開始就是以記錄真實為主。真實的內容通常強調客觀,因此在長期的攝影創作中,拍攝者以突出表現被攝像主體為主,攝像者被視為是獨立于現場場景之外的一部分。智能手機的特點決定了大眾創作方式客觀性逐漸消失,這也是大眾攝影創作方式一種根本性的變革。拍攝過程中加入的濾鏡功能,讓攝影失去了真實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真實代表的客觀也逐漸變成主觀+客觀的關系,即拍攝者可以自行決定自己是否是被攝像主體的一部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自拍。通過一根長長的自拍桿,甚至自己使用前置攝像頭進行拍攝,觀看者就可以從畫面中得出“這種照片就是畫面中人物自拍的”。
二、智能手機時代大眾攝影創新方式的評價
1.拓展攝影方式的同時,也消解攝影意義和美感
從歷時的角度看,攝影技術雖然發展經歷幾個世紀,但是對于國人來說,攝影成為一種普及化的技術依然是手機的普及,在這一點上,智能手機對大眾攝影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功不可沒,特別是我們看到當前影像作品每天產出數以億計,每天都有源源不斷的優秀攝影作品被傳到網上,這其中以通過智能手機拍攝的作品為主,但是這些作品卻也大部分失去了攝影的意義。
在不帶照相功能的手機出現以前,攝影對每個普通家庭成員來說是一件極其珍貴的事情,攝影本身如一場儀式,家人都要穿著新的衣服,在攝像館精心裝扮一番,當拍攝好后再取回沖洗好的照片,一家人因為攝影而被聚集在一起,一同觀看最后的成果。但是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這種攝影感覺在不斷遠離,縱觀當下,攝影的美學也在快節奏的網絡信息更迭下被消解,扮丑、搞怪成為了攝影的內容,更不用說利用攝影進行違法等舉動。
2.普及攝影方式的同時,也正讓攝影專業更稀有
從邏輯上說,當某項技術逐漸變得普及,大眾應該更了解技術,成為專業人才的機會將會越來越高。但是現實中卻不是如此,特別是對于攝影領域來說。專業化攝影的培養往往要經過多年的理論知識和實戰經驗獲得,需要清楚了解光學原理,以及相機的構造和光學功能,但是智能手機的運用,讓大眾過分依賴技巧的自動功能,不清楚ISO,快門等這些功能設置。虛焦的畫面,過暗的畫面只需要輕松一點,畫面自動對焦、提亮等,這個過程并非是在普及攝影技術,只是圍繞攝影結果而發展,大眾看似可以拍攝唯美的照片,實則在這種智能技術下失去了追求專業知識的動力,一切都被智能化和“弱智化”了。
三、結語
智能手機發展,讓大眾可以更為輕松方便的獲得攝影技術,通過智能手機的使用,大眾不僅對攝影方式進行了創新,而且重構了攝影作品的意義。但是這個過程背后,卻需要我們深思,智能化設備帶來的是攝影意義的消解和專業化的平庸。我們在鼓勵和倡導技術發展的同時,更需要保留技術本身的知識和對知識的普及。
參考文獻:
[1]瓦爾特·本雅明, 本雅明, Benjarnin,等. 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 中國城市出版社, 2002.
[2]張時雨. 淺談攝影的價值與意義[J]. 大眾文藝, 2017 (9):184-185.
[3]張偉. 數碼攝影技術對于現代社會文化傳播的意義和影響[J]. 大眾文藝, 2012, 000(016):193-193.
[4]維克多·特納. 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