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具有中國特色的“新主流”電影近年正成為華語電影市場的新生力量而大獲成功。作為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與商業雙重屬性的電影類型,“新主流”電影的出現正在成為中國的獨特靚麗的文化名片。本文將從“新主流”電影走出去的優劣分別嘗試分析,結合案例《流浪地球》的成功經驗,為真正“走出去”開辟新途徑。
關鍵詞:新主流電影;文化走出去;中國故事;電影產業
電影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強調文化走出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背景之下,發展和壯大國內電影產業并積極向海外輸出更多優質華語電影,是未來中國“文化輸出”的重要手段。自2011年中國類型片誕生起,我國逐漸將關注點放在內生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市場取得突飛猛進的成績。但與此同時,作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在海外電影市場的成績卻強差人意。當我們把目光轉向國內頭部話語大片,試圖為電影出口尋找新思路時,“新主流”電影高調問世。這類代表著國內電影制作手段頂尖水平,以大體量和大情懷著稱的全新題材能否在好萊塢電影席卷全球之時順利殺出重圍?這需要我們不斷思考,積累經驗。
一、帶著“鐐銬”優雅起舞——“新主流”電影的成功
北京大學陳旭光教授曾這樣解釋“新主流大片”的含義:首先,“新主流”電影是主旋律題材,充滿正能量;第二,貼近大眾文化性,故事性、戲劇沖突性強。它誕生于主旋律電影、商業電影、藝術電影的三分格局正在發生變化的背景之下,是主流價值觀和主流市場融合的成功嘗試。主旋律電影開始商業化、故事講述追求藝術審美價值、商業電影帶有藝術性并體現主流價值觀。從早期《唐山大地震》,到《無問西東》、《戰狼2》、《流浪地球》,中國電影正在突破明星陣容、高成本大制作,而實質內容乏善可陳的“獻禮式”電影,真正迎合了大眾市場,使“紅專”的主旋律演變成文化主流。
縱觀2018年中國內地票房排行榜,排名前五的電影分別是《紅海行動》(36.22億)、《唐人街探案2》(33.71億)、《我不是藥神》(30.75億)、《西虹市首富》(25.27億)和《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23.7億)(數據引自“電影票房數據庫”官網)。
從類型分析,刨除《西虹市首富》《唐探2》這類常年霸榜中國票房市場的喜劇大片,拔得頭籌的軍事題材電影《紅海行動》和極具話題性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我不是藥神》正迎合了“新主流”特點,令人耳目一新。無論是殘酷的社會現實還是強國強軍的中國夢,新主流電影正在引發中國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
受中國現行體制的影響,電影生產機制不盡成熟,電影工業的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電影的創作和審核發行都存在著諸多限制,而“新主流電影”的誕生卻避免了藝術片受眾面小、盈利困難和商業片一味追求票房,內涵空洞的問題,成為帶著“鐐銬”翩翩起舞的中國電影成功代表。
即便如此,這樣引起全民觀影熱潮的現象級電影在海外票房表現卻并不如預期,中國電影“走出去”依然任重而道遠。下面筆者將從“新主流”電影走出去的獨特優勢和劣勢嘗試分析,結合案例《流浪地球》的成功經驗,為真正“走出去”開辟更好的途徑。
二、“中國特色”的文化名片——“走出去”的優勢
首先,新主流電影是集“中國特色”的故事文本和價值觀內核于一身的優秀作品。這種作品往往意識形態屬性明顯強于其他類型電影,足以直接向世界傳遞中國的價值觀體系,在滿足國家彰顯文化軟實力的需要方面,具有巨大優勢。
其次,從電影本身來說,新主流電影從誕生之初幾年內便火遍中國,發展之迅猛、影響之深遠,歸根到底是因為電影的質量。它的題材多為合家歡類型,受眾年齡、性別跨度大,無論具有怎樣的社會身份和生活閱歷,觀看此類電影時都能被喚醒共同的愛國情懷,達到情感共鳴。“新主流”電影往往選取國內外典型而新穎的故事文本,跌宕起伏的劇情必須配之以鮮明的電影敘事手法和國內領先的電影制作技術才能確保作品質量。此類作品多為大體量電影,如《紅海行動》的導演林超賢有著十余年的動作片指導經驗,擅長軍事題材與警匪類型電影的拍攝,《紅海行動》采取“海、陸、空”三維立體大場面調度,制作總成本預算為5億元人民幣,其中軍事裝備預算為2億元,更有中國海軍提供了多艘軍艦以及造價高昂的真槍實彈投入拍攝。只有如此規模的投入與制作,才能給觀眾強烈的感官震撼,喚醒對中國精神的記憶。
最后,“新主流”電影作為對中國“主旋律”電影的延伸和發展,可以輕松擺脫國內電影審查制度的約束,保證了電影敘事表達的完整性,減輕了傳播的阻力。在銷往海外的過程中,“新主流”電影也更易獲得國家的政策支持,在與各國進行政治建交、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時,易獲得更多的曝光機會。加之本身的商業屬性,憑借穩定的資金流、成熟的宣發體系等,新主流電影正順利出海。
三、中國的故事是世界故事嗎?——“走出去”的困境
反觀現實,講好“中國故事”卻不能吸引海外觀眾是目前國產電影面臨的尷尬處境。這張遞往世界的文化名片上,似乎只印有中國元素的圖案,卻忽視了國際通用的語言內容。
“中國特色”始終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從《英雄》到《臥虎藏龍》,這個神秘的東方國度傳遞出的傳統文化一直以來都是重要宣傳點,直到現在,“功夫”“成龍”“李連杰”仍然是海外觀眾心中不可磨滅的中國標簽;另一方面,“中國特色”也會帶來很強的文化折扣:《我不是藥神》在中國大獲成功,但海外放映卻面臨排片率低、票房低迷的現實,《紅海行動》和《戰狼2》可以喚起國人內心深處的中國夢和強軍夢,但在外媒眼中卻難逃“大國威脅論”的惡意揣測。
如今,中國再難以像上世紀末一樣制作出大批海外公認的電影佳作,當代傳統俠義精神已不再符合中國的功利主義和商業風氣;同時,國內缺少獨樹一幟的當代社會文化標簽,現有的創作內容與模式無法與好萊塢、寶萊塢這樣的成熟類型抗衡。國內的“供”與海外的“需”難以達到平衡。
由此可見,中國電影人不能只滿足于講好一個中國故事的自我狂歡,講好中國特色的世界故事才是中國電影出海的有效保障。
四、《流浪地球》案例解讀——“新主流”電影的遠洋探索
2019年年初,這部坐擁45.56億票房的電影盡在北美上映11天后,便斬獲382美元票房,登頂近五年華語電影的北美票房榜首,刷新近五年中國電影Top5排名。中國首部“硬科幻”電影的大獲成功為我們探索新主流電影“走出去”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熱門科幻題材加上好萊塢式成熟制作,中國電影正在憑借資金和技術優勢彎道超車。據悉,《流浪地球》制作團隊承擔了超75%的特效,包括概念構建,到美術指導與分鏡設計,低成本和精良制作使得這部名副其實的中國電影刷新海外觀眾和媒體的認知。
其次,從題材和故事上來講,它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雖然科幻題材電影近年來全球市場層出不求、屢見不鮮,但是和以往人類為了生存繁衍而舍棄家園,尋找宇宙其他可以生存的環境的故事相反,這部電影選擇“帶著地球出逃太陽系”,體現了中國對于家園故土的精神依戀和“安土重遷”的歷史淵源。《流浪地球》是中國文化價值觀國際化表達的體現。
除此之外,流浪地球并沒有狹隘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精神,而是傳達出全球人們緊密團結共同尋找新家園的人文關懷,體現著中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宣揚。與美國式的“超級英雄”不同,這部電影體現著集體主義,用相似而生的勇氣聯合全人類對抗世界危機。
五、新主流電影如何“走出去”
針對以上提出的優勢和不足,中國的“新主流”電影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突破走出去的困境,提升海外影響力:
首先,在內容創作方面,必須深度挖掘更加優質、題材新穎的中國故事。我們不僅要講好我們自己的故事,更要把故事講給世界聽,講世界認同的故事。當前“一帶一路”背景下,各國正積極開展國際文化交流與貿易。我們可以從中選取中外題材,講好跨文化故事,以尋求國際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
其次,我們還要關注故事表達方式,降低文化折扣,在構建故事價值觀和塑造中國形象時必須保持謹慎的態度,拿捏不好尺度極易固化海外受眾對中國形象的刻板印象。緊扣“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塑造親和友好的大國形象,體現改革開放后中國人的拼搏精神等,都是有益嘗試。
最后,在海外發行渠道方面,我們要抓住歷史機遇,迎合國家戰略,借助“一帶一路”、大國建交紀念日等平臺促進電影的傳播與發展。創新電影宣傳方式,不斷健全和完善海外電影營銷體系,發行渠道國際化。
相信在未來,中國“新主流”電影隨著中國的國力提升,國際話語權力影響加大,會更加迎合時代趨勢,走向世界,“紅海”終有一日會變成“藍海”。
參考文獻:
[1]尹鴻,梁君健:《新主流電影論:主流價值與主流市場的合流》,《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07-15
[2]方樹林:《談主旋律電影<紅海行動>的創新性》,《當代電視》,2018-11-01
作者簡介:
黃爍冰(1998年-),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