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讀了蔡瀾先生的《飲食男女》,先生在書中提及米蘭的香腸和橄欖油、巴黎的面包和鵝肝醬、倫敦的果醬和紅茶等美食,大多是我聞所未聞的。先生對飲食的極致挑剔和獨特見解令我驚嘆,但確實很難讓我產生共鳴——畢竟我不曾品嘗過,也不曾親身體會過這些食物帶來的觸動與歡愉。唯有其中一點,我可以談論一二。
先生在書中說:“什么東西最好吃?媽媽做的才最好吃。這是肯定的。”
我想,是的。
若讓我計算自己吃過多少媽媽做的飯菜,我數不清,也記不得。但在這些飯菜里,我最喜歡的是糖醋排骨。
糖醋排骨的做法極其簡單。新鮮的豬排去除血水,瀝干后腌制入味。鍋內倒入一勺油,燒熱后放入姜片爆香。再放入排骨,煸炒到排骨的表面變得金黃微焦。此時放入調料,一勺料酒、兩勺醬油、三勺米醋、四勺白糖。最后倒入開水,調中火燜二十分鐘。二十分鐘后撒入鹽,開大火收汁,收到汁濃色亮時,即可出鍋擺盤。
一盤色香味俱全的糖醋排骨一定色澤紅亮油潤,顏色呈糖稀色,像披著一件閃閃發光的外衣。表皮酥脆,肉質鮮嫩,夾起一塊細細品嘗,酸甜適中,不油不膩,用湯汁拌米飯也是一樣好吃。
媽媽做的菜是這個世界上最粗糙的美味,她做不到完美地把握火候,沒有精準的調料比,不用昂貴的食材,也掌握不了顛勺這樣的花招。與任何一位廚師的菜品相比,媽媽做的菜都是稚嫩寡淡的,她只有一樣制勝法寶——愛。而媽媽的愛很古怪,有時會讓雞蛋糊鍋,有時會讓煎魚七分熟。
所以,我常常猜想,媽媽的配料有什么呢?三分嚴厲、三分疼愛、三分陪伴,還有一分因我們的成長給她帶來的歡喜,又或許是純粹的、滿分的愛意。
我們常常感動于陌生人的善意,卻忽略了身邊觸手可得的溫暖。媽媽的愛總在我們身邊,最易得,卻也最珍貴。每天的叮嚀,三餐的飯菜,長久的陪伴……這些都是無可替代的幸福。
對我來說,廚師做的菜可稱為“作品”,而媽媽做的菜是煙火。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2020年8月刊數獨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