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苗 張舒
河南漯河市第二人民醫院影像科 漯河 462000
近年來,乳腺癌的發病率逐年提高,已居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首位。由于乳腺鉬靶X線、乳房超聲和核磁共振技術普遍作為臨床常用的乳腺癌的診斷方法,使早期乳腺癌的檢出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1-2]。本研究探索核磁共振動態增強掃描的時間-信號強度曲線(TIC)的診斷價值,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03—2018-12間收治的乳腺癌患者80例為觀察組,選取同期收治的乳腺良性病變患者80例為對照組,均經術后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均為女性。觀察組:年齡28~76歲,平均40.2歲。浸潤性導管癌59例,浸潤性小葉癌15例,導管原位癌6例。對照組:年齡24~73歲,平均39.7歲。乳腺纖維腺瘤42例,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22例,乳腺增生癥10例,漿細胞性乳腺炎6例。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核磁共振常規掃描:選用1.5 TMR成像儀,雙側乳腺專用線圈。行橫軸位T1WI、T2WI聯合脂肪抑制技術進行矢狀面和橫斷面成像。動態增強掃描:平掃發現病灶后,確定感興趣區,經肘靜脈使用高壓注射器快速注射對比劑Gd-DTPA 0.15 mmol/kg,速率2.5 mL/s。注射完畢后再以相同速率注射20 mL生理鹽水,然后采用Vibrant序列進行動態增強掃描,最后使用圖像處理工作站繪制偽彩圖、病灶感興趣區的TIC曲線,并測量計算病灶動態強化的參數,包括信號強度峰值時間、信號增強比率。
1.3 TIC曲線分類Ⅰ型:持續上升型,呈漸進持續性強化,其中Ⅰa型為后期持續上升,Ⅰb型為后期緩慢上升。Ⅱ型:上升平臺型,早期強化明顯,中晚期維持在峰值上下10%左右。Ⅲ型:快進快出型,早期迅速強化,然后迅速下降。其中Ⅰ型多為良性病灶,Ⅱ型為可疑病灶,Ⅲ型為惡性病灶,將Ⅱ型和Ⅲ型曲線作為惡性病灶的診斷曲線。
1.4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1.0軟件檢驗數據資料。計數數據的對比采用χ2檢驗,計量數據對比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TIC曲線分型2組Ⅱ型曲線概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Ⅰ型曲線概率低于對照組,Ⅲ型曲線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依據Ⅱ型和Ⅲ型曲線作為惡性病灶的診斷曲線,TIC曲線對乳腺癌的診斷準確率為93.75%,對乳腺良性病變的診斷準確率為77.5%。

表1 2組患者TIC曲線分型比較[n(%)]
2.2病灶動態強化參數2組患者的信號強度峰值時間、信號增強比率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病灶動態強化參數比較
核磁共振動態增強成像技術對空間分辨率、時間分辨率的要求較高,近些年來開發出來的MRI 3D快速掃描序列能同時滿足上述要求,常用的有擾向梯度回波序列、快速小角度激發序列等。在乳腺組織的檢查中,脂肪抑制序列能抑制乳腺內豐富的脂肪信號,清晰顯示病變;橫斷面和矢狀面掃描方向與乳腺導管、乳頭匯聚方向一致,可同時顯示乳腺、胸壁組織,利于病變的顯像和定位;冠狀位能補充矢狀位對腋窩淋巴結的顯像。動態增強掃描則主要包括對病灶和周圍正常組織強化率定量分析、繪制時間-信號強度曲線、數字減影等。其中根據不同時間的強化信號強度值繪制出的TIC曲線直觀顯示出病灶的血流動力學特點[3-4]。
在乳腺癌的診斷中,MRI平掃對鑒別良惡性無明顯臨床價值,但動態增強掃描可更好顯示乳腺病灶組織的形態學特征、血流動力學特征[5]。乳腺癌是典型的血管依賴性惡性腫瘤,微血管的形成促進乳腺癌病灶的生長,促進腫瘤的擴增、浸潤和轉移。因此,臨床上往往將微血管形成以及密度作為乳腺癌診斷的重要標志。TIC曲線不僅能顯示病灶的形態學特征,還能反映病灶的血管生成情況,能提供比MRI平掃更多的信息,從而利于臨床醫師準確鑒別診斷乳腺腫塊的良惡性[6-7]。信號增強比率反映了TIC曲線的陡峭程度,而TIC曲線上升段越陡峭,表明瘤體內的新生血管越豐富;信號強度峰值時間與乳腺癌瘤體組織內微血管的容量、血管外間隙容量有關。這兩個參數都能間接反映瘤體內微血管的形成情況,為臨床診斷乳腺癌提供參考。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Ⅰ型曲線概率低于對照組,Ⅲ型概率高于對照組,TIC曲線對乳腺癌的診斷準確率為93.75%,對乳腺良性病變的診斷準確率為77.5%。此外,觀察組信號強度峰值時間、信號增強比率均高于對照組。表明TIC曲線在乳腺癌鑒別診斷中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MRI動態增強的TIC曲線對乳腺癌的診斷率高,有助于醫師判斷瘤體內微血管的形成情況和對乳腺腫塊的良惡性進行鑒別。對臨床制訂治療方案有重要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