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朝封 典魏娜 代軍義 王猛 高海峰
1)河南平頂山市第五人民醫院普外科 平頂山 467000 2)河南省醫藥衛生學校 平頂山 467000
急性膽囊炎(AcuteCholecystitis,AC)是普外科臨床常見的急腹癥之一,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AC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雖然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是治療老年AC的首選療法,但對于并存多系統內科疾病的老年患者,急診實施LC的麻醉和手術風險較大[2]。經皮經肝膽囊穿刺引流術(percutaneoustranshepaticgallbladderDrainag,PTGBD)能快速引流出感染的膽汁、降低膽囊壓力、改善患者對LC的耐受力,從而使AC患者平穩度過風險期后擇期再行LC[3]。目前臨床對AC患者在行PTGBD后實施LC已達成共識,但對PTGBD后實施LC的時機尚存在爭議[4]。基于此,我們開展了此項小樣本前瞻性研究,以初步探討PTGBD后不同時機LC治療老年AC的臨床效果。
1.1一般資料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批。納入2018-11—2019-12間于我科行PTGBD后實施LC治療的老年AC患者。納入標準:(1)病史以及臨床癥狀和體征均符合AC的診斷標準[5],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超聲及CT檢查結果提示膽囊壁水腫、增厚。(3)體溫>37.5 ℃,白細胞計數>18×109/L。排除標準:(1) 上腹部手術史。(2) 合并肝內外膽管結石、膽管炎、膽源性胰腺炎。(3)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無法耐受麻醉及手術。
1.2方法入院后經常規準備,控制并存內科系統疾病。首先實施PTGBD治療。根據PTGBD后的LC手術時機分為1~2周行LC組(早期組)和8~12周行LC組(延期組)。
1.2.1PTGBD取仰臥位,稍向右側傾斜。超聲引導下18G穿刺針經皮經肝行膽囊穿刺。成功后穿刺點皮膚做0.2cm切口。超聲引導下于膽囊腔內置入7~10Fr豬尾導管。膽汁進行細菌培養及藥敏實驗。連接引流管,保持引流通暢。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給予抗感染、營養支持、控制并存疾病,以及對癥處理等。
1.2.2LC及手術時機 早期組于PTGBD后1~2周行LC,延期組8~12周行LC組。LC由同一組醫生實施,手術程序和質量控制均參照有關文獻實施[6]。
1.3觀察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中轉開腹率,以及術后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和住院時間。

2.1基線資料本研究共納入68例患者,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2.2手術時間等指標延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術后住院時間均短(小)于早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手術時間等指標比較
2.3中轉開腹率延期組中轉開腹率為5.88%(2/34),小于早期組的8.82%(3/34),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16,P=0.642)。
2.4并發癥延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早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均經對癥處理后痊愈。見表3。

表3 2組并發癥比較[n(%)]
AC大多因膽囊結石堵塞膽囊管引發的膽汁滯留以及致病菌經膽道、血液循環或淋巴途徑進入膽囊所致,稱為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若膽囊管持續梗阻致使膽囊內壓力持續升高,可引發膽囊壁缺血壞死、穿孔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的致病因素主要是膽汁瘀滯和缺血,其發生率雖僅占AC的5%,但約70%的患者是伴有動脈粥樣硬化的老年患者,故病情發展更為迅速,更易發生膽囊壞疽、穿孔。因此,對AC患者原則上應予以手術治療。急性期手術應力求安全、簡單、有效,尤其是老年體弱、并存多種內科疾病的患者,更應慎重選擇手術方法[7]。LC目前已成為治療膽囊炎的首選術式。隨著LC的普及開展,其適應證范圍已相對擴大,但對于AC患者,尤其是困難LC的患者,仍有一定的出血、膽汁漏,以及膽管損傷發生率[8]。因此,對于老年AC患者和急性重癥AC患者,在B超引導下先行PTGBD快速減壓、充分引流,在患者全身和局部情況改善后實施LC,臨床已達成共識。但對PTGBD后實施LC的時機仍有不同意見[9]。
我們前瞻性納入近年來于我科行PTGBD 后實施LC治療的老年AC患者,早期組于PTGBD后 1~2周行LC,延期組于PTGBD后8~12周行LC。經分析比較,結果顯示,2組中轉開腹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延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住院時間等指標,均顯著優于早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與有關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10-11]。其主要原因為:(1)經8~12周充分引流膽汁和抗感染治療,可有效改善膽囊壁的充血、水腫程度,減輕膽囊與周圍組織和臟器的粘連,有利于Calot三角的解剖和降低手術操作的難度。(2)經8~12周的內科治療、營養支持和對癥處理,可有效控制并存的內科多系統疾病,改善全身狀況,提升患者對手術的耐受力。(3)在AC患者平穩度過LC較大風險期后擇期實施LC,較為安全,更符合老年AC患者的治療原則[7]。
在臨床實踐中我們亦體會到:(1)對于病程及急性膽囊炎發病時間較短,以及超聲顯示膽囊形態、大小基本正常,全身情況較好的患者,早期實施LC的手術及術后恢復效果與延期施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延期手術患者需長期帶管,不但引起膽汁丟失影響患者消化功能及營養吸收,而且給患者帶來不適和存在脫管等潛在風險。故應依據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身體條件,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綜合分析,權衡利弊,個體化予以選擇。
綜上所述,對老年AC患者,于PTGBD后8~12周行LC的效果均優于PTGBD后1~2周行LC的患者。但應依據患者的病情及影像學檢查結果,綜合分析,權衡利弊,個體化予以選擇。為此今后將繼續開展大樣本量、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為臨床提供更為可靠的循證醫學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