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婷
河南范縣中醫院康復科 范縣 457500
膝關節周圍骨折是骨科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包括股骨髁上骨折、髕骨骨折、脛骨平臺骨折等。目前臨床以手術治療為主,但術后需長期制動以維持解剖復位、堅強固定、重建穩定性和緩解疼痛,因而增加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而影響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文獻報道,術后早期進行康復管理有助于改善髕韌帶彈性、增加關節活動范圍,以及加快患者術后關節功能恢復[1-2]。基于此,我們開展了本項前瞻性小樣本研究,對中藥熏洗聯合功能鍛煉與常規功能鍛煉對促進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功能恢復的臨床價值進行比較。
1.1一般資料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納入2018-01—2019-06間于我院行手術治療的67例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納入標準:(1)均符合膝關節周圍骨折診斷標準且為單側骨折。(2)切開復位內固定后骨折復位良好。(3)患者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肝、腎、肺等臟器功能不全者。(2)陳舊性骨折或膝關節內外畸形的患者。(3)代謝性骨病、痛風等膝關節性疾病及有下肢骨折手術史者。(4)治療依從性差及隨訪資料不全者。根據術后功能鍛煉分為中藥熏洗聯合功能鍛煉組(聯合組)和常規功能鍛煉組(常規組)。
1.2方法[3-5]術后均予以冷敷、常規換藥、抗感染及促進骨折愈合的藥物治療等措施。囑患者臥床時保持中立位,避免患肢外展外旋位。
1.2.1 常規組 術后實施常規功能鍛煉:(1)治療開始前根據術中評估骨折固定的穩定性及確定可屈伸的范圍等,制定功能鍛煉計劃,注意鍛煉力度應循序漸進的原則。(2)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行股四頭肌、腘繩肌、脛前肌、小腿三頭肌的等長收縮和舒張鍛煉,每個肌肉交替收縮15s和放松5s, 15次/組,5~8組/d。術后第3天開始CPM功能鍛煉,首次膝關節活動度在患者無痛的范圍內進行,一般為10°~30°。以后可根據患者耐受程度每日增加5°~10°。2~4h/次,2次/d。根據患者耐受情況,適當調整訓練時間和角度,直至膝關節屈曲100°~120°、伸直0°。(3)術后第1周每次換藥拆除和安裝外固定的間隙,進行被動伸、屈膝訓練,活動角度由小到大,15min/次。拆除外固定后指導患者進行主動伸、屈膝訓練,盡量加大屈膝角度,以無明顯疼痛為宜,15min/d。(4)術后第3~4周切口愈合拆線后,在助步器的幫助和做好安全防護等前提下,開始離床活動,行走時間及活動距離應逐步增加。(5)術后4~6周復查,病情允許后可下地行走,繼續功能鍛煉,持續到術后第3個月。
1.2.2 聯合組 在常規功能鍛煉的基礎上聯合中藥熏洗:切口拆除縫線后,自制活血舒筋壯骨湯熏洗。方藥組成:當歸尾20g,紅花20g,續斷20g,杜仲20g,雞血藤20g,川穹20g,赤藥20g,威靈仙16g,白芍16g,五加皮16g,伸筋草16g,透骨草16g,木瓜16g,川牛膝16g,乳香12g,沒藥12g,甘草12g。加水1500~2000mL浸泡30min。然后煎煮20min,將藥液置于患膝下熏蒸。待水溫降至可耐受時用毛巾蘸取藥液浸洗膝關節,1次/d,連續治療14次為1個療程。休息5~7d后繼續第2個療程。連續治療 2~3個療程。
1.3觀察指標(1)術后3個月的膝關節活動度(ROM)和功能評分(HSS)。分數越高表示恢復越好。(2)療效標準:癥狀消失,ROM>120°、伸直0°,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為優。癥狀基本消失,ROM90°~120°、伸直受限<10°,膝關節功能基本正常為良。癥狀減輕,ROM60°~90°、伸直受限>10°,膝關節功能輕度受限為可。癥狀未改善,ROM<60°,膝關節功能明顯受限為差。優良率 =(優+良) 例數/總病例數×100%。(3)隨訪期間內固定斷裂、神經和韌帶損傷等并發癥。

2.1基線資料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2.2ROM及HSS評分術前2組ROM及HS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3個月時,2組ROM及HSS評分較術前均有明顯改善,其中聯合組改善程度優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ROM及HSS評分比較
2.3治療效果及并發癥情況術后隨訪3個月,其間2組均未出現內固定斷裂、神經和韌帶損傷等并發癥。末次隨訪依據療效評判標準,聯合組患者的功能優良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臨床效果比較[n(%)]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結構最復雜的關節[6]。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伸直受限、屈曲受限等,嚴重影響患者的膝關節功能。盡早開始循序漸進的針對性康復功能鍛煉,對改善膝關節的功能具有重要意義。應用CPM協助功能鍛煉可增加關節軟骨的營養與代謝,加速關節軟骨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修復、刺激具有雙重分化能力的細胞向關節軟骨轉化,以及緩解關節損傷或術后引起的疼痛等。具有消腫迅速、切口愈合快、無痛苦,以及消除關節粘連、改善關節活動角度等優點[7]。
祖國醫學認為,膝關節周圍骨折后,因膝關節功能障礙而出現筋脈攣縮,關節屈伸不利,屬于中醫“骨痹”,“筋痹”范疇[8]。其病機為經絡不通、氣血瘀阻凝滯、肝腎不足,筋骨肌肉失去氣血津液濡養。治則應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強筋壯骨、消腫止痛等為主。中藥熏洗是一種中醫傳統外治方法,具有簡便、有效、適應證廣等特點。我們對聯合組患者在加強術后康復功能訓練的前提下采用自擬舒筋化瘀中藥方實施熏蒸,方中川芎、赤芍、乳香、沒藥、紅花行氣活血、通經散瘀、消腫止痛;當歸、雞血藤、白芍等補血活血、調經通絡、柔肝止痛;杜仲、續斷、五加皮、威靈仙、牛膝、透骨草、木瓜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祛濕除痹、通絡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共用,共奏通絡、活血、散瘀、除痹、止痛等功效。同時利于用藥物加熱熏洗滲入局部組織,亦可獲得熱療和藥療的雙重作用,且避免了藥物口服所導致的胃腸道不適、肝腎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9-10]。結果顯示:采用中藥熏洗聯合常規功能鍛煉患者的膝關節活動度及功能評分、治療優良率均優于常規組,而且未明顯增加并發癥,說明二者聯合應用能夠起到協同增效作用,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應用。
綜上所述,對膝關節周圍骨折患者術后應用中藥熏洗聯合功能鍛煉,有利于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本研究納入的樣本量偏小,隨訪時間短,其確切效果仍需今后開展更多前瞻性研究予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