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英
河南臺前縣人民醫院 臺前 457600
子宮肌瘤為女性生殖器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由平滑肌和結締組織組成,多見于30~50歲的婦女。主要表現為經量增多、經期延長、下腹包塊、白帶增多,以及壓迫癥狀等,可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腹腔鏡肌瘤切除術屬于腫瘤外科常用術式之一,亦是目前希望保留生育功能患者傾向的治療手段[1-2]。選取2017-12—2019-12間在我院接受腹腔鏡肌瘤切除術的86例子宮肌瘤患者,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以比較氣腹與懸吊式腹腔鏡手術的效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納入標準:(1)均經宮頸細胞學、診斷性刮宮、宮腔鏡檢查確診。(2)具備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指征[3]。排除標準:(1)子宮內膜癌、宮頸病變患者。(2)存在手術禁忌證患者。按手術方法分為氣腹組和懸吊組,各43例。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1.2方法懸吊組行懸吊式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硬膜外麻醉,取膀胱截石位,放置舉宮器。臍右緣做1 cm切口,置入10 mm Trocar和腹腔鏡。腰部左側固定懸吊棒,展開橫桿,提起兩側腹壁。恥骨聯合上4 cm沿腹白線刺入克氏針,由臍下2 cm穿出。將克氏針穿入導尿管后,兩端懸吊于懸吊棒的橫臂上,懸吊腹壁,建立手術野。常規三孔法實施肌瘤切除術[4]。氣腹組行氣腹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氣管插管全麻,取頭低足高位,臍緣穿刺建立CO2人工氣腹,壓力13~15 mmHg(1 mmHg=0.133 kPa)。置入10 mm Trocar和腹腔鏡。常規三孔法行肌瘤切除術[5]。
1.3觀察指標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術后排氣時間、引流量、肌瘤切除數量、并發癥(切口疼痛、切口感染、腸梗阻、盆腔粘連)發生率。

2.1手術相關指標懸吊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術后排氣時間、引流量和肌瘤切除數量均優于氣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2.2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懸吊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氣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子宮肌瘤屬于良性腫瘤,病因不明,可能與性激素、細胞突變及生長因子間相互作用有關[6]。患者多無明顯癥狀,僅在體檢時發現。最常見的癥狀是經量增多、經期延長。當肌瘤增大致宮體超過妊娠3個月時,在下腹可捫及包塊并伴有墜脹和疼痛。較大的黏膜下肌瘤可因外陰脫出腫瘤就診。肌壁間肌瘤因內膜腺體分泌增多致使白帶增多。黏膜下肌瘤和肌壁間肌瘤還可導致不孕和流產。增大的肌瘤一旦壓迫鄰近的膀胱、直腸、輸尿管,可引起排尿困難、便秘,以及腎盂積水等。因此對于有上述癥狀的患者,應實施手術治療[7]。對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應首選肌瘤切除術。
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普及開展,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因具有切口小、出血少、術野清晰、手術操作簡便,以及有利于縮短手術時間和減少盆腔粘連等優勢,已成為治療子宮肌瘤首選術式。但常規氣腹腹腔鏡操作空間不太理想,術后易出現CO2殘留所導致的戳孔皮下氣腫及肩背部疼痛不適等并發癥。故臨床上已逐漸開展了免氣腹的懸吊式腹腔鏡切除術。
經腹壁皮下懸吊式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無須建立CO2氣腹,因此具有以下主要優勢[8-10]。(1)無發生高碳酸血癥風險,更具安全性,故手術適應證較寬。(2)手操作空間大,可充分顯露術野,手術難度降低,易于尋找及準確剝除肌瘤,可避免肌瘤遺漏,提高手術的安全性。(3)無須擔心術后CO2殘留引起的皮下氣腫及肩背部疼痛不適。(4)利用傳統開腹手術器械或手指剝離肌瘤,操作更簡便 、直觀,手術操作靈活,創面縫合快速,止血效果可靠,手術出血少,患者術后恢復快。本研究的結果亦顯示,經腹壁皮下懸吊式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的術中出血量、肌瘤切除數量、手術時間,以及術后引流量、排氣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等指標,均顯著優于行氣腹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的患者,充分表明了經腹壁皮下懸吊式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的優良效果。但需注意的是,對于腹壁松弛或未產婦較為肥胖患者應避免使用該術式,其原因在于術中缺乏氣腹的推壓,導致腸管及大網膜排開效果不太理想,從而影響懸吊后腹腔手術視野的暴露效果,增加手術難度和不利于對周圍臟器的保護。
綜上所述,經腹壁皮下懸吊式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能夠補充傳統氣腹腹腔鏡手術的不足,有利于切除肌瘤,患者術后恢復快,安全性高。在嚴格掌握適應證的前提下,推薦作為治療子宮肌瘤首選的術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