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繼鋒
河南濮陽縣人民醫院 濮陽 457100
由于脛骨遠端覆蓋的軟組織較少,血供相對不足;骨折鄰近踝關節,軟組織及骨膜損傷較重;加之骨折遠端固定范圍小且穩定性差等。易出現皮膚感染、壞死及骨折延遲愈合。因此應實施手術以恢復小腿力線、長度和達到穩定、無痛、良好的踝關節功能的目的[1-2]。收集2016-04—2019-01間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72例脛骨遠端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比較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和微創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的效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72例患者均為單側閉合性骨折,并經CT確診。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肝、腎等疾病及糖尿病患者。(2)合并顱腦、胸腹腔重要臟器損傷及全身多發性骨折患者。將2016-04—2017-07間入院的32例患者作為對照組,男14例,女18例;年齡26~72歲,平均51.20歲。受傷原因:摔傷9例,車禍傷21例,墜落傷2例。骨折按 AO/ASIF分型:A型12 例,B型17例,C型 3例。將2017-08—2019-01間入院的4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男18例,女22例;年齡27~70歲,平均51.40歲。受傷原因:摔傷10例,車禍傷27例,墜落傷3例。A型15 例,B型21例,C型 4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全身麻醉,患者取平臥位。選擇脛骨遠端前外側做弧形切口,長約12 cm,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分離肌肉及骨膜,充分暴露骨折斷端。清除骨折端的凝血塊及失活組織,直視下復位,確保關節面平整,骨缺損明顯處予以植骨。C臂機透視確認復位良好,脛骨遠端置入解剖型鋼板,螺釘固定。沖洗創面,放置引流管,關閉切口[3]。觀察組采用微創經皮加壓鎖定鋼板內固定術:硬膜外麻醉。C臂機監視下復位滿意后,于內踝上方作2.5 cm縱切口。結合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取長度適宜的LCP鋼板并按照脛骨遠端前內側生理弧度行塑形預處理。沿脛骨內側壁制造的骨膜外皮下軟組織隧道植入。近端通過手指觸摸方式定位,行縱切口,長度約2 cm,應用克氏針臨時固定鋼板的兩端。再次對骨折移位進行矯正。復位理想后,經鋼板兩端放置導向器,經由上下切口借助導向器鉆孔,分別置入鎖定螺釘。C臂機透視確認復位理想后,徹底止血,遠端留置引流管。關閉切口。2組患者術后均抬高患肢,常規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4-5]。根據隨訪攝片結果,循序漸進進行不負重、持拐和負重行走鍛煉等。
1.3觀察項目(1)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并發癥、骨折愈合時間。(2)術后隨訪10~12個月,末次隨訪依據Johner-Wruhs評判標準評價踝關節功能。

2.1手術時間等指標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手術時間等指標比較
2.2并發癥及隨訪情況觀察組發生切口感染1例(2.50%),對照組發生切口感染2例、皮膚壞死1例,骨折延遲愈合2例,并發癥發生率15.63%,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隨訪10~12個月,末次隨訪依據Johner—Wruhs評判標準,觀察組踝關節功能優26例,良11例,中3例,優良率為92.50%。對照組踝關節功能優15例,良11例,中6例,優良率為81.25%。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我國交通業及建筑業的發展,近年來脛骨遠端骨折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傳統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解剖復位和固定牢靠。但切口長,術中需大范圍分離以充分暴露骨折端,故對局部軟組織、骨膜及血液循環的損傷重;加之脛骨遠端軟組織相對較少,術后皮膚壞死、切口感染和延期愈合等并發癥多。同時內固定物和骨質接觸十分緊密,提高了骨質疏松和骨萎縮等風險[6]。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接受微創經皮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的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踝關節功能等指標均顯著優于接受傳統切開復位手術的對照組。其主要原因有:(1)鎖定加壓鋼板較普通鋼板薄,手術切口小,術中無須剝離骨膜,對局部軟組織的損傷較小,故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感染或皮膚壞死等風險[7]。(2)鎖定螺釘能有效保障軸與角的穩定性,促進骨折良好愈合。但在實施中應注意:(1)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熟練掌握閉合復位的基本技術。(2)手術切口應最大程度遠離骨折線,鋼板置入時切實加強對骨膜的保護措施,減輕對骨折處血運的破壞程度,同時重視無菌操作,以減少術后感染、骨不連等并發癥風險[8]。
由于本組納入研究的樣本量不大,隨訪期間有限,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今后需開展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并規范統一的評價體系,以獲取更可靠的數據,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