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志瑞
河南博愛縣人民醫院眼耳鼻咽喉科 博愛 454450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是指中耳的黏膜、骨膜或骨質的慢性化膿性炎癥,是耳鼻喉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主要表現為鼓膜穿孔、耳道流膿、聽力下降等。若未給予有效治療,可導致顱內外嚴重并發癥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2]。目前,針對有手術指征的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臨床多采用耳顯微鏡與耳內鏡鼓膜成形術治療[3-4]。我們開展此項小樣本的前瞻性研究,旨在對兩種術式的臨床效果進行初步探討。
1.1一般資料本研究經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納入2017-06—2019-06間我院收治的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82例。納入標準:(1)均經臨床及實驗室檢查確診為化膿性中耳炎。(2)均為單耳發病。(3)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有耳部外傷史。(2)合并扁桃體炎、鼻竇炎。(3)認知功能障礙、依從性差。依據手術方法分為耳顯微鏡組和耳內鏡組。
1.2方法[4]耳顯微鏡組行顯微鏡下鼓膜成形術:局部麻醉,經耳后常規切口顯露顳肌筋膜,并制作成為適當形狀和大小備用。將外耳道皮片充分分離(范圍:前達外耳道上棘,后至乙狀竇投影的前緣,上方抵顳線)并修薄。牽開器牽開,磨除骨鱗裂骨質,顯微鏡下顯示聽骨和鼓環。將備用的顳肌筋膜依內貼法植入。鼓室周圍填塞明膠海綿,復位筋膜,填塞術腔。耳內鏡組行耳內鏡鼓膜成形術:麻醉成功后,取顳區耳廓上橫切口,露顳肌筋膜制作同顯微鏡組。耳內鏡下分離鼓膜邊緣形成創面,距鼓環5 cm在外耳道弧形切開外耳道的前后下壁至骨皮質表面顯露鼓環,掀起鼓膜。其余方法與顯微鏡組相同。
1.3觀察指標及效果評價(1)療效(臨床癥狀消失,氣傳導閾值改善≥20 dB為治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氣傳導閾值改善≥10 dB為有效;臨床癥狀無好轉,氣傳導閾值無改變為無效)。(2)術后并發癥(惡心嘔吐、眩暈、耳鳴等)。(3)聽力改善效果(術前、術后6個月的氣導平均聽閾及氣骨導差)。

2.1一般資料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2.2治療效果耳內鏡組的總有效率高于顯微鏡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療效比較[n(%)]
2.3并發癥總發生率耳內鏡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顯微鏡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n(%)]
2.4聽力指標2組患者治療前氣導平均聽閾及氣骨導差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上述指標差均較治療前改善,其中耳內鏡組的改善效果優于顯微鏡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聽力指標比較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是由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未得到徹底治療,病變遷延所致,是耳鼻喉科臨床的常見病之一,以鼓膜穿孔、耳道內間斷或持續性流膿、聽力下降為主要臨床表現,嚴重者甚至引起顱內外并發癥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5]。
控制感染、清除病灶、恢復聽力為治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原則。對符合手術指征的患者可采取乳突根治術、鼓室(膜)成形術、聽骨鏈重建術等[6-7]。隨著耳鼻喉科顯微鏡手術和內鏡手術的普及,耳顯微鏡與耳內鏡鼓膜成形術已廣泛用于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治療,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有研究結果指出,耳顯微鏡手術雖然便于精細手術操作,但往往無法充分暴露后鼓室鐙骨周圍的結構,增加了手術的難度[8]。而耳內鏡手術可彌補顯微鏡手術的不足,能直接觀察到內耳的結構和病變的性狀,有利于徹底清除病灶和避免對內耳結構的損傷。但耳內鏡應用于耳道狹窄或彎曲的患者會占用耳道空間,從而影響術中止血和手術的順利進行[9]。因此,術前需行CT檢查對病變范圍以及耳道的結構等做出準確的評估,避免在耳內鏡手術治療時無法徹底清除病灶,影響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耳內鏡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顯微鏡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顯微鏡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術后6個月氣導平均聽閾及氣骨導差的改善效果均優于顯微鏡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充分表明了耳內鏡手術治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的優勢。
綜上所述,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耳內鏡鼓膜成形術較耳顯微鏡鼓膜成形術的有效率高、并發癥發生率低,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氣導平均聽閾及氣骨導差。但仍需大樣本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以及更長期的隨訪給予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