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含有較高的蛋白質和豐富的微量元素,對身體有很好的滋補作用。但在生活中,人們因吃螃蟹而導致過敏、中毒等事件時有發生。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選購和吃螃蟹呢?
一、如何挑選健康螃蟹
一捏。用拇指和食指捏起蟹背并輕輕晃動,蟹爪下垂并跟著晃動的是死蟹,蟹爪堅挺并自行擺動的是活蟹。二逗。可以用手逗弄蟹的眼睛,如果它立即有反應,就表示其活力十足;或將螃蟹翻轉,使其腹部朝上,如果它能迅速翻轉身體,說明螃蟹活力強,反之說明其活力差。三看。看蟹殼背,如果蟹殼背呈黑綠色、帶有光澤,則說明螃蟹肉厚壯實;看尾端,如果蟹臍凸出來,且蟹臍兩旁會透出紅色(俗稱“紅印”),這樣的螃蟹一般均膏肥脂滿;看蟹足,如果蟹足上絨毛叢生,則說明螃蟹體質強健,蟹足無絨毛,則說明螃蟹體軟無力。四試。若條件許可,可把螃蟹放入水中,會吐白沫的便是活蟹。
二、清蒸最能留住螃蟹的美味
烹調螃蟹前,先將其放入水中“養”一會兒,使其吐出臟東西,排空腸道內容物,然后用牙刷重點刷洗蟹鉗、腿部,再一手抓住蟹鉗,一手翻開蟹臍,迅速刷洗縫隙處的泥沙。
烹飪方法推薦清蒸。清蒸螃蟹既不會掩蓋其鮮美的原味,又不會因為烹飪增加油鹽的攝入。具體做法:①蒸鍋里加入清水,放少許蔥、姜和料酒;②放蒸屜,將洗干凈的螃蟹肚子朝上放入;③先用大火蒸,上汽后蒸5分鐘,再調中火蒸15分鐘;④姜、蒜切末,將生抽、香醋等調成蘸汁,與蟹肉搭配食用。需要注意的是,蒸的時間要控制好,時間太短不能充分殺死螃蟹體內的病菌,時間太長會影響螃蟹的口感和風味。
三、營養均衡,適量食用最好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日以攝入40~75克水產品(去殼后的重量)為宜,這個量相當于1~2只螃蟹的食用量。因為螃蟹中蛋白質的含量較高,過量食用容易導致人體消化不良、胃腸不適。同時,建議吃螃蟹時,再搭配吃些谷類和蔬菜,以保證營養均衡。
四、六類人群慎食螃蟹
1.體質偏弱、脾胃功能較差、胃酸分泌不足的人。螃蟹攜帶著一些致病菌,由于每個人消化能力、免疫能力不同,對致病菌和病毒的抵抗力存在差異。體質偏弱、脾胃功能較差、胃酸分泌不足的人,容易被致病菌攻擊,食用螃蟹容易出現不適癥狀。
2.過敏體質、易長濕疹的人。對蝦蟹等水產品過敏的人不要吃螃蟹,否則容易引起胃腸道平滑肌痙攣、血管性水腫,繼而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嚴重者還可能發生蕁麻疹或哮喘,甚至出現過敏性休克。此外,患有皮炎、濕疹、癬癥等皮膚疾病的人也要慎食螃蟹,以免誘發疾病或加重病情。
3.傷風感冒、發熱患者。這類人群的胃腸道功能在此時較弱,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螃蟹中的蛋白質,吃螃蟹后容易出現胃腸道不適的現象。
4.高脂血癥、高膽固醇血癥和膽道疾病患者。膽囊炎、膽結石的形成與體內膽固醇過多和代謝障礙有關,螃蟹中膽固醇的含量很高,吃螃蟹易使病情復發或加重。
5.痛風患者及高尿酸血癥患者。螃蟹屬于高嘌呤食物,嘌呤在人體內的代謝終產物尿酸會加重痛風病情。因此,痛風患者在急性發作期不宜吃螃蟹,特別不能吃蟹肉或蟹黃做成的羹、湯;處于痛風慢性期的患者和單純高尿酸血癥患者也應少吃。
6.老年人和嬰幼兒。因為老年人消化系統及臟器功能衰退,幼兒消化器官發育不完善,與青壯年相比,他們的消化吸收能力往往更弱,所以食用螃蟹應以品嘗為主。要注意的是,10個月之前的嬰兒不要吃螃蟹,因為食用高蛋白質食物會加重他們體內肝、腎的負擔。
五、螃蟹食用有禁忌
1.螃蟹不宜與水果同食。蟹肉如果和水果同食,很容易與水果中含的鞣酸結合形成鞣酸蛋白,不容易消化,加重胃腸負擔,甚至會出現腹瀉等癥狀。因此,吃完螃蟹不要馬上吃水果,特別是不能吃柿子等鞣酸含量高的水果。
2.螃蟹忌與酸奶同食。螃蟹是寒涼的食物,本身就容易引起腹瀉,而酸奶又含有豐富的乳酸菌,有加快胃腸蠕動的作用。因此,酸奶與螃蟹同時食用,特別是對于脾胃虛寒的人來說,更容易出現腹瀉的情況。
3.忌食死螃蟹和未蒸熟螃蟹。螃蟹體內含有較多的組氨酸,螃蟹死亡的時間越長,體內積累的組氨酸就越多,即使死蟹煮熟了,這種毒素也不易被破壞。另外,因為螃蟹體表和體內容易富集細菌和寄生蟲,比如副溶血性弧菌和肺吸蟲。如果不對其進行高溫消毒,肺吸蟲進入人體后會損傷肺臟,副溶血性弧菌大量侵入人體,會出現腸道發炎、出血等癥狀。因此,食用螃蟹既要保證其新鮮,又要將其蒸熟煮透。
(資料來源:人民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