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民的世界》9月25日文章,原題:美國圖謀對華發動“新冷戰”,這必須被阻止自尼克松1972年訪華以來,美中關系的軌跡趨向于更高程度的合作和經濟融合。但近年來,美國對華外交政策發生重大改變。2011年,奧巴馬政府提出“重返亞太”,人們心知肚明,這意味著美國外交政策的一個核心是遏制中國。不過,這種“轉向”也有另外一面:美中依舊在《巴黎協定》談判等問題上合作。
特朗普帶著阻止中國“強奸”美國經濟的承諾上臺,他的團隊包括或曾包括蓬佩奧、納瓦羅、博爾頓、班農等狂熱的鷹派人物。2018年,美方發動貿易戰,2019年,白宮以怪誕且顯然站不住腳的指責對華為實施禁令,并開始逼迫同盟國家跟隨其做法。今年,特朗普政府將反華種族主義當作絕佳護身符,從而為美國駭人聽聞的防疫不力找借口。
一場“新冷戰”?不難看出,美國當前的對華行動升級與冷戰時期有類似之處。其實,當年的蘇聯并未將其視為超級大國之間的一場戰役,而是認為這是在捍衛自身和其他國家的權利,以奉行一種并不同于美國規定的發展模式。美國及其盟友則是防止在帝國主義系統外創造新的發展道路。
令人欣慰的是,美國霸權的巔峰期正漸行漸遠,主要原因在于中國的崛起。中國正憑借自身努力發展成為科技強國,堅定地擺脫華盛頓為之指定的“廉價制造業基地”身份,并越來越愿意在聯合國等機構發出自己的聲音?!耙粠б宦贰背h和亞投行等項目表明中國在全球事務中與日俱增的重要性。
中國的崛起并未對西方普通民眾形成任何威脅,但對向來追求獨大地位的美國統治階層是真正的威脅。這是推動“新冷戰”的關鍵要素。
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面臨許多同樣的問題。在一個聯系日漸緊密的世界,這些難題無法在逐漸升級的緊張態勢、無情的宣傳攻勢、外交敵對和軍事沖突威脅的背景下得到解決。
一場“新冷戰”不會為西方老百姓帶來任何好處,而是意味著更少的工作機會和投資,更小的出口市場和更高的進口價格,伴隨這些的是反亞洲種族主義的抬頭,以及懷戀帝國主義、白人至上主義等“意識形態死胡同”的重現。
為了和平與進步,我們必須致力于西方與中國形成友好、互相尊重、互利的關系?!?/p>
(作者卡洛斯·馬丁內茲,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