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大量中國企業將發展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場,許多中國民族商標品牌的商品在全球市場上不斷涌現。然而,卻有部分民族品牌在全球化發展中流失了自己的商標,或是被海外搶注,或是合資并購后被替代。為了有效保護好我國民族商標品牌,需要從法律制度層面予以保護,通過立法與行政機構去打擊惡意搶注行為與品牌侵權行為,保護我國民族商標品牌的市場發展。
一、前言
現代社會正處在知識經濟時代,自主知識產權等“軟實力”在國家、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中占比不斷提高,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擁有大量知識產權尤其是商標品牌資源的大企業,要遠比依靠勞動力與原材料的企業更具競爭力。在如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大量中國企業踏足國際發展道路,不僅給全世界帶來了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同時也向外輸出了大量民族商標品牌。而一個民族商標品牌的創立本就來之不易,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做大做強更是難上加難,因此許多顯赫一時的民族商標品牌在發展中逐漸被市場湮沒而最終流失,可見做好對民族商標品牌的法律保護顯得尤為必要,文章便針對于此展開深入分析。
二、我國民族商標品牌不斷流失的原因分析
當前我國最具價值的前500品牌當中,有將近50%尚未在美國、加拿大等地注冊,有高達76%未在歐盟注冊,所以也就出現了許多民族品牌商標被海外搶注的情況,而且每年這類案件逾百起,涉及服裝、飲料、家電等眾多行業,導致我國民族商標品牌不斷流失。下文便對其主要原因展開分析:
(一)海外搶注
一方面,目前我國現行的商標注冊制度為海外商標搶注提供了“溫床”。雖然我國屬于《巴黎公約》成員國,在公約中明確規定了需要對成員國予以認定的馳名商標提供保護,但是由于我國成為馳名商標的基礎是注冊商標,意味著大量非注冊商標無法享受到《巴黎公約》的保護,就算是知名度已經非常高的商標,非注冊商標使用者依舊沒有商標專用權,造成這類商標得不到法律保護,出現大量搶注行為。
另一方面,商標權的地域性屬性也導致了大量海外搶注情況發生。現階段大部分國家對商標的保護主要采取注冊原則,也就是商標申請注冊后才能享受到法律保護。但是我國許多企業的商標保護意識欠缺,抑或是為了縮減注冊投入,導致海外搶注有機可乘。
(二)合資并購
其一,民族商標品牌合資過程中被轉讓。我國企業與外資企業合作以轉讓商標權的方式進行合資,而外資企業在拿到合資企業控股權之后便相當于控制了民族品牌商標,導致我國企業無法干預民族品牌商標的未來發展命運。
其二,民族商標品牌對注冊登記與變更登記有所忽視。我國企業與外資企業進行合資,卻讓雙方共同創立培育的商標單獨注冊在外資企業名下,或是將統一使用外資企業商標卻不將其變更為合資企業名下。待合資企業發展壯大后,商標成長為馳名商標,最終外資企業卻全權收回商標利益。
其三,民族商標品牌被買斷后放棄使用。“消亡式”合資是外企企業打壓我國民族品牌商標的常用手段,往往在雙方合資之后,外資企業會利用控股權將民族品牌商標用在低檔次商品上,或是直接放棄使用。
三、我國民族商標品牌的法律保護措施
(一)針對海外使用的民族商標品牌的法律保護
其一,優選民族商標品牌的海外注冊途徑。1.利用《巴黎公約》中的優先權規定注冊商標。優先權的確定是對商標首次申請人的保護,當首次申請人向其他成員國提出相同的商標注冊申請后,能夠有效避免因為申請日期的差異而被其他人搶注。所以,我國企業在本國完成商標注冊申請后,需要充分利用《巴黎公約》中的有利規則去進行海外商標申請,從時間上爭取到主動;2.按照《馬德里協定》辦理商標注冊。對于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對相關程序是這樣規定的:協定成員國國民或是在成員國有住所、有效營業的非成員國國民,首先要在所屬國或居住過申請拿到商標,之后通過本國商標主管部門向WIPO提出商標的國際注冊申請,申請通過之后則由國際局公布,同時通知商標申請人要求提供保護的相關成員國。從這一協定來看,成員國國民的海外商標注冊申請更加便捷,所以中國企業可選擇這一途徑同時向成員國提出商標注冊申請,可有效避免民族商標品牌被搶注的風險。
其二,構建防御商標制度。所謂防御商標,也就是在主商標非同類商品或服務商注冊相同的標識,對商標權的法律保護范圍進一步延伸,能夠有效防范不法分子在其他不同類的商品或服務商搶注商標。我國現行的商標法中對于連續三年未使用的注冊商標有明確規定,將由商標局限期改正或直接注銷,從這一點來看目前我國的商標法中對于防御商標制度有所缺失,甚至有關規定與防御商標制度存在沖突。雖然目前我國法律針對馳名商標實施的跨類別保護,但是保護范圍未涵蓋普通注冊商標,也就導致許多不法分子專門搶注具有發展潛力的普通注冊商標,可見我國防御商標制度存在的漏洞,針對于此筆者認為我國需要盡快構建防御商標制度。
其三,主動申請馳名商標。馳名商標在世界各國都能受到有效保護,具備跨地域壟斷權,也就是能夠跨越國界范圍形成保護壟斷。此外,馳名商標擁有者有權禁止他人在同類或類似商品或服務中使用該商標,并且也能對一切商品禁止使用該商標。倘若馳名商標被搶注,則可依據對方國的法律規定提出取消該商標注冊申請。目前全世界對于商標注冊的態度大多以申請為先,當然也有部分國家與地區是使用為先。所以,民族商標品牌一旦在海外被搶注,如果能夠提供在該國有使用在先的正面,便可依據此提出取消該項注冊的申請,同時也能利用國際條約對馳名商標的保護條款,駁斥對馳名商標搶注的申請。
(二)針對合資并購的民族商標品牌的法律保護
其一,慎重權衡商標權轉讓與商標使用許可相關合同。許多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會對自己的商標品牌進行扶持,所以會先與國內知名度較高的企業進行合作,在合資合同中會提出對中方原商標許可使用或限制使用的條款,而合同生效之后很大可能會造成我國民族商標品牌被外來洋商標品牌取代。最為典型的例子便是娃哈哈與達能的商標許可使用之爭。依據我國《商標法》規定,商標使用許可分為三種情況:1.獨占使用許可。只允許一個被許可人使用該商標,即便是商標所有權人也無權使用;2.排他使用許可。商標所有權人與被許可人可使用商標,同時不得許可他人使用;3.普通使用許可。而在娃哈哈與達能簽訂的商標許可使用合同中,明確規定了娃哈哈使用商標需要經過合資公司董事會通過,這屬于典型的排他使用許可。從這一點來看,我國企業在外資并購當中需要牢牢把握好合資企業控股權,手握民族商標品牌,慎重權衡與商標權轉讓和使用許可相關的合同條款。
其二,通過立法與政府機構良性干預。面對我國民族商標品牌在合資并購中不斷流失的情況,筆者認為國家需要對《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等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在其中增加相應條款遏制外資企業帶有消除民族商標品牌目的的惡意收購行為,或者是導致我國民族商標品牌受損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或者是消滅競爭則而實現自身商標品牌壟斷地位的商業壟斷行為。同時,為了有效防范民族商標品牌被外資收購的風險,政府方面需要主動干預,對涉及跨國并購的行為進行審查、評估,尤其是行業龍頭企業的出售、擴股等行為進行管控。此外,政府也可通過保護性收購以及定向性售出的做法,保證民族商標品牌能夠落到有能力的企業手上,確保品牌不會消亡。此外,國家商標局還需針對民族商標品牌構建跟蹤監控機制,制止一切有害于民族商標品牌發展的轉讓行為與使用許可行為,避免“消亡式”外資并購行為出現。
(三)針對遭受侵權的民族商標品牌的法律保護
從現實情況來看,由于我國民族商標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并不高,大部分只在中國范圍內享有一定聲譽,但是嚴重缺少類似于“寶馬”“耐克”“麥當勞”等世界級的商標品牌,在經濟價值方面自然無法與國際知名品牌相提并論,所以直接假冒我國商標的侵權行為較為少見。而民族商標品牌遭受侵權的情況更多是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而私自更換其商標,改換其他商標將商品重新投放市場,也即是“反向假冒”侵權。之所以會出現反向假冒侵權行為,主要是為了低價購入質優價廉的商品,換上自有商標后獲取更高利潤且提高市場占有率。比如,新加坡鱷魚公司以230元單價購入我國“楓葉”牌西服,隨后將“楓葉”商標更換為自有的“鱷魚”商標,以560元單價進行出售,最終經過法院判定為反向假冒行為。
為了有效保護我國民族商標品牌,需要充分利用國際規則去嚴厲打擊商標侵權行為。其中TRIPS協議作為保護商標所有權人權益的法律手段,對反向假冒的侵權行為可提供有效補救,比如可請求禁制令。在TRIPS協議的第51條規定中明確表示,商標所有權人在有充分理由懷疑存在假冒商標貨物進口的可能時,可直接向行政機構與司法主管機關提出申請,要求海關扣押商品,避免流向市場流通。所以,我國企業如果發現有民族商標品牌被侵權的情況,可向所在國司法機構申請發布禁制令,及時制止對商標的侵權行為。
四、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于民族商標品牌的保護,需要立足法律層面著手。一方面,需要抓緊時間對尚未海外注冊的民族品牌商標進行注冊,同時利用有利法律規則去保護好民族品牌商標,比如申請馳名商標、聯合商標、防御商標等做法;另一方面,還要對合資企業的商標轉讓及許可加強監管,利用現行法律法規去保護合資并購中的民族品牌商標,避免其無端流失。除此之外,對于一切侵犯我國民族商標品牌合法權益的行為有嚴厲打擊,利用好國內、國際法律規則去追究侵權責任,為民族商標品牌提供保護。
(作者單位:河南檢察職業學院,司法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