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久臣 肖遠生 馬少康
摘要:作科所開展研學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先決條件,可以更好的向社會大眾進行研學教育。本文首先分析作科所在研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作物科學研究所;研學教育;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20)25-0003-0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為中國教育改革指明了前進方向,也為校外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新時代研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任務是培養綜合性人才,應當堅持活動性、開放性、實踐性、公益性、社會性。
作科所為我國農業發展、國家重大需求和農業科技進步工作做出了新的貢獻。在作物科學研究方面,開展農作物新品種選育了方面的研究;開展了基因資源和新基因發掘的理論基礎與技術創新的研究;開展了種植資源精準鑒定、基因編輯的研究;創建小麥、玉米、大豆、水稻、雜糧等作物優質綠色高效生產技術模式,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
1.作科所在研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作科所除了進行農業科學研究之外,也是對社會進行科學知識普及,研究性學習,提供科技服務的主要窗口。但是就目前看來,作物科學研究所在這方面工作相對薄弱,與實際的社會實踐相對脫離,沒充分發揮作物科學研究所在研學工作中作用。
1.1?對研學工作缺少正確的認識。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作科所進行農作物科學研究是主要的工作任務。往往忽視了研究所對社會進行科學知識普及,對社會公眾特別是對大中小學生進行農業知識普及,農業科學知識開放實踐活動,與目前社會實際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未能充分發揮作物科學研究所在進行研學工作應有的作用。
1.2?豐富的資源優勢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作科所雖然也有肩負對社會公眾進行農業科技知識科普及,為社會提供科技服務,培養大中小學生學農教育以及勞動教育的重任。但作科所卻沒有充分發揮科學研究的優勢,現有的試驗室、溫室、旱棚、展廳、考種室、風干室、加工中試車間、選種室、種質庫、試驗田以及遍及全國各地的十幾個試驗基地幾乎沒有在研學活動中充分利用。
1.3?研學工作方式相對簡單。
作科所在2018年開始在本所院部基地,開辟了一塊科普試驗基地,種植作物科學研究所擁有的作物品種,對社會開放,接待小學生參觀,并配備科技專業人員進行講解,普及農作物基本知識,收到不錯的效果。
2.提升作物科學研究所研學工作的策略
2.1?樹立正確的研學觀念。
校外的研學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與擴展,教育工作低創新尤為重要。一方面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是要有大教育理念,不能只滿足各種為升學而上的培訓班;第三是要加大教育投入,大膽啟用人才,充分發揮現有的社會資源。
隨著社會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人們對科學研究,特別是對關乎人們飯碗的農業科學研究越來越重視。作科所主要從事農業科學方面的研究,在農業科研領域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方面對社會公眾的普及,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傳統的普及方式主要通過科技成果展覽、網絡媒體、制作宣傳冊、專題報告宣傳科技知識等途徑,這些方式無法讓人們對科技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如作科所在北京市海淀區聯想橋南試驗田開展公眾開放日活動;北京第22中學高中學生參加到我們的在研課題的一部分科研工作,在利用放學后的時間,周六日寒暑假,在不耽誤學習的前提條件下承擔一定的科研工任務,都是學生們非常感興趣的研究項目,其中有一部分同學還是北京市中學生翱翔計劃的優秀學生;北京市雙榆樹中心小學的小學生走進作物栽培實驗室,進行觀測小麥葉綠素、光合作用等等。
2.2?抓住中標“北京市初中生開放性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
2019年7月作科所中標北京市政府采購項目,成為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的資源單位,并于7月27和28日兩天分別在海淀區研究所本部和昌平區馬池口試驗基地,進行試運行共開設11個班,來自北京市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石景山區、門頭溝區、海淀區、房山區、昌平區、大興區、延慶區、通州區、順義區的287名初中生參加了培訓活動。由此可見社會公眾,特別是中學生對作科所開展該項活動的認可。為此作科所領導班子也非常重視該項工作,并于2019年9月25日召開研究所所常務會通過,支持開展研學方面的工作。要求作科所青工委配合該項工作。2019年9月30日作科所條件保障處農場部召開會議,專門成立研學部門有專人負責該項工作。會上主管所長給該項工作提出要求和希望。
2.3?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研學團隊。
作科所的研學工作開展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參與該項活動科技人員的水平。作科所已經在這方面做了工作部署,要求年輕的科研人員踴躍參加,年輕的科研人員文化水平較高,大都是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和具有博士學歷。研學教育工作的職責就是引領公眾人員參與科研過程中,讓他們了解科學研究過程。一方面注重研學教育隊伍的培訓,確保他們所掌握的先進科技知識,能夠科學的傳授給公眾。另一方面,不斷強化研學教育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
結語
作科所的研學教育工作中要發揮應有的作用,隨著農業科研的飛速發展,傳統的科普教育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積極開展符合時代需要的研學工作是研究所的社會責任。作科所要以此為契機大力開展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為;學農教育;游學教育;勞動實踐教育。
參考文獻:
[1]姜疆.校外教育的創新實踐[J].新經濟導刊,2017(05).
作者簡介:楊久臣(1968-)北京延慶人,高級農藝師,從事試驗基地管理和研學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