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是被視作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之一的中國廣西隆安縣,一直被外界稱為“稻作的故鄉”。故鄉的稻作文化源遠流長,據文物考究,故鄉的水稻生產距今上萬年,人稱“那鄉”。壯話“那”是“稻田”之意。故鄉人世世代代依“那”而居、依“那”而作。
自從先輩們發現了水稻,對水稻的耕種樂此不疲,周而復始。可他們逐漸發現,盡管不辭辛勞,結果還是有的年份大獲豐收,有的年份歉收。為什么呢?人們發現豐收的年份都是雨水充沛,沒什么蟲害;而歉收的年份或發生水澇或干旱,加上蟲害嚴重。先輩們是很敬重神靈的,認為各種植物之所以能讓人類分享,是因為每一種植物都是附著精氣神的,那么在收獲時,就應該祭拜稻神。讓稻神與人類分享豐收的喜悅,如此稻神才會保佑人類年年豐收。于是,先祖在每年的第一造水稻收割后(大約農歷六月初六前后)進行稻祭活動(俗稱“稻芒節”),祭拜稻神,表達人類對自然界的感恩。
每到六月六那一天,故鄉的人們就互相詢問:你家殺雞了沒?是多大的雞?雞肥不肥?你家釀酒了沒?是新米釀的還是舊米釀的?釀的酒醇不醇啊?


大家呼朋喚友熱熱鬧鬧,每一家都在殺雞割肉,到水田里祭拜神靈。其中最為熱鬧的當屬儒浩村。無論豐年還是歉年,他們都要舉辦祈福驅神的稻芒節。久而久之,逐漸演變成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民俗活動。
時至今日,一到農歷六月初六,只要你踏進儒浩村,到處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各家各戶都殺好了雞,備好了祭品,由家里的婦女挑到村前的寺廟里,祭拜祖先神靈。空氣里彌漫著濃濃的香燭味,一股肅穆感油然而生。
道公和仙婆皆披好道服穿上仙衣,在寺廟前祈求祖神恩澤四方鄉鄰,善男信女虔誠祭拜。接著,祭祀的大隊人馬走到水田旁,這才是祭拜稻芒神的高潮環節。稻田間,虔誠的農家人早把經幡豎在了水稻中間。經幡是用粗壯的蒿稈撐起來的,寓意是期望稻稈長得像蒿稈一樣粗壯結實,大獲豐收。村民們在田埂上擺好祭臺,擱上三碗大米,點上香燭。接著就是驅趕稻瘟神了,即把稻田里的魑魅魍魎等壞鬼瘟神驅逐出去,以保證水稻免遭各種天災人禍的侵擾。道公手持一把利劍,嘴里唱詞不斷:土地蒼茫,邪神惡煞,快快起身,跑出圣地,還稻田祥寧,保稻谷豐收??突然,道公口中猛噴一股烈火,“噗——噗——”一團黑煙徐徐升起,表示稻田里的鬼怪被焚化為一縷輕煙飄走了。
接下來是祈福時間。只見道公念念有詞,跳著祈福的舞蹈,寓意是請求天上的王母娘娘降臨凡間,保佑四方百姓幸福安康、五谷豐登。由一個當家道長開道,幾個道公誦經禱文,這里跪跪那里拜拜。仙婆們扮作接駕的侍女,唱些迎送往來的曲子,悠揚中飽含深情。接下來,道公仙婆一邊誦經、敲鑼打鼓,一邊圍繞各家各戶的水田,繞過豎立的經幡,安撫駐扎每一個角落的婭王之神,以保佑水稻大獲豐收。
其間,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后,道公仙婆們分頭行事,嘴里唱著驅逐妖魔鬼怪或贊頌天地神靈的歌詞。最后,所有人都聚集在道神祭祀遺址那里。祭祀遺址名為稻神山,有一座兩三米高的石塑像,主題是蛇身鳥頭人面像,蛇代表消滅稻田害蟲之寓意,鳥表明水稻種是由神鳥銜來的,人面表示它們都應該得到與我們人類一樣的尊重。主像的左邊立著一粒稻谷,右邊是一只青蛙。它們經歷了幾千年的風吹雨打,通身流露出歲月的滄桑感。塑像正對面有一座“蝙蝠山”(因山的形狀像一只展翅翱翔的蝙蝠而得名),寓示幸福萬年長。
當晚,人們帶上美食互相串門,聚在一起談論稻谷的耕作,唱頌神仙山歌。讓神靈品嘗新收的水稻,品嘗美酒佳肴。當天,遠嫁他鄉的女兒也得回來,邀上各自的親戚,成群結隊而來,參加祭祀活動,共同享受家鄉豐收的喜悅。
與稻作相關的民間節日除了六月六的稻芒節,還有農具節。隨著水稻耕種技術的不斷改進,人們發明了相關的勞作工具,有人還專門研制這種工具,并拿到集市上擺賣或者互相等價交換。鄰近縣的群眾也來進行農具的交易活動,后來為了方便交易約定于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為農具交易日。那天的那桐街上人來人往,四面八方的人匯集而來,各種生產用具和生活用品應有盡有,熱鬧非凡。這樣的民俗活動一直延續至今,演變成今天的“那”文化之一——那桐“四月八”農具節。
作者簡介:盧生強 ,壯族,廣西小小說學會理事 ,南寧市作家協會會員 。作品散見于《廣西文學》《紅豆》《百花園》《金山》《廣西日報》《南國早報》等報刊。曾獲各種征文獎4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