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身在北方的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寫道:“又到家鄉一年最熱鬧的節日——七月半河燈節了,但遺憾的是又回不去。”抬頭一看,一年一度的中元節已經悄然來到眼前,穿越時空,萬千思緒縈繞著生我養我的那片大山,以及在那片大山中傳承千百年的中元節。
中元節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傳統節日,廣西很多地方都過這個節,而且過得很隆重。至于它的由來,不同地域流傳著不同的民間傳說。
佛教稱之為“盂蘭盆節”,與目連救母的故事有關:“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為說盂蘭盆經,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盂蘭”為梵文,意為救倒懸、解痛苦。
道教則稱之為“中元節”。有傳說稱,陳子禱與龍王之女結婚,分別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生下天官、地官、水官三個孩子,這“三官”主管人間的賜福、赦罪、解厄,他們法力無邊,分別要在這三天到人間巡游,檢查世人道德品質好壞,賜福善者,降罪壞人。有罪過者應該在中元節通過各種儀禮檢討自己,請求天、地、人的寬恕。
民間廣泛稱之為“鬼節”。人們認為,七月初一開鬼門,逝去的先人要魂歸人間檢查后代善惡,后人要乘機祭祀他們。過了七月十五,就關鬼門了,如果沒有在這個時候祭祀自己的先人,先人這一年就要游魂人間。
位于桂東北部越城嶺山脈腹地的資源縣,將農歷七月十四稱為“七月半”,并在這天晚上放河燈祭祀祈福。據傳,資江自古以來是溝通湘桂交通的重要水道,資源縣城的合浦街是湘桂往來客商的聚散地。唐宋年間,合浦街傳入佛教“盂蘭盆會”習俗,每年農歷七月十四舉行“盂蘭盆會”超度歷代宗親、不幸喪生水中的船夫與排工,并放蓮花河燈祭祀祈福。從此,這里每年農歷七月十四晚,人們通過放河燈,悼念逝者,祈福生靈。
2012年,我有幸觀看資源縣“七月半”祭祀祈福活動。七月十四晚,當地人帶上親手制作的河燈匯聚流經縣城的資江邊,在祈福歌聲中將一盞盞點亮的河燈放入江中,讓它們帶著自己的思念與祝福順水漂流而下。這些燈基本上是人工紙糊而成,制作精美,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有蓮花形,有鯉魚形,里面或放置蠟燭,或安置電子照明裝備,讓夜晚的江面瞬時火光點點,呈現“萬盞河燈耀資江”的景象。
我不知道資江河畔自古以來的“七月半”是不是都如此隆重,也不知道當地民間的“七月半”是不是都是這番景象。但我想,這個節日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像奔流不息的資江滋潤這片土地一樣,滋潤著這方山水的每一個人,他們這個時候的懷思和祈福都是發自內心和虔誠的。

地處紅水河中段南岸的馬山縣,關于七月十四有這樣一個傳說:從前,有個天神的第七子叫進天,進天從小羨慕人間生活,但不懂人間悲苦。有一天,進天化裝成乞丐悄悄下凡視察,為了不打擾民眾,白天游街串巷,晚上寄宿路邊、巖洞、屋檐下。 進天心地善良,碰見貧苦人家和逃難者都解囊相助。久而久之,人們都知道進天是個好人,非常尊重他,遇到什么事都找他解決。
后來,進天偷偷下凡之事被傳到天上,他父親知道后勃然大怒,決定處罰他,并命令雷公電母在農歷七月十四劈死進天。這天午時三刻,幾聲響雷過后,兩條火紅的鐵鉤橫掃長空,進天被劈死了,變成野鬼游蕩人間。此后,人間其他野鬼都來投靠進天,并拜他為頭目。有的背著他為非作歹、攔路搶劫、禍害百姓。因此,每到七月十四當地人就會殺雞殺鴨,燒冥衣紙錢,祭進天忠魂,求他管住手下野鬼,免生禍端。

世間有異俗,人心同善惡。養育我的那片桂西北大山,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將“七月十四”詮釋成一個充滿懷思、感恩、忠孝和悲憫、寬容的節日。
關于這個節日的由來,一直在祖祖輩輩的口口相傳之中:逝去親人的魂靈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要回到陽間團聚,領取后代給他們準備好的衣鞋袍帽,七月十六返駕天堂。子孫后代要在這期間準備好冥衣紙錢祭品,虔誠祭奠,延續孝道,寄托哀思。在這片大山傳唱百年的師公經里,也能找到這樣的唱詞片段,教人向善,尚禮盡孝。
中元節在這片大山人的心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春節、清明節一起,成為鄉親們一年之中三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遠離家鄉在外的人,春節回來準備離家的時候,家人親戚會問清明節能不能回來,清明回來了他們又會問中元節能不能回來,中元節過后他們就期盼著春節的歸來。
一個在外奔波的人,如果確實因為工作太忙等原因,這三個節日都不能回來,人們會理解;如果是故意不回來,人們的評價是不忠不孝,“這個人像什么話,過節都不回來”;如果是因為在外過得不好回不了家,他們也會同情。
在這片大山的傳統習俗里,清明節是上山拜祭祖先,中元節是在家中祭奠祖先。父老鄉親過了農歷七月初一就開始籌備“七月十四”,采購冥紙香蠟,至少追溯六代近祖,根據逝去祖先的人數至少每人一套的數量,買來冥紙裁成“衣服”,然后整齊掛在供奉祖先的神龕前,迎接列祖列宗歸來。
這件事比準備過節的美食還重要,就是再忙也要在七月初七前完成,否則會被看成“不忠不孝”“不像話”。七月初七之后,有鄉鄰來訪,進門先問你準備這些東西了沒有,然后再問家里在外的人過節能不能回來。
祖母在世的時候,每年都親自“督辦”這件事。七月初一還沒有到,她就督促家人趕緊去買紙買香。把這些東西購置回來后,心靈手巧的祖母就把紙張一一鋪開,按照逝去的祖先不同性別選擇不同色彩為他們一一裁剪“衣服”。
我們小時候最樂意做的事就是圍著祖母,將她裁剪剩下的細碎紙張,剪成一枚枚圓形的“紐扣”,然后認真地貼在那些為祖先準備的“衣服”上。誰的“紐扣”裁得圓,誰的“紐扣”貼得好,祖母就會笑呵呵地表揚,我們幾個小孩子也常常為此互相攀比,不亦樂乎。
節日從農歷七月十三開始,在外的人一般都要在這天晚飯前趕到家里。午飯過后,人們開始準備美食,傍晚時分焚香奠酒供奉祖先,然后一家人團團圓圓吃飯過節。同一個家族家離得較近的人家,往往會在這個晚上聚在一起吃團圓飯,親兄弟之間更要在這個時候團聚。
七月十四這天以家族團聚為主,已經婚嫁的女兒會在這天帶上禮品回來和父母兄弟姐妹團聚,燒香奠酒祭拜祖先。七月十五的內容大致一樣,還沒有拜訪親戚的繼續拜訪,還沒有團聚的繼續團聚。
七月十六是這個節的最后一天,也是人們送祖先的日子。鄉親們一大早就起來操辦供品,擺放在神龕之前,祭奠列祖列宗。半炷香燒過之后,他們就將那些早已準備好的冥衣紙錢放在神龕前焚燒,恭請祖先領取供奉。
每一套冥衣都有固定的主人,為了不混淆,識字的人家會在這些“衣服”內側寫上相應祖先的名字,焚燒時再按照名字一一恭請祖先前來認領。不識字的人家則將這些“衣服”和要送與的祖先記在腦子里,到焚燒時一一對應,不至于混淆。每燒一套冥衣,在念到相應祖先名字后,人們都會祝愿逝者陰程好向,往生逍遙;為生者祈福,世代安然。
祭奠祖先時,穿戴一定要整齊,儀態虔誠端莊。由于每年都要舉行這樣的祭奠儀式,很多成年人都能記住至少六代祖宗的名字,否則被視為愚鈍或者不孝,成為反面教材:別像那個誰一樣,連自己的祖先是誰都不知道,這像什么話?
這些燒成灰燼的冥衣紙錢要用干凈的冥紙像打包袱一樣包好,放到干燥的巖洞或者石縫里。送走陰陽兩隔遠行天堂迢迢長路的祖先,一年一度的中元節就算結束了。
這片大山的人歷來擁有一顆悲憫寬容之心。他們認為,一些人生前作惡多端或者意外身亡,死后無法和他們的列祖列宗同坐一堂享受陽間子孫供奉,而是帶著罪孽和傷痛在人間到處飄蕩,討吃討穿。還有那些沒有子孫后代的逝者,逢年過節無人祭奠供奉,也在四處游蕩。因此,鄉親們在祭奠自己祖先的時候,會在屋檐下擺放一張桌子,呈上供品,燒香燃燭焚化冥衣紙錢,祭奠這些被他們稱之為“外鬼”的無處安身的魂靈。

我們的傳統節日幾乎都與看似虛無縹緲的神話傳說有關聯,但它們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教育意義卻是實實在在的。就像中元節,雖然在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根源傳說,但它的基本文化內涵是一致的,那就是教人崇尚忠孝、懂得感恩、修身養性、行善積德。
在我的故鄉,鄉親們往往利用這個節日對后代進行家史普及和家庭教育,在祭奠祖宗后的飯桌上,或在茶余飯后聊天時,年長者往往會給年輕人講述有關家族的故事,比如祖先從哪里遷徙而來,祖上有過什么人物,誰勤儉持家事業興旺,誰好吃懶做家道衰敗。
不同家族之間親友聚在一起時,長輩們也會互相交流各自的家史,在笑談中以講故事的形式把整個村子的過往講述給年輕人,風霜雪雨,陰晴圓缺,得失成敗,功過是非,讓他們記住自己的根,找準自己的路。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衰;以人為鑒,可明得失;以史為鑒,可知興替。”我想,一個國家如此,一個民族如此,一個家族、一個家庭和一個人亦應如此。
今天,我們接過前輩的“香火”傳承這些傳統節日,不是崇尚拜神拜鬼,而是要在薪火相傳中找到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守住我們民族文化的源泉,把我們的傳統節日過得有根有源、有規有矩、有傳有承、有情有義。在這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讓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至于碎片化、娛樂化,使我們的民族成為有信仰的民族,我們的家園成為有精神支柱的家園,我們每個人都有根深葉茂的精神依附,而不是四處空虛漂泊的浮萍。
作者簡介:陸波岸,壯族,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人,媒體從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