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貝殼

黃姚古鎮位于廣西賀州市昭平縣的東北部,這里奇山高聳,異石遍布,珠江、姚江、興寧江三條溪流在鎮內蜿蜒流淌,水量充足,清澈見底,20世紀初可行小型木船,屬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明末清初,由于外來人口的不斷遷入,黃姚的人口迅速發展,經濟日漸繁榮,這些變化為文化和地方民俗的繁榮提供生存的土壤,除盛行春節、清明、中秋等節日外,還產生了豐富的具有當地特色的其他節慶文化,這些民間民俗文化使黃姚這座歷史文化名鎮的文化內涵更加絢麗多彩,厚重而豐富。
清乾隆年間,黃姚已經是一個較繁榮的小集鎮,人口眾多,商貿、手工業發達。水量充沛的姚江、珠江、興寧江三條溪流在鎮內匯合后流入桂江而后通達梧州和廣州等地,是黃姚對外貿易的重要水路運輸通道。由于黃姚的西北面是崇山峻嶺,也是河流的發源地,每當雨季,在沒有任何防備的情況下,洪水便會不期而至,沖倒房屋,人、畜溺水而亡的事情時有發生。由于當時的科學技術不發達,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下,人們認為這是河中有鬼神作祟,于是便有了種種祭祀河神,以求平安的做法。每年的農歷七月十四,是我國民間民俗中的“鬼節”,據傳,這一天閻羅王打開牢門,讓各種鬼怪回到陽間討穿討吃,人們也會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擺上香燭,焚燒紙衣,還往地上撒些米飯,意在讓鬼魂們有吃有穿而不再入宅擾人。
對潛于河中的鬼神,黃姚人也有另一種方法祭祀,他們采來柚子,削去蒂部,在上面插香燭,幾只連成組,沿江流放。他們認為,河里的鬼神得到了人們的祭祀便不會再上岸作祟。由于偶然的因素,祭祀了河神之后,第二年河水不上漲,也沒有人畜溺水而亡,人們便認為祭祀河神的做法是靈驗的,于是,每年農歷七月十四放柚子燈祭祀河神的做法便被當地群眾認可而年復一年地沿襲下來,而且越辦越隆重,由過去的單家獨戶自個兒放柚子燈發展為全鎮人湊錢,集體放柚子燈祭河神。
農歷七月十四這一天,天剛黑不久,放柚子燈祭河神的活動便開始了。舞獅隊和八音隊先分別到興寧廟拜過北帝,再到見龍祠拜過土地,這兩項儀式都完成后,人們就可以把點燃的香和蠟燭插到柚子上。放柚子燈的起點設在見龍祠下方的姚江。燃放鞭炮是開始放柚子燈的信號,排列的次序分別是鼓樂隊、舞獅隊、煙花爆竹隊,然后是柚子燈頭燈帶領的柚子燈編隊。每一只柚子都插上一炷香和一支點燃的蠟燭,連成一條長約40米的火龍,在姚江水面上徐徐前行,此時,守候在岸邊的居民在柚子燈到來時,便燃放煙花和爆竹,場面甚為熱鬧。
柚子燈流放至仙山祠便到達了終點,這時,岸上的人會跳入水中,將柚子撈回家,如果下水的人多就會形成爭奪。當地的習俗是搶到手的柚子可以拿回家食用,有祛病消災的作用。搶完柚子,舞獅隊、八音隊還要到興寧廟拜一次北帝。人們各自回家,放柚子燈活動才算結束。
中元節放柚子燈作為黃姚古鎮居民祭祀河神的一項民間民俗活動,其在傳承內容和形式上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表現得十分明顯。這一民俗的形成經歷了從清乾隆至今的二百余年,其間不乏戰亂和災荒年,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十分復雜的社會變化,但以放柚子燈祭河神以求平安這樣的一個核心內容始終不變,并且形成了一種比較固定的形式傳承下來。雖然其中有的年份放柚子燈是各家各戶單獨進行,有的年份則搞得非常隆重,但放柚子燈的核心主題始終不變。傳承人由鎮里德高望重的長者擔任,他們是這座古鎮歷史的見證人,他們從降生到成年,時時處于周圍民俗事象的浸染和熏陶之中,當他們到了成年或老年之后,往往又會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通過各種方式使這種民俗事象傳承下去。




進入21世紀,社會進步,生產力大為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空前提高,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放柚子燈也從原先單一的祭河神變成一種娛樂活動。近些年來,由于黃姚已是國內有名的旅游景區,放柚子燈的活動規模亦相應增大。比如,在放柚子燈前增加了當地較有特色的八音鼓樂(即嗩吶、鑼鼓)、舞獅活動。改變最大的是柚子燈的頭燈,過去的頭燈僅靠四只柚子的浮力,只能在上面搭一只小篷,小篷上糊彩紙,其大小也僅為60厘米×60厘米。自2006年起,頭燈改用浮力較好的杉木連成150厘米×150厘米的小木筏,上面搭一個拱形小篷。由于頭燈的體積變大,給美化工作留下了極大的空間,人們便可以在頭燈上面插彩旗,寫對聯,放置更多的香燭,放燈活動結束的時候,頭燈的前后端還能燃放煙花。
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環境的改變,黃姚古鎮柚子燈這一民俗活動變得更具觀賞性和娛樂性。
2005年9月,在中外旅游推介會上,黃姚被列為“中國最具旅游價值古城鎮”之一。一個優秀的旅游景區,除了其與眾不同的山水建筑外,文化的軟環境也是不可或缺的。黃姚古鎮獨特的民俗有正月初二提燈會、三月三寶珠觀廟會、七月七提水節、中元節放柚子燈、中秋節放孔明燈,等等。這些豐富的與眾不同的民俗節日,極大地吸引了廣大的游客和學術研究者,黃姚古鎮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而備受人們的關注。
2010年5月,黃姚放燈節入選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