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之

余靜在介紹村里的扶貧措施與經驗

本文主人公余靜
位于大別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是全縣出名的窮山村。2015年,一個在縣城工作的“80后”女子,主動請纓來到這里駐村扶貧。連續五年,她克服重重困難,走進地處深山的每個農戶,千方百計幫助村民脫貧致富。她不僅讓全村的176戶750余人全部脫貧摘帽,還使昔日的負債村一躍成為年收入30萬元的小康村,成為中國精準扶貧的一面旗幟。這位創造脫貧攻堅奇跡的女子叫余靜,是黨的十九大代表,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2019年12月余靜還當選敬業奉獻類“中國好人”。
2020年5月的一天,余靜從大灣村脫貧農戶陳澤申家出來時已是暮色沉沉,她偷偷找了一個沒人的角落,掏出手機,一對小腦袋出現在手機屏幕上。“媽媽,回來吃飯啊……”電話那頭,11歲的兒子和5歲的女兒齊聲呼喚著。“這周末一定回家!”余靜捧著手機,語氣溫柔,更顯得內疚。她說,這話她上周就說過,結果食言了……
1983年12月出生的余靜是金寨縣本地人。從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后,她考進了金寨縣中醫院。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是縣中醫院的幫扶聯系點。大灣村深處大別山腹地,由三個村合并,轄區內有37個居民組921戶3521人。長期以來,這里的村民主要靠外出務工或在家從事養殖業為生,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根本掙不了多少錢,有的家庭看不起病,孩子上不起學,村集體更是負債累累,是一個全縣出名的窮山村。2015年5月,金寨縣中醫院響應上級號召,決定派一名同志到大灣村駐村扶貧,出任“第一書記”兼扶貧隊長。
然而,大灣村距縣城有150多公里,坐汽車需2個多小時,然后還要走六七里的山路。路遠暫且不說,村子十分偏僻,村民的居住地又很分散。派誰去呢?正在院領導為此事感到頭疼之際,負責醫院信息工作的余靜敲開了院長辦公室的門,她愿意去大灣村扶貧。為人質樸率真的余靜是一個能勝任的人選,但院長知道她的孩子只有5個多月,還沒斷奶,她怎么能走得開呢?院長正想說什么,卻被余靜搶先道:“院長,就這樣定了!”說著就一陣風似的走了出去。于是,余靜忍痛給不滿6個月的女兒斷了奶,把女兒交給婆婆,自己拿著鋪蓋行李來到了大灣村。
進村后,余靜很快發現,自己低估了這份工作的難度。首先是不能回家。“規定很嚴格,必須住在村里,不能早出晚歸。”實際上,即便規定沒這么嚴格,余靜也無法每天回家。她所在的大灣村有170多戶貧困戶,分布在37個村民組,很多村民居住在深山老林,去一趟村里要翻山越嶺花上大半天時間。而村民們看到縣里派來這樣一個秀氣的“女干部”,都不以為然。有人甚至說:“一個姑娘家,能干什么?還是趁早打道回府,免得在這里吃苦出洋相。”“確實,我剛來的時候,鄉親們對脫貧信心不足,我開展工作相對困難一些,有時候連與村民對話都會有障礙,可后來接觸多了,信任也就慢慢有了。”回憶起剛來大灣村時的情景,余靜記憶猶新。
為了摸清村里的情況,余靜和隊友一頭扎進走訪之中。“我們要確認需要幫扶的人員名單,分析他們的致貧原因,這需要一家一戶上門走訪。”一座座青山上,很快留下了余靜的腳印,有時早上出門,晚上才能回到村部,中午就吃方便面充饑。“有時候忙得真的連吃飯都顧不上,需要掌握的東西太多了。”不到半年,余靜的體重下降了12斤,皮膚黑得讓家人和朋友都不敢相信。
經過認真走訪與調查,余靜基本搞清楚了每一戶貧困對象致貧的原因。任務顯然很艱巨,但群眾脫貧的積極性提高了,這讓余靜心里有了底氣。
按照“精準扶貧”的原則,余靜提出“兩業脫貧”:即就業脫貧和產業脫貧,得到了村兩委會的贊同。針對每家農戶自身的情況及優勢,她又很快制訂出了“因戶施策,因人施策”的扶貧細則。
貧困村民陳澤申之前以養殖黑羊為主,針對他的狀況,村里為他提供了一個輔助性公益崗位,即每天早上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做“鄉村保潔員”,打掃村道的衛生,每個月有300元的收入,下午則可以繼續從事養羊的工作。60多歲的楊行友有兩個孫子,一個讀二年級,一個讀四年級,因為住得偏遠,小孩上學交通費用特別高,導致家里負擔很重。而他的兒子與兒媳,都靠打零工謀生,賺不到什么錢。為了幫助這個家庭脫貧,余靜替他們申請了小額貸款,讓他們養雞增收,并幫他解決雞的銷路,一年下來能賺六七千元。
67歲的村民汪能耀家里缺少勞動力,而他自己年紀大了,干不了重活,余靜就與縣里聯系,幫他申請了光伏發電項目,面對面向他傳授光伏發電的知識。“平時只要把發電板清潔一下,不用花太多力氣,每年也能有二千元收入。”余靜的幾招“扶貧拳”打下來,讓村民刮目相看。“沒想到她還真有兩把刷子,點子還真不少呢。”村民們碰到她,都尊敬地喊她“余書記”。
在一本紅色的《扶貧手冊》上,余靜記錄著陳澤平夫婦的生活變化情況。58歲的陳澤平是村里最年輕的低保戶。他沒文化缺技術,想搞養殖業又沒資金,而老伴右手重度殘疾,喪失了勞動力,兒子幾年前發生意外離世,讓這個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余靜看著這對貧困夫婦有些心酸,她多渠道為這個家庭提供幫扶。就業扶貧上,村里為陳澤平安排了護林員的工作;產業扶貧上,村委會提供茶苗3000株供他種植,還為他提供了一頭豬仔;社會兜底扶貧方面,為其申報了B類低保;金融扶貧方面借給他公益金5000元為其入股光伏發電,年底可以參與分紅;健康扶貧上,村里為老兩口繳納了240元新農合及1000元補充醫療保險。一年后,陳澤平夫婦算了一筆賬:“我家光伏發電入股收入3000元,土地流轉收入1500元,做護林員有6000元工資,平時打零工還能掙3000多元,加上低保金,全年收入能達到2萬多元。我家已經脫貧,這全靠余書記的幫助啊!”
69歲的貧困戶汪能保老兩口都身患疾病,要長期吃藥。當時金寨縣落實安徽省健康脫貧兜底“351”工程,老兩口看病報銷比例可達90%。“雖然他們掙不來錢,但給他們節省錢,也是一種幫扶。”余靜說,這是一項健康脫貧工程。在汪能保的扶貧手冊中,除了當地政府為他們購買了大病醫療補充保險,代繳了新農合保險金外,村里還給他們安排了保潔員的工作,老兩口也非常樂意做。汪能保高興地說,醫藥費報銷比例很高,他看病花不了太多錢,而如今他家里4.6畝茶園流轉費用一年2300元,光伏發電入股每年3000元,保潔員一年2400元,如果再養一頭豬,家里收入就可達到1萬元了。“余書記扶貧真是扶到大伙的心坎里了!”

余靜在走訪入戶
2016年4月24日,這一天大灣村的村民無比興奮。因為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要來大灣村了。得知這個消息,整個山村都沸騰了,余靜更是激動萬分。習總書記來到大灣村走訪了解貧困對象,并在貧困戶陳澤申家的小院子里,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同當地干部群眾共商脫貧攻堅大計。作為扶貧隊長,余靜向總書記匯報了實施精準扶貧的相關舉措,并講述了她的扶貧歷程。得到總書記的肯定和殷殷教導,余靜熱血沸騰,當即向總書記立下“軍令狀”:“大灣村一戶不脫貧,我堅決不撤崗!”
此后,這位瘦弱的女扶貧隊長帶領鄉親們脫貧的勁頭更足了。
建一處移民新居,一直是余靜心頭的一件大事。看著全村有幾十戶農戶住在深山老林里,自然條件惡劣,且大多是危房,余靜咬牙說:“一定要讓大伙住進新房。”她幾次跑到縣上,為安置點選址立項、爭取資金。在余靜的努力下,占地15畝的大灣扶貧移民安置點,于2016年底拔地而起。與原來破舊雜亂的房屋相比,紅磚黑瓦的安置點漂亮大氣,同周邊的秀麗風景相得益彰。
生活條件的改善僅僅是脫貧的一部分,如何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才是精準脫貧的關鍵。于是,余靜將目光鎖定在了大灣村的特色產業茶葉(六安瓜片)上,她心中有一個計劃:尋找一家企業合作開辦村里的茶廠,流轉農戶的茶園,成立專業合作社,這樣既能幫村民增收,又可發展集體經濟,可謂一箭雙雕。2017年的春節還沒過完,余靜便開始行動,她徑直來到從大灣村走出去,在縣城創業的張老板家。一番懇談后,張老板被余靜為鄉親們謀幸福的精神所感動,欣然同意出資,與村方聯辦一家茶業公司。
2017年3月28日,大灣村六安瓜片炒制中心掛牌成立。余靜領著村里的二十幾名貧困村民在師傅的指教下學習炒茶,“炒一個小時茶葉即可獲得15元報酬,也可以賣鮮葉,60元一斤,無論是炒茶還是采摘,一天都能賺100多元。”說起自己的新工作,貧困戶周秀鳳臉上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喜悅。茶廠的建成解決了大灣及周邊茶農茶葉銷售的難題,帶動大灣村400余戶茶農增收。從此,大灣村的脫貧攻堅工作駛入了“快車道”。
隨后,余靜又看到大灣村毗鄰六安市馬鬃嶺景區這一區位優勢,便同村兩委會商量,決定挖掘旅游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業。不久,大灣村的汪家老屋、十二檀等景點就吸引了大批游客。余靜又趁機發展民宿經濟。隨著游客越來越多,農家樂火了,村民的腰包自然也鼓了。2017年10月1日,貧困戶王新云家的“新云農家小院”開張營業,看著客人一茬接一茬,余靜也跟著興奮了一整天。為了幫助王新云家的農家樂做大,余靜還引薦她加入了省婦聯婦女創業項目“徽姑娘農家樂”,鼓勵她參加省農家樂、茶葉種植等多項技能培訓。2017年底,王新云家不僅脫貧,還成了村里響當當的富裕戶。
“從大灣村到金寨縣城路途遙遠,我每周五晚上到家7點多,第二天早上8點鐘之前就要趕回村子,每周我就只有這一晚上能陪孩子。”說起孩子,余靜一臉愧疚,但為了深山里的老百姓早日脫貧,她義無反顧,無怨無悔。2018年5月,作為第六批選派干部,余靜的任期已滿,但為了自己的承諾,她再次主動請纓,毅然要求繼續留任。
翻開扶貧隊長余靜在大灣村的“脫貧”賬本,一行行數字令人振奮:2016年脫貧18戶69人;2017年脫貧47戶151人;2018年脫貧86戶322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3%,實現貧困村出列目標。2019年11月,全村剩下的所有貧困戶全部脫貧。余靜交出了脫貧攻堅的漂亮答卷。站在村口,大灣村新貌一覽無遺:扶貧移民安置點依河而建,家家院落白墻黛瓦,全長20多公里的水泥路寬闊平坦……大灣村已先后實施了美麗鄉村建設、宅基地改革政策、新屋茶廠建設、光伏電站項目、暢通工程、農業綜合治理開發、游客接待中心建設、十里漂流項目、精品民宿群建設等項目。立足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村里還成立了大灣村旅游發展公司,帶動130多戶發展民宿游和農家樂。2019年,大灣景區接待游客超過40萬人次。
“大灣村不僅要脫貧,而且要致富,還要煥發新的精神面貌。要讓大灣的“好生態”變成“金飯碗”,讓大灣村成為安徽全省最美的新農村。”余靜信心滿滿地說。
責編/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