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丈夫大學時開始交往,畢業后結婚,到現在已經結婚5年了。我們感情一直很好,女兒出生后,雖然開支增加,但夫妻同心協力,家庭生活非常幸福。
最近一年家里發生了一些變化:因為業績好,我已在一家大型外企被提拔為部門主管,待遇方面也大大提升,而丈夫本是國企的中層,即將被提拔時,遇上單位架構調整,提拔的事情被擱置了。他不想將就,便主動辭職,后來一直未找到心儀的工作。
過去半年他也試過自主創業,但都失敗了。這可能打擊到他的自尊心了,讓他有些想逃避。
現在他天天在家閑著,只知道上網、睡覺,孩子、家庭的開支和照顧,都是我一個人在承擔,我感覺好累。
我們漸行漸遠,不是吵架就是冷戰。我讓他出去工作,無論是好言相勸,還是生氣指責,他都無動于衷,并抱怨我不理解他。
可他又何曾理解我呢,現在家里的經濟重擔都壓在我一個女人身上,我該怎么辦呢?
兩性心理差異顯示,男性的成就感很大程度來源于事業的成功。被肯定、被仰慕、被依靠能給他帶來價值感與滿足感,可見失業對他的沖擊是巨大的;而女性的幸福感更多來源于美滿的家庭、和諧的親密關系。被重視、被關心、被呵護讓她感覺幸福,付出再多也甘之如飴。
一路走來,兩人感情基礎很好,順利進入婚姻,遵循著主流的家庭分工模式——丈夫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柱,妻子更多需要照顧好、管理好家庭,同心協力,分工合作,相輔相成。彼此都享受著這種輕松平衡的關系。
然而,當丈夫工作遇到挫折賦閑家中后,家庭結構發生變化。郁郁不得志的他失去了以前的自信、自我價值與社會的認可,對未來充滿迷茫、焦慮;而你被迫成了家里的頂梁柱,但難以從伴侶處感受到被愛與珍惜,便容易產生不滿、絕望。
角色突變,平衡被打破,雙方未適應新的角色,頓時壓力倍增。
社會文化對男性的期待不同,自強不息、有淚不輕彈好像成了他們的標簽,即使身處痛苦也需要“頑強向前”,尤其在女性逐漸強大的時代變遷中,堅韌如斯的女性更加難以理解、接納男性的“軟弱”“逃避”“無能”等。
當男性遇到困難時,往往不會到處找人傾訴,而是深藏著自己的情緒走進“洞穴”獨自療傷。因此,他需要時間,更需要一個不被打擾的空間去思考、解決問題。而上網、睡覺等也許是他在療傷期面對挫折、調整心態的表現方式。
在此階段,若家人特別是伴侶抱怨、責備,會讓丈夫感到更加挫敗,心理壓力增加,更容易逃避家庭、逃避現實,療傷期不斷拉長,越陷越深。你應該理解、信任、鼓勵他,陪他度過難關,這樣更能幫助他重建信心,縮短療傷期。雙方的心也會更靠近,夫妻感情也能得到升溫。
每個人都有受挫的時候,當他缺乏能量時,特別需要從家人的溫暖、信任、支持中汲取能量。從而調整個人的狀態,找到恰當的解決途徑,為這個家重新注入活力。
責編/劉璐
E-mail:76864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