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lyapaween Kronsaeng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無論是國際關系還是行業格局都面臨新的變化。在泰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顧問、泰國法政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阿順詩·帕尼察叁看來,疫情之后,中國—東盟關系將更進一步,在此基礎上,泰國要把握住中國的發展機遇,需要關注數字化以及合作的多元化。阿順詩副教授曾編著《中國之崛起:雄心勃勃,目光長遠》,是中國經濟問題研究專家。
疫情過后,中國—東盟關系更緊密
阿順詩副教授分析說,疫情無疑將影響全球化進程,區域一體化變得日益重要,成為今后發展的大方向。
中美貿易摩擦迫使全球供應鏈進行重大調整。中國對美國貿易的依賴度進一步降低,以減少貿易摩擦帶來的風險。而這些將很有可能進一步推動中國與東盟等國家的經貿合作。
從2020年第一季度的數據來看,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東盟超越歐盟和美國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展現出中國—東盟經貿合作的巨大能量。
中國雄心勃勃,筑起“數字絲路”
阿順詩副教授指出,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除了有“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還可以筑起“數字絲綢之路”(以下簡稱“數字絲路”),為數字經濟合作鋪平道路。
如今的中國不再單純是產品輸出、國民出境游或企業“走出去”,各大平臺也順利走出國門,如人們十分熟悉的阿里巴巴電商平臺Lazada、短視頻社交平臺抖音等。
此外,為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發展和為人民幣國際化鋪平道路,數字人民幣已在中國四大主要城市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2020年,中國有全國政協委員提議創建新數字貨幣,此次擬議的穩定幣將以4種亞洲主要貨幣(人民幣、日元、韓元及港幣)為支持后盾,而這無疑是建設“數字絲路”的有益嘗試。
“如果我們深入了解全球格局的‘疫變和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就不難理解為何發展泰中關系,關鍵要抓住中國的發展機遇,實現互利共贏了。”阿順詩副教授說。
抓住中國發展機遇的兩大關鍵點
從經濟長期發展的潛力來看,中國不僅對泰國經濟增長尤為重要,還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疫情可能對中國經濟造成短期沖擊,但展望未來5~10年,全球將看到“中國世紀”來臨。
阿順詩副教授認為,抓住機遇與中國共同成長,必須采取“視中國的發展為機遇”的政策,并且有兩點是關鍵:一是數字化,泰國要主動做出調整以適應數字變革,學習中國先進的技術;二是多元化,需要調整泰國對中國的出口結構,均衡發展,分散經濟風險,與中國共同成長,但非過度依賴中國,避免帶來風險。
下一步,中泰兩國應該攜手推動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中國正朝此方向發展,泰國也積極向數字經濟轉型。近期,泰國首次通過應用軟件向公眾發行政府債券,泰國中央銀行將以Inthanon項目為基礎開發央行數字貨幣原型。可見,兩國發展的方向是一致的。而在2020中國—東盟數字經濟合作年下,相信雙方會進一步加強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
阿順詩副教授還認為,抓住中國發展機遇的方法之一是開展數字技術的交流和學習。現在多家中國頂級科技企業瞄準泰國市場,如華為、小米已在泰國曼谷設立東南亞地區總部。此外,騰訊和阿里巴巴也已經進入泰國市場。
投資方面,為迎接中國先進技術產能和兩國初創企業交流合作的項目,泰國正大力推動東部經濟走廊(EEC)建設。不過,要借力數字經濟來抓住中國的發展機遇,還需要泰國做好語言及數字技術方面的人才儲備。具體來說,泰國旅游平臺可以與最受中國人歡迎的平臺開展合作,將知名泰國旅游推介內容譯成中文,例如Wongnai點評平臺,當有中國網友線上咨詢,建議提供中文服務,這樣便于走進中國目標群體,因為大部分中國人的生活已進入“數字化”,而這也能推動泰國旅游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后疫情時代進入新常態,在此背景下,過去一直較為依賴中國(資本)的泰國企業,也要做好心理準備,不要一味追求“恢復如初”,尤其是疫情下中國游客市場短期內可能無法回溫。此時,泰國應該趁勢而上,注重游客質量而非數量,尤其是中國的高端游客,以及注重養生旅游的中國老年群體。
此外,合作的多元化還包括調整貿易進出口的結構。阿順詩副教授分析說,過去,中國從泰國進口的產品,大部分為原材料和半成品,以進一步加工出口。未來,如果泰國企業仍想保持與中國的傳統貿易模式,可能會舉步維艱。為此,建議泰國做出重大結構調整,將重點放在向中國出口成品,如美容產品、珠寶、首飾,以及通過電商渠道出口。
最后,阿順詩副教授還強調,接下來中泰關系的發展方向是攜手共進,共同成長,抓住中國機遇的同時,又不盲目跟風,不武斷排斥,時刻保持謹慎的心態對待。
“通過數字化、多元化與中國這條‘巨龍騰飛,知己知彼,全方位了解中國,勿要盲從,保持平衡關系,實現互利共贏至關重要。”阿順詩副教授說。
·來源:泰國《TAP東盟博覽》
·責任編輯: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