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7-2019年,溪柄鎮在示范稻田探索應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化學防治等綠色病蟲害防控技術,綜合防治效果達90.56%,增產12.2%,純收入增加15.00%,農藥使用量減少37.5%,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為今后綠色防控技術的進一步推廣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效益
郭德生. 福建溪柄鎮水稻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與效益[J]. 農業工程技術,2020,40(20):30+42.
溪柄鎮是福安市農業生產大鎮,位于福安東南部,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20℃左右,是福安糧食主產區。截至2019年底,全鎮水稻播種面積586 hm2,產量3500 t。前幾年,水稻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稻飛虱、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等重大病蟲發生嚴重,平均危害損失率在20%以上。農戶主要依賴化學防治方法,對糧食質量安全和環境安全有一定影響。2017-2019年探索應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化學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示范面積133.33 hm2,取得較好的效益。
一、綠色防控技術
1、農業防治
(1)選用抗病組合,培育壯秧
近幾年溪柄鎮大力推廣甬優15號、甬優17號等甬優系列組合,豐產性好,米質優,抗稻瘟性強,由于水稻莖桿粗硬,對稻飛虱也有一定抗性[1]。培育壯秧,要掌握好3項技術:一是選種、曬種、浸種,即選擇發芽率高達90%以上稻種,育苗前進行曬種,然后使用強氯精浸種消毒48 h以上;二是合理稀播,一般每畝稻田用種子1.5-2.0 kg,育秧面積10 m2,稀播育出的秧苗矮鍵壯實,移栽后發棵快、分蘗強、成穗率高,穗大粒多;三是加強苗期管理,做好水、肥、氣、熱調節和病、蟲、草害防治工作。
(2)減少田間致病源
在冬閑時清除田間稻草、稻樁,減少二化螟越冬寄主;灌深水殺死蟻螟、蟲蛹;撈除田間菌核,帶出稻田集中深埋,減少田間致病源。
(3)科學管理肥水
合理施肥。增施磷、鉀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植株徒長??茖W施肥掌握好各個時期的施肥量,基肥占總施肥量的40%,每畝施用復合肥20 kg;分蘗肥每畝施復合肥20 kg;穗肥每畝施肥復合肥10 kg;粒肥施用氮肥5 kg。
科學灌溉。分蘗前期淺水灌溉夠苗烤田;盛期適時曬田,抽穗后濕潤灌溉,干濕交替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使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抗病蟲能力。
2、物理防治
(1)燈光誘殺
懸掛太陽能殺蟲燈誘殺螟蛾,每2-3 hm2安裝1盞,殺蟲燈安裝高度以接蟲口離田面1.8 m為宜。
(2)昆蟲性息素誘殺
每畝放置1-2個誘捕器,配二化螟、稻縱卷葉螟專用誘芯,一個月更換誘芯一次。
(3)黃色粘蟲板誘殺
每畝懸掛黃色粘蟲板20-30張,懸掛高度前期黃板底部距水稻劍葉50 cm,后期黃板底部距水稻劍葉20 cm,誘殺稻飛虱、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等害蟲。
(4)防蟲網全程覆蓋育秧
使用20-30目白色防蟲網,于育秧出苗前覆蓋秧田,防止白背飛虱危害。
3、生物防治
(1)稻田養鴨
每畝放鴨15-20只,每隔3天放一次,連續放鴨3-4次,每次8 h,對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具有一定作用。
(2)保護和利用天敵
保護田間的青蛙、蜘蛛、寄生蜂、隱翅蟲等天敵,發揮生物鏈控制害蟲的能力。
(3)應用生物農藥
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每畝用200-300 g蘇云金桿菌(Bt),兌水45 kg,在二化螟、稻縱卷葉螟卵孵化盛期均勻噴霧。
4、化學防治
科學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
(1)二化螟防治
用20%氯蟲苯甲酰胺SC10 mL/畝,兌水50 kg噴霧,在蟻螟1-2齡期噴藥,施藥后保持靜水3-5天。
(2)稻縱卷葉螟防治
畝用5%阿維菌素EC20 mL/畝,兌水50 kg噴霧,在稻縱卷葉螟卵孵化高峰期到1-3齡幼蟲高峰期噴藥。
(3)稻飛虱防治
畝用25%噻蟲嗪WG2-4 g,兌水50 kg噴霧,在稻飛虱若蟲盛發期施藥,噴霧時應將噴頭塞進稻縱間,噴到稻縱基部稻飛虱棲息危害部位。
(4)稻瘟病防治
畝用40%稻瘟酰胺SC40 mL/畝,兌水50 kg噴霧,在葉瘟發現發病中心或急性病斑時立即施藥控制發病中心,防止病害擴散蔓延或暴發流行;預防穗頸病,可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施藥。
(5)紋枯病防治
用30%苯醚甲環唑·丙環唑EC20 mL/畝,兌水50 kg噴霧,在發病初期施藥。
(6)白葉枯病防治
用20%葉枯寧WP100 g兌水50 kg,在發現發病中心時用藥,噴藥后灌水保持靜水。
二、效益分析
1、經濟效益
調查水稻綠色防控示范區和常規防治區的經濟效益情況,示范區比常規防治區綜合防治效果好,產量高,米質優,純收入增加。示范區平均綜合防治效果達90.56%,比常規防治區防效85.24%,防效提高6.24%;示范區平均畝產460 kg,比常規防治區平均畝產410 kg增產12.20%。示范區雖綠色防控每畝投入成本比常規防治區多380元,但產品無污染,米質優,市場售價高,平均4.4元/kg,比常規防治區平均3.6元/kg售價提高0.8元/kg,畝純收入增加15.00%,詳見表1。
2、生態效益
農藥使用量減少,天敵增加。調查水稻綠色防控示范區和常規防治區,綠色防控示范區全年使用農藥防治3次,制劑使用量50 g/畝,比常規防治區全年使用量農藥防治5次,制劑使用量80 g/畝,減少農藥使用次數2次,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37.50%。同時,示范區蜘蛛、隱翅蟲、寄生蜂、瓢蟲等天敵明顯增加,平均165頭/百叢,比常規防治區105頭/百叢,增加57.14%,詳見表2。
3、社會效益
綠色防控示范帶動了福安溪柄鎮綠色農業的發展,水稻糧食產品,米質好,質量安全,得到廣大消費者信賴和認可。同時,農藥使用量減少,減輕環境污染,有利于保護生態平衡,促進農業可持續的發展[2]。
無公害、綠色、有機是農業發展的方向,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進一步促進了溪柄鎮農產品提檔升級,提升了農作物優質、高產、高效,引領帶動了全鎮農業產業綠色發展。成為溪柄鎮發展農業經濟、助推鄉村振興、促進群眾脫貧致富的農業產業[3]。
參考文獻
[1] 樓潤忠,徐有祥,黃利民,等. 水稻甬優系列病蟲害防治技術[J]. 浙江農業科學,2014(6):874-877.
[2] 謝萬森,卓 仁,等. 福建福安市茶果害蟲應用推廣殺蟲燈效益分析[J]. 中國園藝文摘,2018(2):72.
[3] 李 方. 巢湖市水稻主要害蟲綠色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D]. 安徽農業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