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玉米種植面積呈現逐漸縮小趨勢,為了提高單位面積的玉米產量,需要加強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該文首先論述了玉米新種植技術推廣應用的重要性,然后提出構建技術推廣體系,充分發揮科研教育部門的技術指導,加強農業專業合作社引導帶動作用,鼓勵地方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等具體的推廣途徑,促進玉米種植新技術進一步推廣應用,提升玉米種植效益。
關鍵詞:玉米;種植;新技術;推廣途徑;推廣體系;農業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
范為語. 推廣玉米種植新技術的重要性及途徑[J]. 農業工程技術,2020,40(20):92.
隨著時代發展,技術創新對農業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是突破傳統種植模式、應用科學技術改變及提高農業生產力、協調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玉米是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山東省是玉米生產大省,為了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加強玉米種植技術創新非常必要。
一、玉米種植新技術推廣應用的重要性
1、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玉米是重要的糧食型作物和經濟型作物,具有廣泛的用途,在全國大面積種植。在玉米種植過程中,栽培技術的選擇和推廣會直接影響到玉米的產量和品質。如果缺乏合理的栽培技術,采用傳統的栽培模式,玉米產量在短時間內難以提升。為了保障玉米單位面積的產量,更好滿足國家糧食安全需求,要選擇適合當地的玉米種植技術,這樣才能夠確保玉米生產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此外,在玉米種植過程中完善栽培管理措施與有效推廣應用新技術,能夠將先進的科研技術成果轉變成實實在在的生產力,進一步加快玉米現代化發展進程,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1]。
2、有利于選擇合理的種植區
玉米的種植范圍較廣,生長能力較強,能夠在不同的溫帶種植,在不同的地形條件下都能夠取得很好的產量。但是在大規模的玉米種植中,地形和氣候對玉米的產量和品質有較大的影響。在不同地區玉米的生育周期以及生長環境不同,種植之前加強玉米種植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能夠引導種植戶科學選擇玉米品種和栽培管理模式。此外還需要綜合考慮當地的降雨和溫度變化,保證選擇最佳的種植區域,避免玉米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受到不良自然因素的影響,危害玉米產量和品質[2]。
二、玉米種植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途徑
1、構建技術推廣體系
很多基層地區的農民習慣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保守思想根深蒂固,在玉米種植新技術推廣應用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疑慮,認為新技術應用存在一定的風險。即使傳統的玉米種植技術不能夠提高玉米產量,但是可以保證玉米產量的平穩,這種觀念會嚴重制約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為了進一步加快先進技術的有效推廣,相關工作人員要深入基層充分了解農民的思想認知和具體想法,結合實際構建專業化的農機技術推廣小組,從而為廣大農民群眾帶來更多的優惠和政策幫扶。
2、發揮科研教育部門的技術指導作用
玉米種植新技術要想在廣大基層地區得到高效的推廣應用,離不開科研和教育部門的幫助。在玉米新技術推廣應用過程中,科研單位和教育部門可以與政府部門合作,發揮自身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的導向作用,利用科研單位和教育部門的科研教育優勢,取得農民的信任,加速玉米種植新技術的推廣應用[3]。
3、發揮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引領帶動作用
基層地區的農業專業合作社是新技術推廣應用的主體,同時也能夠為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很多幫助。農業專業合作社是新技術、新模式應用的主力軍,是新興生產組織的代表,更依賴于新的生產技術提高產量和品質,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
農技部門應該加強與基層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有效對接,在各個村集體的專業合作社建立新技術推廣應用示范基地,利用合作社建立農技推廣部門和農民之間的紐帶關系。通過率先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廣應用新技術,讓農民看到新技術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收益,從而以點帶面,加快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改善傳統玉米種植中存在的多種不足,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4、發揮地方農業龍頭企業的作用
農民對新技術應用存在抵觸心理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擔心新技術應用會影響玉米產量和品質,最終影響到經濟收入。政府部門應該加強與地方龍頭企業的合作,發揮地方龍頭企業的輔助帶動作用,更好承擔新技術推廣應用過程中所存在的多種風險,建立“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發展模式。農民嚴格按照企業所制定的各項技術標準開展玉米種植,生產出的玉米由企業直接回收,保障農民群眾的經濟效益不受損失。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科學技術不斷向前發展,農業生產過程中一大批先進的技術逐漸應用其中,有效轉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為了進一步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要加快玉米種植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選擇合理的推廣途徑,確保農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國恒,孫代娣. 玉米種植新技術推廣的有效途徑[J]. 吉林農業,2018(15):39.
[2] 王念麗. 玉米種植新技術推廣途徑分析[J]. 種子科技,2018,36(5):41.
[3] 路青梅. 玉米種植新技術推廣途徑分析[J]. 南方農業,2017,11(1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