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可以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是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的主要方式。該文對小麥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進行簡單總結,包括機械化整地技術、機械化播種技術、機械化植保技術、機械化噴灌節水技術、機械化聯合機械收獲及烘干技術等,為小麥機械化生產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小麥;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
李曉偉. 安徽濉溪縣小麥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J]. 農業工程技術,2020,40(20):56+60.
近年來,小麥生產機械化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生產種植效率大大提高。目前機械化作業是小麥生產的大勢所趨,可實現小麥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生產,提高小麥產量。
濉溪縣地處安徽省淮北市境內,氣候條件比較適合小麥生產,是全國小麥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小麥栽植歷史悠久。多年來,濉溪縣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積極將傳統的小麥生產與市場密切結合起來,推動小麥生產向小麥經濟跨越[1]。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濉溪縣積極發展小麥生產的全程機械化種植,從薄弱環節入手,重點解決機械化整地、播種、植保等全程機械化環節的短板,整體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植保、秸稈處理、收獲、烘干等機械化水平提升較快。2020年小麥生產中機械化收獲比例達到100%[1];2017年濉溪縣成功獲得主要農作物基本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的稱號,2019年、2020年均被安徽省確定為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片建設和農機化技術集成示范推廣項目建設示范縣[1]。本文結合實踐,對小麥生產的各項機械化技術進行簡單總結探討。
一、機械化整地
1、土壤機械化深松技術
土壤深松機械化技術就是在不翻土、不打亂原有土層結構的基礎上,利用深松機械對土壤進行疏松處理,以打破犁底層,加深土壤耕作層[1]。土地深松是近年來國家重點推廣的增產技術措施之一,應用該項技術可徹底打破堅硬的犁底層,使土壤結構得到合理優化,從而提高土壤的吸水能力,改善土壤結構,增加肥料的溶解能力,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降雨徑流,節本增效,增產增收。該項機械化技術實施要求土壤中的含水量范圍在15%-22%。
小麥與玉米輪作地區可在玉米收獲后進行土壤機械化深松,深松深度應結合田塊實際情況而定,一般控制在25-40 cm。第1年以打破犁底層為原則,之后每次深松的深度逐漸加深,機械化深松作業一般可每2-3年進行1次[1]。深松之后及時旋耕、鎮壓,防止水分散失過快,確保播種時土壤墑情適宜。
2、機械化深耕技術
機械化深耕技術就是用深耕犁將深層的土壤翻出來、淺層的土壤翻下去。該技術實施時要結合實際情況對作業地段進行劃分,控制合理的長度及寬度。機械化深耕作業時要求土壤墑情良好,結合田間地塊的大小、翻耕的深度等條件選擇合適的機械。耕深一般控制在20-25 cm;有的地塊耕作層比較淺,可結合秸稈還田增加耕作深度,要求底部翻耕的生土層深度在12 cm以內。深耕作業行要直,50 m內的直線度誤差在15 cm以內,確保不發生重耕、漏耕等。
二、機械化播種
1、小麥機械化深松分層施肥精播技術
結合小麥田的規模以及產量水平,選擇合適的深松分層施肥精播機進行機械化生產[2]。結合當地實際,播幅一般在2-3 m。
根據本地氣候、前茬收獲時間、小麥品種特性及土壤墑情,本地小麥機械化深松分層施肥精播技術適合安排在10月上中旬,具體時間要結合農情、墑情、氣溫情況進行合理調整。播種時要求土壤墑情充足,如果墑情不夠可進行淺播,之后澆入蒙頭水。
不同品種播種量有所差異,對于高產田塊或者分蘗率高的小麥品種,播種量一般在120-165 kg/hm2,基本苗密度在225-270萬株/hm2。如果當地氣候干旱且沒有灌溉條件,播種量適宜在180-225 kg/hm2,基本苗密度在300-375萬株/hm2。如果小麥播種時間較晚,可適當增加播種量。
要嚴格控制播種深度,一般在3-5 cm。播種深度要一致,播前整地,播后鎮壓,確保地表平整、上松下實,沒有明顯的壅土,以確保全苗,苗勻、苗壯[1]。
2、小麥機械化免耕施肥播種技術
小麥機械化免耕施肥播種技術就是在秸稈還田覆蓋的情況下,不對土壤進行耕翻處理,選擇免耕施肥播種機一次性完成多道工序的技術[2]。結合土壤墑情在10月5-15日播種,確保土壤墑情足,如果墑情不足則要提前進行造墑。合適的播期內,寧可適當晚播也要造足底墑。播深以3-5 cm為宜,播種量控制在120-150 kg/hm2。苗帶的寬度以10-12 cm為宜,行距在30 cm左右。播種要求均勻、播深一致、連續鎮壓;播種后地表要平整,無明顯壅土。
3、小麥機械化寬幅精播技術
小麥機械化寬幅精播技術就是在秸稈還田深耕整平的基礎上,采用小麥寬幅精量播種機械一次進地完成開溝、寬幅播種、覆土、鎮壓等多道工序[2]。該技術改傳統的小行距條播方式為等行距寬幅播種,改傳統密集條播成行的方式為寬幅分散式粒播[1],可以確保播種均勻一致,無缺苗斷壟等[2]。播種時要求土壤墑情充足,播后及時鎮壓,確保全苗,苗齊、苗勻、苗壯。入冬前及時澆越冬水,為麥苗的安全越冬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2]。
三、小麥病蟲害機械化防治技術
小麥的機械化植保技術是選擇專用的植保器械,對準小麥的根莖葉部位或者土壤噴施適合的藥劑,可采用自走式噴霧機、無人機等。不同的病蟲害類型,要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藥劑,要求附著率較高,盡量減少藥劑的漂移,用藥量要與當地農業技術要求保持一致。
機械化防治中要求機械不發生漏噴、重噴等。施藥機械輪距應和播種行距匹配,以減少輪軋損害。機械化植保作業時,同塊地、同種作物要求3天內完成1遍。如果風力在3級以上、空氣中水分含量高、溫度高的情況下,則不適合進行病蟲害的機械化防治[3]。
四、小麥機械化噴灌節水技術
機械化噴灌技術就是選擇合適的機械對水施壓,噴射到低空中適度霧化后均勻落到地面和作物上。結合小麥對水分的需求特點,制定出各階段的灌溉計劃。如果水資源比較缺乏,灌水可選擇在小麥對水分最為敏感、影響產量效果最明顯的時期進行[1]。
機械化灌溉要求均勻灌水、強度適宜、合理霧化。此外,灌溉水源要清潔,泥沙含量低;如果灌溉水源有很多雜質、存在嚴重污染,則需要過濾后才能用于小麥灌溉[4-5]。
五、小麥機械化聯合收獲及烘干技術
1、機械化收獲技術
選擇小麥機械化聯合收獲機在完熟期時進行收獲,以提高效率。機械化收獲前要對小麥植株的倒伏情況、生長狀態、田間道路等提前進行考察,及時清除田間存在的障礙,并對可能威脅到機械安全操作的危險地帶、田埂等提前做好標記。聯合收獲機械要求總損失率在3%以內,漏割率低于1%,脫凈率超過98%,秸稈的切碎長度不得超過10 cm,均勻拋灑還田。
2、機械化烘干技術
小麥完熟期,如果天氣晴好應盡量在籽粒含水量降至13%以下再收獲。如果完熟期后有連續陰雨天氣應提前搶收,在保證小麥品質的基礎上,選擇烘干機械降低小麥中的水分含量,便于安全貯存。需要注意的是,機械烘干后要經過60 min以上的緩蘇,以提高小麥品相。
參考文獻
[1] 王興于,劉梧林,何 鑫,等. 濉溪縣發展小麥經濟的經驗與啟示[J]. 安徽科技,2004(5):22.
[2] 聶紅民. 麥套花生全程機械化種植技術[J]. 農業科技通訊,2019(2):20-21.
[3] 王 琪. 小麥種植全程機械化技術[J]. 農民致富之友, 2019(25):9.
[4] 王仙萍. 小麥全程機械化高產栽培配套技術[J]. 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2):187.
[5] 董佑福. 山東小麥玉米全程機械化生產的實踐與探索[C]. 中國農業機械學會國際學術年會,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