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康強 卓文婉 李勇 孫琦琳 黃邦夏



[摘要]本文從送審規模、審計時效、審計質量三個維度,重點介紹基于集中化改革背景下“三維五化多元”投資審計新模式,深入探究提升投資審計效能的有效方法和途徑,為企業內部審計轉型發展注智賦能。
[關鍵詞]投資審計 ? ?新模式 ? ?多元
隨著工程建設項目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傳統的審計方法已面臨巨大沖擊和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隨著企業內部審計集中化改革的快速推進,原有的分散管理模式轉變為“全集中”審計統籌管理模式,現有的建設項目審計模式已難以支撐投資審計業務快速發展及集中化管理變化帶來的新要求。立足新時期企業內部審計環境變化,構建適合現狀及未來的投資審計新模式、突破當前管理難題、精細化過程管控、實現內部審計工作提速增效已成為企業內部審計工作面臨的挑戰和亟需解決的難題。
一、“三維五化多元”投資審計新模式實施背景
一是地市屬地化管控能力削弱。集中化改革后,地市撤銷內審機構及人員,地市公司投資審計項目持續穩定開展的屬地化管理職能存在缺位,部分地市現有資源和水平難以支撐審計精細化管控要求。人員集中后,屬地管控監督力度下降、時效響應慢。二是審計項目執行差異性明顯。不同送審部門、不同地市、不同外部審計專業機構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支撐資源存在差異。不同送審項目、不同地區的投資審計項目實施的審核標準、作業規范、成果質量差異較大。三是項目質量管控力度不足。傳統的投資審計項目質量檢查形式單一、控制方式方法成效不明顯,難以形成長效質控機制。四是審計時效與質量間存在矛盾。審計項目部分環節為質控關鍵,但也存在耗時長、影響效率的問題。
二、框架設計思路
聚焦送審規模、審計時效、審計質量三個維度,以集中統合能力增進公司投資審計效能,開展人員集中化、審核標準化、勘查差異化、復審常態化、送審信息化的“五化”能力建設,同時建立多元化溝通渠道和全方位咨詢服務支撐方式,構建“三維五化多元”投資審計新管控模式(見圖1),全面支撐內部審計轉型發展,實現投資審計工作的提速增效。
三、實現路徑
(一)圍繞“送審規模”管理維度,關注送審顆粒度的確定和配套實施細則的完善
1.審前控顆粒、定模板。明確投資審計最小送審顆粒度,采購訂單/單項合同,禁止拆分送審,并通過信息化系統自動校驗送審顆粒度是否符合規范。同時細化投資審計實施細則,規范全套送審資料模板及格式,設置送審金額下限,鼓勵同項目、同框架、同單位合并送審,最大程度實現審計資源的精準投放,提升審計效益。
2.審中優服務、強監控。一方面,建設投資審計服務廳,實現資料預審統一歸口管理和過程問題快速響應,同時提供多元化溝通渠道和全方位咨詢服務支撐方式;另一方面,明確投資審計全生命投資關鍵環節時限要求,系統自動實現點對點不間斷提醒,同時建立分析監測模型,設置紅黃藍三級預警機制及優先督辦管控,提高基于規模批量審計的實施能力。
3.審后控風險、重閉環。注重審計成果的推廣,定期歸納共性審計問題,建立典型審減案例庫,統一審核標準,定期召開建審溝通會和合作伙伴交流會;組織開展“以案治本”活動,從源頭推動業務部門規范前端管理,規避同一問題反復出現,降低企業內部管理風險,為后續審計工作的高效開展創造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二)圍繞“審計時效、審計質量”兩個管理維度,聚焦五化能力鍛造提升
1.隊伍建設實現“人員集中化”。見圖2,實現對投資審計專職人員的集中管理、考核和調度,統一開展審計業務。同時,為強化地市投資項目審計風險的現場管控,本著“降本增效”的原則,創新引入地市投資審計專員屬地化現場駐點的雙重管理運作模式。一方面,明確界定省市投資審計人員配置要求和關鍵職責分工界面;另一方面,發揮省公司集中統合能力,以編制、選聘、考核、培訓四方面為抓手,優化投資審計專員運作管理模式,持續提高投資審計專業水平和實施能力。
2.作業規范實現“審核標準化”。建立審核標準化的管理體系,全面制定并完善投資審計全過程作業管理規范。統一管理規范,統一審核標準及作業模板,統一送審及審計項目實施流程,并固化于信息系統中。一是建立全套送審資料模板,提高送審資料的規范性。將送審資料數據直接轉化為審計系統數據,實現送審資料統一收口管理,提高數據分析的準確性和效率。二是優化審計過程各類明細表,明確審核原則,規范審計中介機構的審核成果輸出。三是豐富審計報告呈現樣式,使過程詢價文件、現場勘察圖文并茂,提升審計結果的可靠性。
3.現場監督實現“勘查差異化”。審計集中化及“工程決勝行動”都對審計時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根據在審項目進度分析,項目勘察已成為制約項目進度的主要瓶頸之一(在審項目勘查用時約占項目總用時的30%以上)。為此,對現行投資審計項目勘查范圍及勘查比例要求進行優化調整,實施現場勘查多情景差異化管理以提高勘查效率是必然選擇。一方面,按送審金額分檔、送審項目專業分類設置不同實施情景;另一方面,確定差異化方案的實施變量,并根據情況適時調整各參數。同時借助現場勘查APP,實現勘查全過程可視跟蹤,提高廉潔風險防控能力(見圖3)。
4.質量管控實現“復審常態化”。通過審中、審后一系列質量復核常態化管控措施,加強對審計中介機構服務質量的管控,推動工程建設部門前端管理精細化,減少各地市各審計項目質量差異。一是制定統一的復核標準及審核要點(9項復核要點、34項復核細則),在審中環節全量實施常規復核。二是建立工程項目造價指標分析庫,快速查找結算費用異常細項。三是每年例行開展造價審計項目質量后評估。根據風險評估測算模型,選取部分問題典型的審計項目,圍繞重要風險點開展專項質量評估。同時,為確保復審常態化機制持續運行并有效發揮作用,分析復審機制長效運行的先決條件,構建四項重要配套保障能力:一是法律依據(合同)保障。將復審相關條款、復審與初審審計中介機構的差異和費用核算、扣罰規則寫入審計中介機構服務合同。二是系統流程支撐。在建設項目審計系統中開發復審模塊,實現必審項目復審流程的系統流轉,抽審項目手動選擇,確保復審全流程跟蹤監控。三是考核管理辦法及溝通機制完善。完善初審、復審單位的考核管理制度,強化二次復審結果應用;建立定期通報及交流警示機制,推進復審發現問題的及時糾正、整改。四是獨立的專業復審機構參與。確保承接復審業務的專業審計機構的獨立性,不再參與同類項目的一審審核工作。
5.系統支撐實現“送審信息化”。通過建設項目審計系統與外圍相關業務系統對接改造,進一步提升送審資料電子化、信息化的水平,推動送審資料信息化程度持續提升。一方面,對接工程建設管理系統(PMIS),審計資料直接從PMIS建設環節提取,推動送審資料從紙質化向電子化轉變。同時,實現施工單位及建設部門一鍵送審,實現審計意見及時交付以及100%項目全程可視可溯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對接采購合同系統(SCM),輸入合同或采購訂單編號,自動提取符合送審條件的合同/訂單的全字段信息和基本送審信息,進一步提高送審項目的準確度(見圖4)。
四、階段性成效
“三維五化多元”投資審計新模式,成功緩解了審計集中化改革所帶來的業務增量壓力,審計效能和質量均得到極大提高,在審計精細化管理、風險防控及降本增效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一是實現審計效率和審計效益雙提升。二是有效提升審計質量。通過過程常態化復核和定期質量后評估,及時對審計結果進行偏差預警,確保審計結果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堵塞了“高估冒算”風險漏洞。三是推動業務前端過程管理精細化。四是顯著提升投資審計內部管理效能。結合勘查APP,按場景實施差異化“遠程+現場”勘查,解決了現場勘查影響審計項目時效的瓶頸問題,實現審計質量和效率的平衡。送審信息化實現了“一鍵送審”,大大提升了送審效率,并實現全程可視可溯的信息化管理。審核標準化實現投資審計全過程各項作業標準文檔及管理規范,使投資審計審前、審中、審后全過程統一標準管理。五是基礎研究取得較為突出的理論成果,為企業內部投資審計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管理模式和實踐經驗。
(作者單位: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東有限公司,郵政編碼:510627,電子郵箱:13802887887@139.com)
主要參考文獻
郭麗萍.關于企業內部審計質量的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商業, 2019(14):16-18
郭強,豐滿.探索新時代內部審計創新發展之路[J].中國內部審計, 2019(6):64-67
劉華京.企業內審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徑分析[J].財會學習, 2019(26):28-33
丘君.審計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企業改革與管理, 2017(7):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