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喜哲 張加珍 李森 劉傳剛 夏剛寧
亡羊而補牢,不如防患于未然。隨著企業生產技術的提升,規模不斷擴大,突發事件的不確定性和管理難度也在加大。當突發事件發生時,能夠快速傳達信息、準確實施應急指揮指令,應急組織機構在現場有效處置等都是減少人員傷亡和企業經濟損失的關鍵。
隨著我國經濟高質量快速發展,很多企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管理層級不斷增加,企業的應急管理難度也在加大。快速有效地應對突發事件仍是應急管理最棘手、最核心的工作,一旦錯過響應時機或處置措施不當,后果難以想象。因此,如何對突發事件進行有效管理,避免危險行動,避免最壞結局,是各行各業應急管理者共同探討的課題。
突發事件發生后,企業應在第一時間將準確的信息通知相關人員和部門。根據突發事件的性質不同,有些突發事件要“自上而下”進行通知,如自然災害類別中的臺風、強降雨等,由國家氣象中心發布相關信息,地方政府、企業依次傳達信息并進行部署安排。有些突發事件,要“自下而上”進行匯報,如事故災難類別中作業現場的火災、爆炸等。由事故發生單位或現場向企業、政府等上級部門進行報告。對突發事件的處置指令一般是“自上而下”,而對突發事件處置落實情況的匯報則是“自下而上”進行。因此信息的傳遞是雙向的,企業應建立能夠雙向快速傳達準確信息的渠道。
企業一般是建立總值班室或總調度室,安排員工24 小時值班值守。作為信息傳遞樞紐,總值班室應建立健全信息傳遞制度,規定如何與相關人員或部門進行信息傳遞,特別是對于非24 小時運行部門應設置隨時保持待命狀態的值班人員,確保總值班室可以第一時間聯系到相關部門。企業要根據信息的類別,明確信息傳遞的流程和方式、方法,對信息內容、表格進行必要的規范,并且配置相應的資源,以確保信息傳遞的快速準確。
對突發事件進行應急響應的一個關鍵步驟是啟動應急指揮中心,下達應急指令,進行應急指揮。應急指揮中心的設置沒有統一的模式要求,企業應根據自身生產經營和管理特點進行設置。在高風險行業,一些大型企業會在應急指揮中心安排24 小時工作人員,安裝通信設備、大型計算機、先進的顯示屏幕等裝備,這為應急指揮中心處置突發事件創造了一個穩定、可靠、隨時可用的場所。與此截然相反的是,很多小型企業的應急指揮中心是由總值班室發展而來,僅僅在墻上多懸掛了一些應急處置流程圖,多安裝了幾部電話。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企業只要建立了設施高檔的應急指揮中心就萬事大吉了。事實上,有效的應急指揮中心必須要實現企業對突發事件實施快速準確的應急處置指揮和決策。在對應急功能進行詳細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一個設施裝備與功能相匹配的普通應急指揮中心,要比建立一個設施昂貴卻無法提供足夠支持的大型應急指揮中心更有意義。
事實上,一個大型企業有多級應急指揮機構,可稱作應急指揮中心。有些業務部門可能設有自己獨立的應急指揮中心,如企業中的消防部門和安保部門。消防部門一般將應急指揮中心建在消防總控制室或生產總調度室,有些治安部門則是將監控中心作為應急指揮中心。其他工程搶修中心和車輛管理部門一般也將自己的調度部門作為本部門的應急指揮中心。但是,每一個應急指揮中心關注的焦點都是管理各自組織的應急響應,部門性應急指揮中心接到上一級應急指揮中心的指令,啟動自己的標準運行程序,分派自己的資源。因此,企業應將各層級、各功能的應急指揮中心建立聯動,形成應急指揮系統,更有利于對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指揮。企業必須保證各級應急指揮中心做到政令一致,暢通無阻,確保應急指揮指令在第一時間準確實施。
企業根據生產規模和業務特點,建立應對突發事件的組織機構。一般的應急組織機構由應急領導小組、應急領導小組日常工作機構、應急工作主要部門、應急工作支持部門組成。應急管理工作中,根據突發事件類型,由各應急工作主要部門、應急工作支持部門組成應急工作組,在應急領導小組的領導下,支持應急指揮中心開展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根據突發事件的級別,企業應建立不同層級的應急組織機構,以應對不同級別的突發事件。應急領導小組應由各級組織的高層領導團隊和應急相關部門的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組長由組織內最高管理者擔任,并指定一名領導小組成員擔任副組長,在組長不在時承擔組長的責任和權利,保證應急組織應對突發事件管理的連續性。
企業建立各級應急組織的目的不僅要加強各級組織的日常應急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做好應急狀態下對突發事件的應對工作。各級應急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是協調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應急體制、應急機制和制度建設;優化應急資源配置,健全應急救援隊伍,組織應急指揮中心建設、維護和支持工作;研究、決策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事項,以會議紀要形式記錄議定事項,按照部門職能落實責任,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督促落實;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的發布工作;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領導,組織開展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包括應急決策、指揮處置、派出現場工作組、新聞發布等突發事件應對工作。
企業在完善內部應急組織保障的同時,還應建立與企業外部的協調聯系機制。特別是當突發事件級別較大,超出企業資源能夠滿足的應急處置時,企業需立即啟動外部協調聯系機制。企業應建立所有與外部聯系機構的名單、聯系人和聯系方式,必要時還應有備選機構,以確保在第一時間能夠聯系到所需要的資源。隨著突發事件等級的擴大,應急處置的決策指揮權要上交上級突發事件管理部門,這時企業必須做好配合工作,緊密與外部應急協調聯系。
對突發事件的有效處置,很多時候需要依靠很強的專業技術力量。不同類別的突發事件所需要的專業技術不同,如發生地震、化學品泄漏和放射性突發事件時,就需要地質學、化學、放射學等特定領域的技術專家。企業應按照預設的突發事件類別,組織企業內部專家及行業相關技術專家,建立專業性全面的應急專家團隊,為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做支撐。
當突發事件發生后,可安排應急專家評估突發事件當前的現狀,可以采取的技術手段,以及預測其未來的發展趨勢。例如,應急專家可能使用國家氣象中心對即將到來的臺風預報,預測風向的改變并可能以此為依據判斷企業生產廠區內設備設施的安全影響,提出應急處置措施,供應急組織機構及時進行決策。各級組織需為應急專家提供對突發事件監測的相關數據信息,以便于專家團隊預測突發事件的發展變化并判定,隨著突發事件的發展趨勢,應急處置是否需要更多的資源滿足發展的新需求。同樣,隨著突發事件發展趨勢向好,對資源需求降低,應急專家也可以預測結束時間,不再需要應急資源支持或應急處置措施。
突發事件數據信息管理對企業應急決策和指揮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應對自然災害事故時,企業應急領導小組應掌握突發事件現場的環境條件、傷亡人數、財產和環境損失的數據,還要獲取臺風和防汛方面的天氣數據。如果事故還涉及現場未知物質的泄漏,其物質檢測鑒定也是在現場進行的,現場人員還應把檢測鑒定結論及時上報給應急領導小組。只有全面準確掌握突發事件的數據信息,企業才能制定科學有效的應急處置措施。企業應對突發事件的數據信息收集整理,相關人員需進行必要的培訓,必須確保數據信息管理人員掌握相關技能。如果工作人員不能理解所收到的信息,就有可能錯誤地記錄信息。在許多方面,比起根本沒有信息,一個不準確的信息可能更具有誤導性,增加危險。
做好數據信息記錄是所有參加應急處置人員的一個重要任務,而不是某一個人的獨有任務。建議每個應急處置人員都寫應急處置日志,記錄工作中的數據信息。特別是參與信息傳遞的人員,更要詳細記錄,從總值班室、應急指揮中心打進電話、打出電話的時間、電話涉及的相關者、電話的內容等均應詳細描述。各級應急組織必須不斷更新突發事件發展狀況和資源狀況等相關數據信息。
對于數據信息適用的文件內容框架、表格形式等應提前設計好。企業為正常情況設計了正常的數據信息管理系統,這個系統可能不適合在緊急條件下使用,因此企業應設計好在突發事件應急響應過程中數據信息管理的相關文件。在應急狀態下,企業有能夠滿足所有部門需要的應急表格,數據信息記錄就簡單多了。企業對于數據信息的記錄、保存應有所規定,以確保對最重要的響應行動有所記錄并保存,要記錄突發事件及處置的狀況,以及應急決策的時間和有效性。同時,這些數據也是應急響應行動結束后進行評估所必需的,準確的評估也為后續改進應急管理提供了依據。

受限空間作業人員急救演練現場
突發事件發展和處置情況相關信息應及時向媒體和公眾發布,盡量避免給企業帶來負面影響,減少公眾擔心和社會影響。企業一般指定一名新聞發言人,由應急領導小組授權,代表企業統一發布信息工作。必要時,應新聞發言人要求,企業還需安排相關專家參加信息發布,以回答專業的具體問題。在信息發布前,新聞發言人應了解新聞媒體和公眾需求的信息,做好信息發布準備工作,如需要的圖表資料等,以便能夠準確詳實地向媒體和公眾發布信息,盡量使媒體和公眾的信息需求得到滿足。
對于級別小的突發事件處置,突發事件現場基本能夠提供相應的資源支持,如提供行政支持和后勤支持等。但是,對于較大級別或較大區域范圍的突發事件處置,應急資源支持一般就轉移到上級應急組織機構或應急管理部門。應急資源包括人員、資金、應急設備設施、交通車輛、住宿、辦公設施等,這些資源要求短時間內必須配備到位。因此,企業必須打破常規,制定應急狀態下對應急資源進行調配的制度或程序,按照應急預案或應急資源計劃要求做好日常應急資源的配備和管理工作,確保在應急狀態下資源支持到位。
以上7 個方面總結了企業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機制和措施。雖然突發事件不能被完全準確地預測,但企業需時刻做好應對突發事件的準備。面對突發事件,做到從容應對、有效處置、隨機應變,達到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