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振永
在2020 年4 月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的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抓緊解決復工復產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力爭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確保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這次會議強調的“常態化”,就是針對最新情況提出的新要求。我國安全生產執法隊伍如何適應新時代要求,是各級政府及其應急管理部門必須解決好的課題。堅持底線思維,做好打一場“持久戰”的各項準備,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種安全風險挑戰。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確定性、世界經濟形勢的復雜性,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堅持底線思維,以常態化舉措確保防疫發展“兩不誤”。說到底,疫情防控常態化就是將之前的好舉措融入日常,繼續為工作生活保駕護航。疫情防控常態化既是對科學決策、狠抓落實的考驗,也是對創新工作理念、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的倒逼。
一是產業結構轉型加快。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 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0 萬6 504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 萬0 186億元,下降3.2%;第二產業增加值7 萬3 638 億元,下降9.6%;第三產業增加值12 萬2 680 億元,下降5.2%。特別是一些傳統行業受沖擊較大,疫情在倒逼這些企業走上轉型升級之路;一般產業結構層次、要素投入產出效率、科技創新能力等均處于較低水平的中小微企業受到巨大沖擊。另一方面,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展現出強大成長潛力。
二是用工流動性加大。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員工流動性加大與之前普遍存在的招工難問題有所區別。之前是企業提供招聘崗位大于求職人數的情況,很多企業不能招聘到所需用工,而員工高流動性也是員工主動跳槽或者辭職造成的;今年出現的員工流動性加大情況是由于企業不能復產復工客觀因素造成的。智聯招聘2 月17 日至2 月21 日的招聘和求職大數據分析,與2019 年同期相比,復工第三周招聘職位數下降57.27%,平均招聘薪酬環比下降2.35%。
三是復產導致生產安全風險加劇。一些企業安全設施不能做到與主體工程“三同時”,一些企業購進的設備、零部件、工具、勞動防護用品質量差,一些老企業設備設施陳舊、隱患多,一些中小型企業多為近年來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而新建的,急于短期收回成本,安全投入嚴重不足。這些企業在長時間停產停工后復產,難免會有急于挽回損失的心態,加班加點、超負荷、超能力生產的情況必定存在,這些因素的疊加,增大了安全風險,如果管控不到位,很容易發生生產安全事故。

執法人員現場檢查化工企業復工復產工作
多年來,全國各級承擔安全生產監管任務的部門不斷完善權責清單,完善安全執法程序,提高執法工作效能,為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作出了重要貢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以來全國安全生產現場執法工作不能正常開展,甚至執法計劃也受到嚴重影響。據統計,今年一季度全國工礦商貿行業現場執法檢查次數同比下降35.3%,行政處罰次數同比下降20.4%。這說明常規的線下現場執法工作受疫情影響非常大,受各種管控措施和企業停產停工影響,執法人員無法到企業現場進行執法檢查,特別是在疫情嚴重的地區更是如此。
一是安全生產執法力量有所攤薄。在當前的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中,一些地區調整充實疫情防控監管職責,基層的執法人員還承擔了企業疫情防控的監管工作,行使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由衛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門行使的相關行政處罰權、強制權和臨時管控措施,一定程度上攤薄了安全生產執法力量。
二是柔性執法潛藏的安全隱患沒有徹底消除。迫于經濟形勢下行壓力和各級政府的各類保護政策,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期間,各級安全生產監管執法機構堅持嚴格執法與柔性執法相結合,對于推動企業盡快復工復產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存在把關不嚴的情況,可能放過一些較大問題隱患,且執法人員容易忽視之前執法檢查留下的“坑”,如不及時消除,也會給企業安全生產埋下隱患。
三是企業經濟效益下降和加強安全生產管理的矛盾加大。受經濟形勢下行和經濟效益降低的影響,企業在利潤降低面臨經營壓力持續增大的情況下,會凸顯與安全管理之間的矛盾。一些企業出現特殊崗位作業人員跳槽流失的情況,企業重新招聘或者對崗位員工進行培訓都將導致時間和經濟成本增大,短期難以彌補。部分企業受經濟效益影響開始裁員,專職安全員也是裁減對象。另外,一些企業依托中介服務機構提供安全管理和技術服務,因難以負擔費用也暫時中斷了相應服務。

鋁加工企業有序組織復工復產
2020 年2 月23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提了3 點要求,一要狠抓工作落實,二要增強憂患意識,三要提高工作本領。面對疫情防控常態化,必須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健全安全生產執法制度、完善執法程序、創新執法方式、加強執法監督,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不斷提高執法效能,促進地方黨委政府安全生產領導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落實,為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加快執法信息化建設。建立“互聯網+監管”執法工作機制,推進執法信息系統建設,實現執法工作管理、過程監控、裁量判定、統計分析、數據推送的實時化,盡快形成以信息化、智能化、規范化為特征的安全執法新模式。依托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積極推進在線執法,充分運用企業信用監管系統和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等平臺,加強智能監控和大數據預警分析,為開展重點執法、精準執法提供支撐。加大智能化、便攜式執法儀器和裝備使用力度,不斷增強執法專業性,大力推進執法信息網上傳遞和執法文書的電子化操作,進一步提高執法效能。
二是建設執法專業支撐力量。充分利用各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專家力量,分門別類組建專家智庫,健全完善專家管理制度和保障政策,為安全生產執法工作提供智力支持,積極探索社會購買安全執法專業技術支撐服務機制,提高執法工作的專業性和科學性。
三是強化執法后勤保障。按照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原則,將安全生產監管執法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加強相關經費保障。嚴格執行罰繳分離和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嚴禁收費罰沒收入與部門利益直接或者變相掛鉤。強化執法人員職業保障,完善基層執法人員工資政策,一線執法人員依法參加工傷保險,鼓勵各地區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四是明確執法管轄權。明確省、市、縣三級行政執法級別和地域管轄權限,將生產經營單位劃分為不同的安全類別或者風險等級,有針對性地開展執法檢查,實施分類分級監管,實現一家企業一個執法主體,避免重復執法和執法缺位。對安全管理基礎比較好的企業,實行承諾制度,減少執法檢查頻次,強化企業自律,持續提升本質安全水平;對安全管理基礎條件一般的企業,實行計劃檢查、“雙隨機抽查”、明查暗訪檢查,督促加強安全管理,及時改進提高;對安全管理基礎條件差、問題隱患突出、嚴重違法違規、具有高風險和重大危險源以及曾經發生事故的企業,列入重點監管范圍,增加執法檢查頻次,嚴格監管執法,強力推動企業落實主體責任。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智能防控無處不在,大數據應用身手不凡,人工智能嶄露頭角,“線上經濟”蓬勃發展,深刻啟示我們——“智治”時代已經來臨,“少接觸式”乃至“無接觸式”工作方式探索勢在必行,安全生產執法工作要積極探索“線上模式”。
一是多搞“線上”部署。疫情防控期間,工作部署不能等、不能停,要多開視頻會,開短會、講短話,將安全生產執法的相關要求傳達到位。
二是多搞“線上”調研。傳統調研注重“面對面”,“線上”調研更加注重“鍵對鍵”。要適應當今社會信息網絡化的特點,進一步拓展調研渠道、豐富調研手段、創新調研方式。善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輔助分析,從依靠經驗決策向依靠大數據決策轉變。
三是多搞“線上”培訓。進一步探索業務培訓新方式,合理利用微信小程序、手機APP,將線上培訓與線下培訓有機結合,形成新的常態化學習機制,在常學常新中推進監管執法能力不斷提高。解決好工作中最緊迫、最普遍的業務問題。
要堅持底線思維,牢固樹立安全理念。切實增強紅線意識、憂患意識、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充分認識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安全生產執法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把遏制事故發生擺在突出位置,狠抓各項安全防范措施落實,堅決穩住安全的“基本面”,守好生產的“安全線”。
一是不斷增強法治思維。要著力推進安全生產執法透明、規范、合法、公正,強化日常學習教育培訓,引導推動安全生產執法人員牢固樹立法律至上、公平正義、尊重程序、保障生命的法治精神,樹立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的法治意識,敬畏法律,崇尚法律,強化法治信仰,維護法律尊嚴,切實增強運用法治手段解決安全生產問題的能力。
二是嚴格履行執法職責。要堅持嚴格執法,對違法行為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對違法者“利劍高懸”,依法查處違法行為,對不依法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隱患不排查不治理、風險不辨識不管控、對從業人員不培訓不考核、只注重經濟效益不保護職工生命財產安全的企業進行嚴厲打擊,切實解決執法寬松軟和選擇性執法等問題。加強執法檢查的全過程監督,認真履行黨風廉政建設“一崗雙責”,依法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做到規范、公正、陽光、廉潔執法,打造忠誠干凈擔當的安全生產執法隊伍。
三是切實做到執法為民。要堅持嚴格執法與指導服務并重,既要依法嚴肅查處違法行為,又要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不斷提升執法服務水平。要求堅持教育先行,將服務寓于執法之中,提供安全咨詢和整改援助,幫助企業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推動企業主要負責人與員工的良性互動,提高員工自我防范風險意識和能力,提高主動消除違法行為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