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中建 寧占金 汪雁 冷強 李瑞寶
由于重大災害事故搶險救援裝備需求多樣復雜,政府應急管理部門或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與企業簽訂協議,吸納企業參與應急救援裝備的儲備保障,是整合社會裝備資源、建設多元化的應急救援裝備保障體系的有效途徑。
我國國土廣袤,地理氣候條件復雜,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高發態勢明顯。在應對處置重大災害事故中,經常涉及受災群眾安置、人員生命搜救、道路橋隧搶通、堤防搶修搶建、抗洪排澇、火災撲救、坍塌體處置、危化物品事故處理等多種救援任務,需要的應急救援裝備類型多樣、體系完整性強。然而,應急救援裝備與其他普通物資不同,通常具有生產周期長、占用場地大、應用時效性強等特點,專業救援隊伍很難以實物形式大規模、成體系儲備和管理。
從國內外實踐來看,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中,企業的作用愈加受到重視:日本的國家防災組織中就設有中小企業廳,主要負責企業的災害參與和應對工作;美國聯邦應急管理署(FEMA)也設有私營部門分部,專門負責應急管理中的公私合作。而我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也規定:“縣級以上地方政府應當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與有關企業簽訂協議,保障應急救援物資、生活必需品和應急處置裝備的生產和供給”,為應急管理部門或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吸納企業參與應急救援裝備保障提供了法律依據。但采取什么樣的協議模式和如何運用管理是必須面臨的問題。
表1 災害事故及應急救援裝備體系框架
為使儲備裝備的針對性和能力最大化,首先要全面預測和評估劃定區域內的潛在災害事故類型,建立區域性應急救援裝備體系框架。然后根據災害事故風險、破壞性和影響程度大小,確定裝備儲備規模。儲備裝備應盡系統協調、功能要素齊全,全面滿足區域內潛在的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救援需要。常見災害事故類型及應急救援裝備體系需求見表1。
為滿足復雜災害事故對應急救援裝備的需求,根據企業裝備和專業救援隊伍裝備存在一定的通用性、閑置率和閑置期的特點,可選擇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作為應急救援裝備儲備主體(見表2)。
一是聯動合作和專業化目的下選擇企業。重大災害事故的應急救援,往往需要多方救援力量協同救援。我國《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條例》中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高危行業企業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內可能發生的生產安全事故的特點和危害,儲備必要的應急救援裝備和物資。為發揮企業的技術優勢和裝備優勢、便于平時的應急救援聯合演練和緊急時期聯動合作,加強國家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與高危行業企業聯動合作和裝備資源共享,特別是吸納危險化學品企業以及礦山、金屬冶煉、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建筑施工等企業參與應急救援裝備儲備,是增強高危行業企業事故防范和救援能力的必要措施;加強與工礦商貿企業,以及道路交通、鐵路運輸、民航飛行、漁業船舶、水上交通、農業機械等行業企業聯動合作,是建立全民參與的應急力量體系、提升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能力的有效途徑。
表2 應急救援裝備儲備體系及協議模式
二是專業保障目的下選擇企業。應急救援相關部門選擇裝備生產、銷售、研發、維修服務等實力強的企業參與應急裝備儲備,除可滿足日常采購和應急采購之外,還可為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提供裝備操作應用培訓、裝備改造、新型裝備研發設計、裝備維護維修等技術保障服務;選擇裝備租賃、施工等裝備擁有企業,可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優先租賃、征用或購買裝備,有利于裝備迅速集結;通過吸收社會力量志愿注冊和統計應急裝備企業信息并進行備案,政府應急管理部門能夠掌握社會裝備信息資源,了解稀缺裝備和科技前沿裝備動態,以便緊急時刻能夠聯系調用裝備。
三是規模布局目的下選擇企業。在同一行業中,大、中、小、微企業擁有的裝備資源特點和靈活性優勢不同,適合于不同級別的應急救援任務。既要選擇大、中型企業作為穩定的裝備資源和裝備保障基地,保障大規模應急救援行動的需求,又要接納布局分散、靈活機動的小、微型企業,形成覆蓋全區域的應急救援裝備資源網絡和裝備保障基地,滿足應急救援的多樣化需求。
我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和《防震減災法》《消防法》《防洪法》以及《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條例》等法律法規都有明確規定,政企各方應根據所轄范圍災害事故特點配備必要的應急救援裝備,但若各自按需求滿編配置或儲備裝備,極易因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在政企雙方協議合作模式下,能夠較好實現儲備成本最小化和企業積極性最大化目的。
一是以儲備成本最小化為目的選擇協議模式。政府部門通過招標的形式,購買企業儲備服務,依據儲備裝備種類,針對不同的企業可選擇商業協議、租賃協議、志愿注冊、信息備案、生產能力儲備協議、聯動合作儲備等不同的柔性化的契約模式,吸納有資質的企業參與應急救援裝備儲備,明確企業在指定的區域范圍內保留的裝備類型、最小庫存量、裝備完好率、生產能力和技術服務范圍等,以此保證政府部門可隨時采購、租賃、調用裝備或獲得技術支持等,實現減少政府經費開支目標,常選協議模式如表2 所示。
二是企業積極性最大化為目的選擇協議策略。采取柔性化裝備管理,使代儲裝備發揮商業生產或應急救援雙重功能,在保證完好率和庫存量的情況下,平時可一定比例的用于企業商業周轉或施工生產,發揮閑置裝備商業價值,彌補企業持有成本。同時,政府相關部門要定期組織審核企業代儲裝備質量、數量。
應急裝備智慧管理指揮平臺系統圖
建立科學補償機制,引入第三方咨詢評估和監理機構,根據災害事故概率、協議裝備種類、數量、現貨市場價格、裝備折舊、社會化技術服務價格等評估裝備持有成本,政府和企業按照職責和裝備用途協商定價規則、承擔裝備相應費用,實現應急裝備代儲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和政府成本最小化目標相對平衡。
將政府應急物資裝備大宗采購項目和代儲項目合并實施,鼓勵大宗物資裝備供應企業競標參與應急裝備儲備,鼓勵應急裝備相關企業競標參與應急裝備科研,合理利用市場競爭和品牌推廣機制,對優秀品牌裝備和企業在一定范圍內給與推廣支持,既能提高企業參與應急裝備儲備積極性,又能推動應急裝備科技水平提升。
災害事故種類多樣,應急救援裝備體系龐大復雜,需要現代的高效管理。利用網絡和物聯網技術將災害監測與預警系統、應急裝備智慧管理指揮平臺、災害事故現場監控平臺、裝備儲備企業、應急救援隊伍、應急救援裝備等聯結,創建應急裝備智慧管理指揮系統,如上頁圖所示。能夠實現對裝備信息的實時掌握、對災害險情的實時監測、對裝備的智能化配置和遠程指揮。
開發應急裝備身份識別終端,用于安裝在協議裝備上,將終端與應急裝備智慧管理指揮平臺實時連接,平時能夠對應急救援裝備進行全壽命周期可視化定位跟蹤管理。根據區域內潛在災害事故救援對裝備的需求,統計整理裝備擁有企業信息和裝備信息,建立協議企業應急救援裝備儲備信息管理數據庫,全面掌握應急救援裝備的社會儲備和保障能力。將數據庫可連入應急裝備智慧管理指揮平臺,可隨時查看、調取指定區域儲備裝備信息,全面掌握協議企業裝備產能、庫存、位置和裝備完好率等數據信息。裝備用戶也可在數據庫和平臺的協助下開展裝備應用訓練和故障診斷等技術服務與學習。在應急時能夠通過指揮系統平臺向協議企業發布裝備需求信息,實時調配指揮裝備。
根據劃定區域潛在災害事故種類,建立各級災害事故應急裝備調用預案數據庫。通過在目標領域安裝災害事故風險綜合監測與預警系統,進行實時動態監測,當有災情時發出預警,系統將根據災害事故類型,可迅速提供應急救援預案和應急裝備調用預案。應急裝備調用應急預案應包括救援裝備配置需求、裝備運輸和集結方式、儲備裝備的啟用、裝備技術保障、裝備消耗供應等。應急救援預案包括應急準備、應急處置等,為搶險救援現場決策提供支撐。
在“全災種、大應急”任務形式下,專業應急救援隊伍采取合理的儲備協議模式吸納企業參與應急救援裝備的儲備,建立多樣化的裝備保障體系,能夠為搶險救援提供充足的裝備資源。通過構建應急裝備智慧管理指揮平臺,能夠對復雜的裝備體系實現數字化動態管理,在搶險救援中能夠實現智能調配和遙控指揮,為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裝備保障建設提供了參考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