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旺啟



看過《西游記》的小讀者應該都知道一位叫“順風耳”的神仙,他可以聽到“千里”之外的聲音,讓人十分羨慕。其實,自然界中的某些動物為了生存,在長久的進化過程中,也練就了能聽到超遠距離或者極為輕微的聲音的能力,堪稱動物界的“順風耳”。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它們中的佼佼者吧!
大象
兩套聲音傳輸系統
大象是人們熟悉的哺乳動物,它們體型龐大,擁有一條長長的鼻子,四條粗壯的大腿,還有一對巨大的耳朵,其長度可以達到1米以上。大象的這對大耳朵可以很好地收集空氣中的聲波信息,其聽力范圍大概在16~1.2萬赫茲。因此,大象能夠用次聲波交流,其聲音頻率遠遠低于人類的聽力范圍。
在自然環境中,次聲波的傳播距離通常為4~11公里。這就使得大象不僅能夠聽到極輕的聲音,還能聽到極遠的聲音。而且,耳朵并非大象唯一的聽力工具,它們還能用腳來“聽”。這個時候,它們往往站著不動,身體稍微前傾,重心放在前腳上,聲波就沿著腳掌通過骨骼傳到內耳了。
耳廓狐
耳朵大,聽得清
耳廓狐生活在非洲北部和西亞的沙漠地帶,是世界上已知最小的狐貍。它們的體長只有30~40厘米(不包括尾巴),卻有著長約15厘米的大耳朵,極具特色。
耳廓狐的大耳朵是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逐漸形成的,就像兩個不停運轉的散熱器,讓它們適應沙漠干燥酷熱的氣候。同時,大耳朵也有助于發現獵物或逃生,除了大大的耳廓便于收集聲音,耳廓狐中耳內的空心結構還能夠把傳到耳朵內的聲音放大,從而增強聽力,以便對周圍的輕微聲音迅速做出反應。它們的洞穴一般建造在沙漠的灌木叢下,通常有多個出入口。一旦聽到“敵人”靠近的聲音,它們就能迅速做好準備,溜之大吉。
大耳蝠
我的聲吶系統說關就關
大耳蝠,也叫鬼蝠,體型較小,沒有尾巴,耳朵寬長,可以達到30~34厘米。它們的分布范圍較廣,包括歐洲和亞洲的部分地區,棲息在原始森林和廢棄的建筑物內,以小型哺乳動物、昆蟲、鳥類和青蛙為食。
眾所周知,蝙蝠在漆黑的環境中,是利用聲吶系統進行回聲定位的。它們先發出超聲波,而后截獲其遇到物體或其他動物后反射回來的聲波,進而判斷出目標的方位。與其他蝙蝠相比,大耳蝠改進了自己的聽力系統——它們不用聲吶系統捕獵,而是借助特大號的耳朵來聆聽獵物的聲音。在靠近獵物的時候,它們甚至會關閉聲吶系統,進入秘密行動狀態,完全依靠獵物的振動聲來判斷其方向。這個時候,即使是飛蛾振翅的聲音,也會被成功捕捉到。
貓頭鷹
沒有大耳朵也能聽清楚
貓頭鷹在世界各地分布極廣,主要以鼠類為食,也吃昆蟲、小鳥、蜥蜴等小動物。它們喜歡夜晚活動,這不僅得益于它們驚人的視力,也得益于其靈敏的聽力。與前面的大耳朵動物不同,貓頭鷹是利用雙耳的不對稱性進行聽音辨位的。它們的雙耳有明顯差異——右耳孔通常高于左耳孔,左耳道也明顯比右耳道寬闊,左耳的耳鼓非常發達,雙耳對聲音的敏感頻率也不同,這就導致聲音到達貓頭鷹左、右耳的時間存在差異。因此,它們不僅能判斷出獵物的水平方向,還能判斷出獵物的垂直高度。另外,大部分貓頭鷹是“凹臉”,這就形成了以眼睛為中心的“盆地”獨特的面部構造像放大器一樣可以收集聲波,從而判斷聲音來源,使其聽力更加強大。貓頭鷹雖然在夜晚視力驚人,但是也不容易準確鎖定獵物的位置,這時候,強大的聽力就成了它們極好的輔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