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國
小聰和小明是好朋友,他們都是小棋迷。周末,小聰的爸爸從外面回來,看到他們正在下棋,問道:“小聰,你們下幾盤啦?戰績如何?”小聰答道:“這是第三盤啦,之前兩盤我們各贏一盤,這盤局勢相當。”
小聰爸爸聽后說:“看來你倆下棋的水平是半斤八兩啊!”小聰疑惑了:“半斤八兩是什么意思?”“就是說你們水平相當,不相上下啊!”小聰爸爸答道。
小聰不解地說:“不對啊,以前我和媽媽一起去市場買菜時,我問過媽媽有關‘斤和‘兩的概念。她告訴我,一斤等于十兩,相當于五百克。”一旁的小明緊接著說:“照這么說,半斤不就是五兩?五兩和八兩差不少呢!”
小聰爸爸聽后,微微一笑,說:“你們兩個說得也沒錯。按照現在的規定,一斤等于十兩,半斤和八兩的確相差不少。但是,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制定了統一的度量衡,其中就包括: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此后一直到明清,都是十六兩為一斤。直到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計量制度,才改為十兩為一斤。現在你們知道了吧!按舊制,半斤就是八兩,所以‘半斤八兩常用來比喻兩人大致相當,不分上下。”小聰和小明聽后,恍然大悟,異口同聲地說道:“哦,原來是這么回事啊!”小聰爸爸接著說:“其實,不只是重量。時間、長度、容積......這些計量方式和計量單位在古代也和現在有很大不同。有興趣的話,你倆下完這盤棋后去查一查,肯定會有更大的收獲。”不查不知道,下完棋后,兩個小伙伴迫不及
待地在電腦中搜索有關古代計量方面的內容,饒有興趣地研究起來。“原來,現在我們采用的是二十四時計時法,也就是每天是24小時,而我國古代卻是把每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于現在的兩小時。”小明找到了古今計時方法的不同,小聰點點頭:“怪不得去年有一部電視劇叫《長安十二時辰》,原來說的就是長安一天內發生的事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