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丹丹 于宏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要運用幼兒喜聞樂見和能夠理解的方式激發其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幼兒園工作規程》中也指出,幼兒園應當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區的有利條件,豐富和拓展幼兒園的教育資源。莊河是一座具有豐厚鄉土文化資源的城市,其獨特的優勢為幼兒園鄉土文化活動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因此,幼兒園要充分挖掘鄉土文化教育資源,并將鄉土文化資源科學地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進而引導幼兒了解家鄉文化,培養幼兒對家鄉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重視鄉土文化資源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運用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科學化、游戲化、全面化地將鄉土文化教育資源與幼兒園一日活動相結合是當下幼兒園要研究的重要內容。
一、在環境創設中熏陶
環境是“會說話”的老師,良好的教育環境能給幼兒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響。《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促進幼兒的發展。同時,環境是幼兒園的隱性課程,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個性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一)創設鄉土文化的藝術環境
創設良好的鄉土文化藝術環境有助于幼兒在環境的熏陶中學會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因此,我們將幼兒園有限的公共空間進行充分利用,在園所的環境創設上注重凸顯鄉土文化特色,讓幼兒感受到鄉土文化藝術環境的魅力。在創設園所鄉土文化環境中,結合本地鄉土文化資源,在公共區域中通過平面及立體的藝術作品展示,為幼兒營造濃郁的鄉土文化藝術環境。如在走廊中,展示教師和孩子通過收集當地的鄉土文化資源,用玉米皮編織的小時鐘、向日葵花,用木屑、松塔粘貼的墻壁畫等,通過形式多樣、創意無限的鄉土文化藝術作品,讓孩子們在日常的幼兒園生活和學習中受到潛移默化的藝術熏陶。
(二)創設鄉土文化的學習環境
班級環境的創設是幼兒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良好的班級環境對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除了營造園所良好的鄉土文化藝術環境以外,我們還在班級創設具有鄉土文化的學習環境,通過環境的熏陶,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在班級的環境創設中,教師結合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的內容,對班級的環境創設進行不斷完善和更新。例如,在班級開展了種類豐富的傳統棋類游戲活動,如華容道、五行棋類、象棋等。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掌握每種棋類的玩法,提高棋類游戲操作的能力,在班級環境創設中,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為幼兒展示了每一種棋類游戲玩法及規則的圖示,引導幼兒通過對環境的觀察、探索,做到自主學習,自主發展。
二、在游戲活動中體驗
游戲是幼兒最基本的學習方式,在幼兒園,游戲活動貫穿于一日活動的始終。傳統民間游戲是鄉土文化資源的一部分,選擇適合于幼兒的傳統民間游戲,并將其融入幼兒的游戲活動中,對于幼兒的身心發展有著積極作用,有利于讓幼兒感受到傳統民間游戲的魅力。
(一)將傳統民間游戲融入區域游戲中
《指南》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支持幼兒自主選擇、計劃活動。幼兒園的區域活動為幼兒創造了這樣的機會,因此,我園充分挖掘適合幼兒區域活動的傳統民間游戲,并結合每種游戲的特點將其進行區域劃分。如在益智區投放“翻繩”“七巧板”和各種民間游戲棋等,使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中開動腦筋;在科學探索區投放“吹泡泡”“玩手影”等游戲材料,讓幼兒在自我操作和探究中感受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象;在音樂表演區投放彩帶、手絹、民間小樂器、民間表演頭飾等,引導幼兒在歌唱、舞蹈等節目表演中,體驗家鄉民間藝術之美,從而增強幼兒對家鄉的自豪感;在美工區,投放“丁老頭”材料,引導幼兒體驗邊說歌謠邊作畫的創作樂趣。將傳統民間游戲融入幼兒的區域活動中,不僅能更好地豐富幼兒園的區域活動,還能將傳統游戲與現代游戲相結合,從而促進幼兒發展特長。
(二)將傳統民間游戲融入戶外游戲中
戶外游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游戲,也是讓幼兒身心得到釋放,增強其體質的重要形式。在鄉土文化資源中,有很多適宜幼兒的戶外游戲活動,例如,跳皮筋、跳格格、老鷹捉小雞、打野球、丟手絹、跳大繩等傳統民間游戲,不僅能促進幼兒運動技能的發展,還能提高幼兒的協調性、靈活性,更能提升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民間游戲和體育活動也培養了幼兒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在戶外活動中,一般可以安排一些活動量適宜,有利于培養幼兒交往、謙讓、合作精神的民間游戲。例如,幼兒可以根據意愿,自由尋找伙伴、自選玩具、自選玩法或幼兒間商量制定規則、改變玩法,這樣能夠更好地培養幼兒的自主性。
三、在教育教學中認知
文化資源是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重要資源,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充分挖掘和利用鄉土文化資源,對兒童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我園綜合考慮當前時代和社會對幼兒成長、發展的期望和要求,充分挖掘鄉土文化教育資源,運用“搜集、篩選、改造、再改造”等方法,開展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教學活動。
(一)開展貼近幼兒的主題教育活動
為了將鄉土資源系統、有層次地融入到幼兒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園以開展主題課程的形式進行教育活動。每學期初,各年級組制定出本學期關于鄉土文化資源課程的主題,分為四個大主題,每個月開展一個大主題。再結合四個大主題制定若干小主題,每個月開展四個小主題。例如,小班上學期的四個大主題,分別是九月份“海濱城市”、十月份“身邊的植物”、十一月份“我喜歡的節日”、十二月份“家鄉的美食”。在九月份“海邊城市”大主題中,又分解出家鄉的貝類、家鄉的房子、美麗的海邊、飛翔的海鷗等四個周主題。通過在大主題下細化小主題,引導幼兒開展更多關于家鄉文化內容的活動,讓教育活動更系統、更科學,同時有助于幼兒在教育活動中得到能力和技能上的提升。
(二)開展適合幼兒的特色教育活動
為了更好地培養幼兒的特長及能力,結合當地的鄉土文化資源,我園為幼兒開展了鄉土材料制作、剪紙、皮影戲、面塑兒等四種關于鄉土文化的特色教育活動。
鄉土材料制作特色課程是結合當地的鄉土材料,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家長資源的力量,收集家鄉的鄉土文化材料。例如,利用玉米秸稈、松塔等材料,引導幼兒開展美工活動。
剪紙特色課程是利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藝術,再結合莊河當地的民間藝術文化開展的特色課程,有利于引導幼兒感受莊河的民間藝術文化并進行傳承。
皮影戲特色課程是大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皮影戲的特點為幼兒創設了皮影戲專項活動室,引導幼兒在唱、說、做等表演形式中感受家鄉皮影戲的藝術魅力。
“做屬相”是莊河獨有的民間習俗,也稱“做面塑兒”,就是用陶泥、軟陶等多種材料制作十二生肖。在陶藝專項活動室中,引導幼兒開展“面塑兒”課程,通過捏、搟、擰等方法,進一步提高幼兒的美工創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以此促進幼兒了解家鄉的“面塑兒”文化。
四、在體驗活動中感悟
我園的辦園特色是體驗教育,就是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為幼兒創設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認知。
(一)在社會課堂中體驗
結合辦園特色和本地的鄉土文化資源,我園充分運用社會力量,開展了“社會大課堂”系列活動。帶領幼兒走進社會,感受莊河的鄉土文化。例如,帶領幼兒走進市檔案館,讓他們近距離觀察、聆聽莊河的發展歷史,感受莊河的變化;帶領幼兒走進市氣象臺,讓他們在親身操作中了解莊河的地理文化以及氣象情況;帶領幼兒走進市文化館,讓他們全面了解莊河的歷史文化和藝術文化;帶領幼兒走進電視臺,讓他們了解身邊的電臺,了解莊河的新聞故事,等等。
每次參觀結束后,教師將活動進行延伸和升華,如開展交流分享活動,將每次社會大課堂對幼兒的影響進行分享總結,做到真正內化于幼兒的心中。
(二)在節日活動中體驗
莊河本地的鄉土文化中包含了很多傳統的節日習俗,這些習俗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例如,元宵節的“做屬相”就屬于莊河的習俗,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感受家鄉元宵節的節日習俗,我們開展了“做屬相”、做湯圓等一系列元宵節體驗活動,讓幼兒在體驗活動中進一步感受傳統節日的習俗和文化。我園先后開展了“春節親子活動”,進行包餃子、貼對聯;“二月二”活動,舞龍、串龍尾、做煎餅;“端午節”活動,包粽子、系五彩繩、畫彩蛋等。這些活動都充分抓住傳統節日的契機,讓幼兒在動手體驗中了解本地的傳統節日文化。
(三)在生活活動中體驗
幼兒的學習來源于生活亦服務于生活。為了進一步讓幼兒了解、感受家鄉的鄉土文化,我園充分利用生活活動的途徑,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體驗鄉土文化教育。例如,在每周的美食制作活動中,制作冰糖葫蘆、粽子、湯圓、餃子、饅頭等,引導幼兒在美食制作活動中,通過了解學習、動手制作、親自品嘗等體驗,進一步感受家鄉的美食文化。
在日常的生活活動中,積極抓住教育契機,為幼兒創造更多的體驗機會。在美食制作活動的基礎上,進行了延伸和拓展。結合四季變化的特點,引導幼兒在春季親手種植當地的農作物,如玉米、小麥、高粱等;秋季共同收獲,并將收獲的農作物運用在美食制作活動中,通過這樣的循環式生活體驗活動,讓幼兒在種植、觀察、收獲中更好地了解家鄉農作物的種類和特點,進而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
五、在碎片時間中融入
鄉土文化資源除了可以融入教育教學活動、游戲活動、體驗活動中以外,還可以融入到日常的碎片時間里。例如,在餐后散步時間,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吟誦一些耳熟能詳的歌謠和民謠;在進餐環節,教師可以結合餐食對幼兒進行介紹和講解。教育無處不在,因此,教師要抓住碎片時間中的教育契機,為幼兒提供適時、及時的教育和引導,讓幼兒了解家鄉文化。
鄉土文化資源對幼兒園一日生活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教師應在《指南》和《綱要》的引領下,充分挖掘、利用、選擇適宜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鄉土文化資源,將其融入幼兒一日生活中。這樣既能拓展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內容,又能開闊幼兒的眼界,豐富幼兒的經驗,讓其知家鄉、愛家鄉,從而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