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俊琴

摘要:受新冠疫情影響,原計劃的線下歷史二輪復習教學被迫改為線上進行。在此背景下,在二輪復習過程中,我通過構建新的教學體系、采用新的教學材料、設計全新的試題等方式,創新教學設計,優化課堂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力求解決既往線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高三二輪“工業革命”專題復習為例進行的教育實踐,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提高了學生的多種能力,幫助學生克服了疫情的影響,使他們積極備戰高考。
關鍵詞:歷史學科;線上教學;備課資源;二輪復習
按照原定計劃,高三開學之后,歷史學科進入二輪復習階段;但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原本可以進行的線下教學,二輪復習被迫“轉戰”線上,開始了有史以來最為特殊的二輪復習。相較于線下的二輪復習,線上的二輪復習因為師生之間沒有了面對面的交流,如何高效地教好二輪復習以達到提高學生能力和素養的目的,成為很多教師遇到的難題。本文對筆者二輪復習的線上教學過程予以總結,歸納準備線上教學資源的幾點建議,期望對今后的線上教學有一定的幫助。
一、構建全新專題,避免落入俗套
網課伊始,各地教育部門組織當地優秀教師錄制了網課,為了求穩,網課的二輪復習多是舊有版本的內容,沒有創新,這導致網絡授課端的教師忙得不亦樂乎,網絡聽課端的學生“索然無味”。因此,只有構建全新的專題,用心制造“新意”,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才能使網絡教學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
基于以上情況,我著手構建全新專題,做到“小切口,深挖掘”,讓學生一看就有新意,一聽就能接受,一想就有深度。以“工業革命”專題復習內容為例,我把該部分內容進行細分,構建了若干全新的小專題,具體內容如下:“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部分側重研究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工業革命與經濟生活”部分側重研究商業貿易的發展及市場;“工業革命與城市發展”部分側重研究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與問題;“工業革命與交通運輸”部分側重研究交通工具的改進和發展;“工業革命與健康生活”部分側重研究工業革命的消極影響與改善。
由于網課的授課時間一般小于常規教學,因此將“工業革命”專題復習內容進行分解,有利于學生完成每課的小目標。把看似“老舊”的內容賦予“新意”,使學生在網課期間能夠認真聽課,聽完后能做出自己的思考,這樣二輪復習的目的就達到了。
二、采用全新材料,避免落入“度娘”
網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實現了師生之間資源的平等。在常規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精心預設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生成新的問題,從而實現超額完成教學任務的目標;但網課情況則不同,教師在網絡一端精心準備課堂設問,學生在網絡另一端可能只需要“百度”一下,問題就能夠得到解決。這個時候,雖然網課的進展也很順利,但這種“順利”是沒有意義的。
出于以上考慮,我在網課課堂材料的選擇上,為學生準備了全新的材料,力爭做到“材料很新鮮,度娘搜不到”。這樣,學生就能夠真正用眼睛去看,用腦子去想,得出對該問題的認識。仍以“工業革命”專題復習內容為例,我選取了不同材料,用于配合前文提及的全新專題。
如“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側重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部分,我選取了如下材料:
工業化改變了人們工作的方式和工作的場所。現在人們可以說,大工廠時代在西方世界的許多地區已告終結;但在當時,對于那些身處變化之中、對令人動蕩不安的變化常常難以忍受的人來說,工業化卻是一種陌生的體驗。勞動從鄉村轉向城市,從戶外轉向室內,從家庭小作坊轉向工廠和礦場,從相對健康的環境轉向不那么健康的環境,例如有些環境震耳欲聾,有些環境使人勞心費神,有些環境造成人際關系疏離,一切都與傳統的農業經濟大相徑庭。傳統的勞動場所在工業化社會完全消失了。過去,勞動者三五成群,工作環境融洽,若干境況相同或相仿之人在作坊或家里聯手勞動,師傅帶著徒弟,像一個大家庭一樣生活在一起。如今,翻天覆地的社會劇變催生出的工廠,像“冒煙的火山”(當時的人們這樣比喻),埋葬了手工藝人的世界,蕩平了傳統的社會等級結構。
工廠是重組勞動、重塑生活的新環境,它們最好地標示出工業化帶來的改變。不同的人對此的感受極其不同,工廠激起的情感——無論是愛是憎——都是強烈的。在贊美者眼中,工廠代表著一項真正高貴的成就:它是進步的證明,人力似乎不可思議地做到了凌駕于自然之上,它是為人類創造嶄新未來的浪漫奇跡。——摘編自《世界:一部歷史》
再如“工業革命與城市發展(側重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與問題)”部分,我引用了如下表格:
以上材料,均出自于筆者的藏書,是近年來高考命題選材的主要資料之一,是學生通過“百度”無法獲取的材料,學生在網絡上也找不到使用該材料設計的問題。這樣的“新鮮”材料,既讓學生無法“投機取巧”,又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網絡兩端的師生能夠在思考上達到平等。網課時間,如果教師能做到線上授課,線下讀書,自然能將學生成功吸引到對網課的“沉迷”中來。
三、設計全新試題,避免落入“搜題”
線上教學,除了形式和線下不同外,授課的環節并沒有減少。因此,每一節課相應的課后作業就成了和線下一樣檢驗授課效果的關鍵要素。網課期間,所有教師布置的作業,學生都是在線上完成的。這無疑會出現“教師辛辛苦苦組卷,學生網絡搜題完成”的尷尬局面。
為此,我認為,在線上教學課后作業的選擇上,理應發揮教師的聰明才智,用“原創”打敗“山寨”。針對復習內容,高三教師要充分利用專業知識深厚的優勢,自主研發試題,讓學生“搜”不到,“想”思路,“出”答案,真正實現線上教學應有的效果。
我在線上進行“工業革命”二輪專題復習時,認真研讀了如下近五年的高考考點:
【考點1】19世紀60年代,總長超過3萬英里的美國鐵路有多種軌距。這反映出當時美國尚未形成成熟的統一國內市場。
【考點2】英國18世紀人口死亡率明顯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導致上述情況發生的重要原因是城市環境極其惡化。
【考點3】在工業革命期間,英國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考點4】17世紀60年代,茶葉在英國只是上流社會的消費品;到18世紀末,茶葉已成為普通民眾的日常消費品。這反映了當時的英國:擴大了與東方的貿易。
【考點5】傳統觀點認為,英國成為工業革命發源地,是因為英國最早具備了技術、市場等經濟條件;后來有研究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是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又有學者提出,煤鐵資源豐富、易于開采等自然條件是其重要因素。據此可知,關于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的認識隨著研究視角拓展而趨于全面。
【考點6】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世界各地的工業化有所發展。
【考點7】有人描述19世紀初英國的情景時說,那些打著拍子砰然作響的手織機也多半閑置無聞。這說明生產領域出現革命性變化。
教師根據以上整理的考點,可以從中發現高考命題的規律所在,之后沿著高考的命題方向,自主研發試題。以下是我在線上教學中原創的部分試題:
【試題1】據統計,在1850—1940年,大約6000萬人離開歐洲,其中約一半去了美國,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等地區。導致這一時期移民的主要因素是()
A.英美的歷史淵源 B.猶太人遭受迫害
C.一戰的災難威脅 D.產業機構的升級
【試題2】“勞動從鄉村轉移到城市,從戶外轉向室內,從家庭小作坊轉向工廠和礦場,從相對健康的環境轉向不那么健康的環境”這說明()
A.家庭手工業已經不復存在
B.工業經濟完全取代了農業經濟
C.重工業成為國民經濟主導
D.生產領域開始出現革命性變化
【試題3】哈佛大學經濟史學家斯文·貝克特在分析英國工業革命時指出:“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政權使其有能力在經濟、法律、行政管理、基礎設施和軍事方面所向披靡、穿透它所想波及的領地,英國的工業化簡直是不可想象的。”這一結論()
A.正確認識了英國開展工業革命的原動力
B.客觀分析了英國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C.夸大了國家力量在工業革命中的作用
D.預示著所有工業革命都必須國家主導
這些題目與高考命題思路一致,又全部是教師自主研發的成果,既可以避免學生“搜題”,又能很好地檢驗線上教學的效果。
綜上所述,既然線上教學的形式是新的,那么作為從事線上教學的教師,應用一種全新的理念來應對這場教育實踐;應構建新的教學體系,選取新的備課資源,真正讓自己融入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和實驗中來。未來,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會成為一種教學新常態,每一位一線教師都應該從現在開始,做一個“新”教師。
參考文獻:
[1]費爾南德茲·阿邁斯托.世界:一部歷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赫伯特·喬治·韋爾斯.世界史綱:生物和人類的簡明史[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
[3]趙婷婷,田貴平.網絡教學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么[J].教育科學,2020,(2).
[4]王春麗.單元整體教學理念下統編高中歷史教材的課堂實踐[J].遼寧教育,2020(3).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