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軍
在抗疫背景下科學學科的線上教學中,很多教師由于準備不足,把主要精力放在關注知識的拓展和加深、習題的編制和演練、思維的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分數和升學要求上,忽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和核心素養的培養,導致學生疲于應付、學習效果不佳。
準備科學課程線上教學資源時應先思考三個問題:一是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線上學習的熱情,應該選用什么樣的課程內容?二是怎樣才能確立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教學資源構建的參與者和受益者?三是如何評價學的學習效果?
要解決這三個問題,教師對線上教學的弱點必須要認識到位:從學習形態上,由現場的班集體變為居家的個體,學生學習時精神容易變得過于松弛;從學習交互上,由多維的體態、眼神、語言、動作變為單調的語言和視覺,學生容易出現學習疲勞;從學習評價上,由聽課、提問、操作、輔導、作業變為上課打卡率、鼠標點擊頻次和視頻學習時長等數據,統計哪些教學內容和知識點是學生無法準確把握的。基于此,教師在整合備課資源時就應突出核心素養要求,結合抗疫背景組織課程內容;根據初中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和科學學科的特點,發現和利用各種有效資源并整合為線上教學模塊;立足學生發展需求,建構多元參與適性評價方案。
一、突出核心素養要求,結合抗疫背景組織課程內容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健康意識薄弱、應對傳染病突發事件的能力不高,面對眾多媒體信息時缺乏甑別能力,出現了許多不利于控制疫情的言行。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產生原因、擴散速度及防控措施,僅靠科學書上的知識和原理難以解答。分析抗擊疫情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各種不和諧言行,從一個側面啟示我們:在這個涉及每個人的“巨型科學素養考驗場”中,折射出很多以往我們科學教育的缺位。
抗疫背景下的線上教學應該著重關注學生明顯缺失或不足的那部分科學素養,站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高度,去思考學生的成長需要什么樣的科學素養。要著重從珍愛生命、批判質疑、問題解決、自我管理等科學素養基點去組織課程學習內容。
(一)從珍愛生命的視角,組織初中科學教材中與生命教育相關的學習資源
首先,我們可以選擇抗疫中感人的事跡作為學習資源來引導學生理解生命的意義、積極創造生命的價值。如耄耋之年依然奮不顧身地戰斗在抗疫一線的鐘南山、李蘭娟院士,愛崗履責、恪盡職守的快遞小哥汪勇……可以以這些英雄事跡和感人故事來向學生詮釋責任、擔當和奉獻是人生的價值體現,從而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
其次,可以選擇疫情中各行各業守望相助、患難與共、共克時艱的普通人事例加入課程資源,如上門挨戶排查、不分晝夜守住大街小巷的基層抗疫志愿者,還有冒著被感染的風險、義務接送醫護人員和運送防疫物資的司機、快遞員等,用平凡人的抗疫故事來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愛他人的情感和能力,使他們在感動中自然追尋和思考什么樣的生命才是有價值和意義的。
最后,在整合課程內容時可以以“全國各地派遣醫護人員和集中醫療物資援馳武漢,火神山、雷神山創造的奇跡,各行各業為武漢抗疫所作的貢獻”為內容來準備科學知識。組織學生結合身邊在抗疫中相互幫助的實例來開展學習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體會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激勵他們勤奮學習、探索未知、提升自我,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以實際行動報效祖國的人。
(二)從批判質疑的視角,搜集分析抗疫過程中的各種信息
作為科學教師,在組織課程內容時要引導學生嘗試分析和預測疫情的趨勢,擯棄“用道德判斷代替是非判斷,用價值判斷代替事實判斷”的非理性思維方式,從事實出發、注重證據和邏輯推理,提高理性思維能力。如最初疫情擴散,口罩短缺,于是有了用電吹風吹口罩、面部和手來滅菌的觀點。有用棉簽在兩個鼻孔抹小磨香油阻斷流感和瘟疫傳染,板藍根+熏醋殺死新冠病毒,開暖氣或空調預防肺炎等觀點。利用這些觀點開展交流討論,可以提高學生對“似是而非”的觀點的甑別力,達到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目的。
(三)從問題解決的視角,了解有關疫情防控措施
在準備課程內容資源時,科學教師可以融合課內外知識,引導學生解決疫情中的現實問題,以提高他們防治疾病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疫情期間在學校內發高燒的病人,應立即把情況通知校長及值班領導、班主任等。在衛生部門的指導下,要把病人立即送往醫院,要協助醫療部門的治療,聯系病人的家屬,安撫他們的情緒,取得家屬的合作等。這樣,在拓展知識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從自我管理的視角,指導學生在疫情期間養成良好的習慣
科學教師在組織課程內容時,還要結合疫情間的活動,引導學生處理安全應急與避險、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引導學生在居家學習的同時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適應未知世界的能力。在疫情防控期間,要引導學生養成勤洗手、戴口罩、打噴嚏和咳嗽自掩口鼻、不扎堆等習慣,并促使其成為學生的自覺。同時,還應指導學生加強線上學習期間的體育鍛煉、參與適當的家務勞動,以達到增強學生自我防護、保護生命的能力與素養。在此基礎上,還要以疫情為契機,增補疫情防控知識、組織疫情防范訓練,快速提升學生防疫應變的能力。
二、把握科學課程特點,整合鮮活素材形成教學模塊
初中科學課程是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以實驗為基礎的綜合課程。抗疫背景下的線上教學資源的整合要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突出“整合”與“探究”兩個學科特點,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參與體驗,根據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整合科學課本內容,從文獻、網絡和生活生產實際中去尋找鮮活教學素材,形成適合不同年級、跨學科的教學資源,編制成螺旋式上升的教學模塊。具體策略有:按照事實、主題、概念、原理、運用與解釋的角度去編制學習模塊,如神秘的病毒、傳染病防治、神奇的疫苗、環境消毒等健康知識類模塊;依據認識事物、解決問題、指導實踐的思維方式去編制學習模塊,如科學防控疫情、家鄉珍稀動植物、人與自然關系、抗疫感人事例等生命觀念類模塊;反映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成果及科學探究活動角度去編制學習模塊,如家庭小實驗、新冠肺炎檢測方法探微、新冠肺炎與流感SARS異同探究、抗擊傳染病歷史探析、疫情變化模型構建、疫情趨勢預測、國內外疫情防控措施研究等項目化實踐探究類模塊。
科學教師可根據不同年級可以設置成不同的教學模塊,形成各個年級相互配合、各有側重的主題序列,做到既有整體建構,又有分項落實。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展開項目化學習、研究性學習,以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一)七年級教學模塊
七年級可以以“口罩”為題材設計成真實性學習模塊:什么條件下必須戴口罩?什么條件下不需要戴口罩?為什么疫情發生時人人都要戴口罩?口罩是怎么發明和廣泛流傳的?口罩的產量能滿足需求嗎?口罩成為緊缺物資時,如何緩解其供求矛盾?如何避免圍繞戴口罩產生的問題?為更好地保障人類的生命健康,口罩的設計、制作、供應與處理還可以作哪些改進?不同國家對待戴口罩有什么不同的態度?
(二)八年級教學模塊
八年級可以圍繞“隔離”來設計學習模塊,比較評價各種隔離措施。為什么有些隔離措施沒有有效地阻止病毒傳播?為什么有些最初被叫好的硬核隔離措施遭到了批評?以小區(自然村)為單位的隔離措施在阻斷新冠肺炎疫情方面有哪些好處?
八年級還可以圍繞“消毒劑”這一主題來設計學習模塊:什么樣的環境需要消毒?不同消毒劑的使用方法有何不同?不同種類的消毒劑為什么不能混合使用?消毒劑配制中的溶質質量分數怎樣計算?如何操作?
(三)九年級教學模塊
九年級可以從更加細小的問題切入來編制學習模塊。如新冠肺炎的病毒特點及演變、傳播媒介與感染途徑、防控措施與社會動員、不同年齡群體的免疫能力、新冠肺炎病毒在不同地域的傳播能力、新冠肺炎確診方式比較、新冠肺炎與其它肺炎異同比較、不同個人衛生習慣養成等展開小專題探究。
三、 立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建構多元參與適性評價方案
教師可利用多種網絡技術資源,打造多樣化、有意義的學習方式,既能吸引學生參與到線上學習,又能提高線上學習個性化評價效果。立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可以采用“資源+任務+反饋”的結構形式,提供適當的學習資源,設計好導學任務,布置分層個性化作業,激發學習內驅力和積極性,針對不同學習模塊,構建“教—學—評”相統一的線上學習評價方案。
(一)建立線上學習組評與師評相結合的知識類評價方案
科學教師要發揮網上學習組長的協調督促作用,利用“空中課堂”直播、音頻、圖片、微課錄像、視頻會議、作業指導微課等多種學習交流方式。提前上傳學習目標和學案,控制線上講授時間,課后適時跟蹤,采用班級答疑、個別輔導等反饋學習結果,提高學生線上學習的參與度,形成注重情感態度、學生參與、家長協助的過程性與結果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案。
(二)制定自評、互評與師評相結合的項目化等級制評價方案
教師可將模塊內容設計成“問題鏈”,制定單元式評價體系。圍繞科學大概念,組織項目化學習,在真情境、真問題、真體驗中,融實踐活動、實驗探究與科學思維為一體制定自評、互評與師評相結合的項目化等級制評價方案,利用“科學問題+”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形成解決科學問題的方案,促進關鍵能力發展。
(三)制定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時間操作性評價方案
科學課上,教師要加強網絡反饋,充分利用線上教學留言功能,搭建學生優秀科學作業展示平臺,制定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時間操作性評價方案,開展家庭科學小實驗與實驗視頻相結合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選擇疫情中輿論的“熱點”來開展論證、結合科學防控措施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問題,提高學生關注社會、參與實踐的主動性。
(四)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評價,營造成長的良好環境
科學教師要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師一道,采取各種措施解決學生居家學習中的問題。同時,對特殊的學生,要建立信息臺賬,一對一安排導師、同學幫扶,堅持每天聯系,從生活、學習、身體等方面給予關心和幫助。對來自疫情嚴重地區或家庭有過確診新冠肺炎的特殊學生,要進行定期走訪。走訪前充分備好家訪課,針對學生表現及性格特征,采取靈活的溝通形式,以消除其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礙。
(責任編輯:楊強)